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城市建設
交通、水務、園林綠化及市政等基礎設施,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作用,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關乎每一位市民的通勤、休閒和日常生活。
2022年,北京市加快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慧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投運,地鐵運營總里程達797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1196公里,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行動、第三個污水三年行動順利收官……
“盤點2022”,讓我們一起接收這份基礎設施建設的成績單~
一、三個“突出”以基礎設施建設支撐“五子”聯動發展
突出統籌疫情防控和穩定經濟增長相關工作
在疫情高發的特殊時期,一方面,在國內率先規範建立轉机站工作機制,制定下發轉机站啟用和運作管理工作細則及通知,明確轉机站設置原則、轉机方式、任務分工等內容。延慶下營等三處轉机站自啟動運作以來,共轉机生産生活物資約5.4萬噸,其中雞蛋5270噸,佔批發市場上市量的23.6%;豬肉5828噸,佔批發市場上市量的31.7%,為本市生活必需品保供穩價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進一步擴大轉机站接收範圍,為本市200家“服務包”重點製造業企業的建材、機械設備等生産物資提供轉机服務,全力支撐復工復産工作。
另一方面,強化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調度取得積極成效。在疫情高發的特殊時期,深入一線、直插現場,高頻開展投資調度,破解項目制約難點,深挖項目投資潛力,有力完成全年任務目標。
突出規劃引領推動基礎設施提質增效
北京市積極落實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精神,編制加快推進本市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印發實施《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制定平原新城高品質發展年度工作要點,推動各項任務落細落實。
同時,落實城市總體規劃,統籌加快城市副中心、懷柔科學城、城南、回天等重點區域基礎設施建設,以基礎設施建設支撐規劃計劃落地。
突出“五子”聯動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推進‘兩區’建設、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新需求、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五子”,每一子都立足國家戰略,每一子都集聚首都優勢。2022年,北京以基礎設施建設支撐“五子”聯動發展——保障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圍繞“三城一區”,建成永樂大街,加快實施七辛北街、七辛中街等,完善懷柔科學城、小米昌平二期、國際資訊産業園等功能區基礎設施配套;國家植物園正式掛牌,將充分發揮植物遷地保護、科學研究、科普傳播等功能,努力打造科研高地。
服務“兩區”建設。加快推動春林大街等大興區生物醫藥産業配套道路進展,以交通、市政配套建設支撐大興區發展;有序推進新首鋼高端産業綜合服務區北區及東南區修理廠西路等配套道路建設,助力京西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發展。
助力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開工建設望京交通綜合治理項目,統籌城市道路、慢行系統、停車設施、智慧交通等多種交通方式,整體提升區域交通環境。
持續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平原新城公共服務供給進一步完善,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昌平學校、楊鎮中心幼兒園等學校投用,新建各類保障性租賃住房約3.1萬套(間)。高精尖産業集聚度進一步增強,房山中關村氫能硬科技孵化平臺入駐項目38個,昌平簽約高精尖産業項目109個。
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實施軌道交通平谷線北京段,協同推動河北段開工建設,加速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
二、交通、水務、生態多領域發力
交通:綜合交通發展水準進一步提升
交通事關每一個人的出行,2022年,北京交通發展也迎來了幾件大事——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方面,京唐城際開通運營,京雄高速六環至市界段建成通車,廠通路潮白河大橋開工建設。
地鐵建設方面,地鐵16號線南段開通運營,昌平線南延一期正在加快進行開通前準備工作,開通後地鐵總運營里程將達到800公里,着力推動多網融合發展。
城市道路建設方面,基本建成通久路二期,啟動實施運河東大街東延、大羊坊路、金盞國際合作服務區及第四使館區配套道路等,打通城市脈絡,優化城市路網結構。
公共交通出行方面,建成回龍觀公交保養場及場站、二撥子公交首末站,開工建設朱辛莊公交首末站,提升城市區域公共交通運營服務水準;基本建成蘋果園綜合交通樞紐,提升多種交通方式換乘效率;加快建設自專路周邊區域慢行系統提升工程東拓段,提升城市慢行系統品質。
水務:大運河京冀段全線通航
水清岸綠、魚翔淺底、人水和諧相處,在北京,這樣的驚喜越來越多。
第三個污水三年行動方案順利收官。三年累計新建污水收集管線740公里、再生水管線101公里,累計改造雨污合流管線82公里,新增污水處理能力50萬立方米/日。
水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累計接納南水北調來水超80億立方米,開工建設溫泉水廠,推動南水北調供水範圍不斷擴大。
城市防洪排水體系持續完善。永定河(山峽段)、北運河(通州段)綜合治理主體完工,建成楊洼船閘,2022年6月24日大運河京冀段全線62公里實現互聯互通通航。
積水內澇治理不斷深入。開工建設密雲新城積水點治理工程,完成大寧水庫等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工程立項審批,加速打造韌性城市。
生態:大力推進生態城市建設
從“APEC藍”“閱兵藍”,到“兩會藍”“冬奧藍”,藍天白雲在北京漸漸成為常態。這背後,離不開北京市持之以恒推進生態城市建設的努力和決心。
2012年啟動的平原地區百萬畝造林工程,結束了北京“有綠無林”的生態狀況。2018年,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開始續寫北京的綠色篇章。2022年,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行動順利收官。一方面,園外園生態環境提升五期工程、奧北森林公園二期等12處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項目開工建設,北京新增公園綠地面積430公頃。另一方面,溫榆河公園朝陽一期、順義一期開園迎客,二期工程實現全部開工建設,今後將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新去處。
值得一提的是,市發展改革委按照科學規範、經濟適用的原則,持續推動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設計方案優化,從項目全生命周期出發,嚴格控制建設成本。同時,多源拓寬項目建設資金來源。在全面做好政府建設資金保障、按計劃下達市政府固定資産投資的基礎上,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援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城市防洪排澇等項目;申請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支援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軌道交通13號線擴能提升工程等項目;積極推動投融資領域創新,採取PPP模式實施承平高速、軌道交通平谷線等項目。不斷拓寬資金渠道,有力保障重點工程加快建設。
2023年是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十四五”規劃實施承上啟下之年,市發展改革委將加快推動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高效助力新時代首都發展——着力推動京雄高速(全線)建成通車,讓現代化首都都市圈連接更緊密;着力建成開通16號線剩餘段、17號線北段等地鐵線路,啟用1號線福壽嶺站,讓綠色出行更便捷;着力加強再生水配水設施規劃建設,讓水資源利用更高效;着力推進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動態消除積水點,讓城市運作更安全;着力加快實施西南二環水系濱水空間開放提升工程,加快建設溫榆河公園二期、南苑森林濕地公園城市森林片區,讓城市空間更宜人。
基礎設施既關係城市發展的高度,也關乎市民生活的溫度。2023年,首都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還將持續發力,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