2023年1月15日,《關於北京市2022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23年預算(草案)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提請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財政系統上下齊心,攻堅克難,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累計完成5714.3億元,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後,同口徑增長2.6%,全力保障重點支出、兜住兜牢民生底線。展望2023年,全市財政收支形勢依然複雜嚴峻,“緊平衡”狀態仍將持續,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期5942.9億元,增長4%。
回望2022
頂住壓力,財政政策靶向發力穩大盤
統籌財力,服務首都發展大局不動搖
一、迎難而上克服超預期因素衝擊,財政收入實現同口徑正增長
2022年,面對疫情反覆、經濟下行、大規模退稅減稅降費政策實施等超預期因素衝擊,財政收支“緊平衡”壓力增大。面對大戰大考,全市財稅部門堅決落實黨中央決策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迎難而上、沉着應對。用足用好國家出臺的留抵退稅政策,將全額退還增值稅留抵稅額範圍擴展至製造業、批零業等13個行業,在地方許可權內頂格落實小微企業“六稅兩費”減免等政策,全力幫扶市場主體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同時,提高財政資源統籌配置能力,持續加強財源建設,依法依規強化收入管理,有序清繳歷史欠繳稅費,積極盤活存量國有資産,努力推動財政收入企穩回升。
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累計完成5714.3億元,按財政部要求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後,實現同口徑增長2.6%。其中,稅收佔比為85.2%,收入品質(稅收收入佔財政收入比重)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二、千方百計實現2022年收支平衡,財政支出聚焦保民生
面對疫情性減收、經濟性減收、政策性減收壓力“三疊加”,防控性增支、逆周期調節性增支、基礎保障性增支“三聚集”的挑戰,年度執行中,本市攻堅克難,通過綜合用好中央留抵退稅專項補助、積極爭取新增一般債券、加強財源建設等措施,統籌多種財力來源,實現了收支“緊平衡”,成績來之不易。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156.0億元,增長4.3%。全力保障了黨的二十大、冬奧會及冬殘奧會、中軸線申遺等大事要事;堅持在發展中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文化體育、社保就業、交通運輸、城市運作等民生領域支出得到了有效保障。
三、積極財政政策更加提升效能穩大盤,推動首都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取得新成效
以“退”保穩,大規模減稅降費保市場主體“青山常在”
全年新增減稅降費對企讓利超2000億元。其中,2022年最主要的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為全市超8萬戶企業讓利1081.2億元,其中九成為小微企業;在地方許可權內,延續實施小微企業“六稅兩費”減免等政策,為企業讓利約750億元,惠及全市超100萬家市場主體。實施先行先試稅收政策,在中關村示範區開展基礎研究和股權激勵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企業大膽探索,進一步釋放創新活力;支援社會保險費“應緩盡緩”,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餐飲、零售、旅游、民航、文化娛樂等行業,階段性實施緩繳養老、醫療、工傷、失業保險費超160億元,受益群眾130萬人。
以“保”兜底,精打細算分好財政“蛋糕”增進民生福祉
全面築牢疫情防控屏障,全年投入疫情防控資金近300億元,為應對多輪疫情衝擊提供有力支撐。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加大失業保險基金、就業專項資金等資金統籌力度,綜合實施社會保險補貼、擴崗補助等措施,促進各類重點群體創業就業,促進19.9萬名城鄉困難人員就業。推動公共服務優質均衡發展,圍繞“七有”“五性”,優化財政投入保障結構,不斷促進教育、醫療、養老等重點公共服務提升,民生支出佔比保持八成以上。
以“投”促增,財政政策“工具箱”有力支撐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基本盤”
綜合運用多種財政政策工具,服務保障穩經濟“45條”等助企紓困措施落地生效。充分發揮政府債券穩經濟、促增長作用,本市新增債務限額938億元,其中:一般債務149億元、專項債務789億元,主要投向城市副中心,自貿試驗區科技創新片區、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以及城市有機更新等重點項目。更好地放大財政資金引導社會資本“乘數效應”,市級政府投資引導基金累計投資6236個項目,撬動社會資本總規模達1961億元,財政資金放大至5倍。打好財政政策資金“組合拳”提振消費市場,綜合運用稅費減免、資金補貼、消費券等措施,幫助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餐飲、住宿、旅游等行業緩解困難。有力發揮“財政+金融”協同效應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健全資本金注入、降費獎補等政策引導機制,鼓勵政府性融擔機構扶微助小,全年全市17家主要融資擔保機構新增融資擔保業務規模達871.0億元、新增服務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3.7萬戶,分別增長14.4%、53.9%。
以“改”增效,財政管理改革“刀刃向內”提升財政精細化治理水準
聚焦“統”字,大力統籌中央轉移支付、一般債券、政府預算、政府投資基金等財力來源,聚焦保障高標準推進“兩區”“三平臺”建設、高水準建設城市副中心等全市性重點工作。
聚焦“節”字,多管齊下節支增效,壓減非剛性、非重點項目及一般性支出40.6億元;依託財政評審,審減節約各類項目資金149.6億元;全成本預算績效管理縱深推進,市區及各部門已累計新設332項支出定額標準,實現節支269億元。
聚焦“基”字,繼續深入推進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建設,實現預算管理市區財政業務要素、操作規程、制度規範、軟體系統、運維保障“五統一”,進一步打牢預算編制科學化、規範化的基礎。
聚焦“督”字,監督指導各部門吸納市人大各專委會在部門預算草案初審之前提出的112條意見;紮實推進財經秩序等重點領域的審計問題整改,並在2023年預算編制中有針對性地制定預防措施。
聚焦“穩”字,加快化解隱債,提前三個月完成中央提出的全域無隱性債務試點任務要求;主動調控新增債務,化解存量債務,全市整體債務率控制在“綠”區內,區級全部退“紅”,債務風險總體可控;合理把握財政收支時序,建立全市庫款調度機制,保障財政安全平穩運作。
展望2023
精準施策促經濟、穩增長
利民為本保重點、促民生
一、“緊平衡”下保持高水準收入品質、高強度支出規模,民生支出繼續八成以上
從收入上看,隨着疫情防控措施因時因勢優化調整,以及“新12條”等穩經濟接續政策出臺實施,有利於進一步增強全市市場主體的活力和發展動力,鞏固經濟穩定恢復態勢,為財政收入增長奠定堅實基礎,但外部風險挑戰仍然複雜嚴峻,財政收入可持續增長面臨較大不確定性。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期5942.9億元,增長4%,收入品質將繼續在全國保持較高水準。
從支出上看,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聚焦支援科技創新、高精尖等創新發展領域,更好地發揮財政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2023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635.0億元,同口徑增長8.0%,將為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的開展提供好有力支撐。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支出佔比繼續保持八成以上。
二、“機遇”中財政改革加力提效,強化資源統籌,加強首都新發展綜合保障
2023年是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充分發揮積極財政職能作用,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財力保障意義重大。市財政局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準確把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聚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為推動首都新發展提供堅實財政政策支援和綜合財力保障。
2023年預算編制和財政工作安排將:
着力“強化統籌”,進一步完善大事要事保障機制;
着力“勤儉節約”,努力降低行政運作成本,建立節約型財政保障機制;
着力“提質增效”,將成本績效的理念深度融入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的全過程;
着力“規範管理”,補短板、強弱項,全方位提升財政預算管理水準。
具體在五方面精準發力:
強化精準施策,全力促經濟穩增長。結合新出臺的積極應對疫情影響助企紓困的若干措施,持續加強財源建設,確保惠企助企措施落地,助力提振市場信心,全力推動經濟回穩向上。
強化利民為本,高水準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援疫情防控措施因時因勢優化,保障好群眾就醫用藥,加快完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促進醫療、教育、養老、生育支援等公共服務資源品質更優質、佈局更均衡;進一步推動財力下沉,做好基層“三保”工作。
強化資源統籌,提高財政保障能力。加大政府資金資源統籌,積極發揮政府投資對社會資本的資金撬動作用,完善部門結餘資金收回使用機制,健全資産調劑共用機制。
強化改革創新,提升財政政策效能。優化市對區轉移支付結構,促進功能區差異化發展。進一步完善分行業分領域支出標準體系,推動全成本預算績效管理全覆蓋。實行直達資金常態化管理,確保資金直接惠企利民。
強化風險防控,增強財政可持續性。統籌做好新增政府債務限額安排與還本付息,強化專項債券全生命周期管理,嚴禁新增隱性債務,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