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 高品質發展
近年來,北京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堅持“五子”聯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在推動高品質發展進程中取得明顯成效。全市經濟總量超過4萬億元,服務型、消費型特徵凸顯,數字經濟增加值佔比超過4成,勞動生産率、研發投入強度居各省區市之首,同時結合各區功能定位,加快構建城市發展新格局,促進區域高品質發展邁上新臺階。
近日,《北京區域統計年鑒2022》正式出版發行,在市兩會即將召開之際,我們以高品質發展為主題,聚焦區域發展,緊扣區域定位與特色,用數據和實例展示各區高品質發展的積極變化和主要亮點。
東城區
文化産業創新融合激發新動能。深耕細作文化特色優勢産業,高水準建設“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持續推進“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建設,通過文化産業創新融合發展,激發産業發展新活力。2021年規模以上文化産業法人單位實現收入1382.1億元,居各區第3位,佔全市的7.6%。
老城保護復興展現古都新風韻。東城區是北京文物古跡最為集中的區域,集中彰顯首都風範、古都風韻和時代風貌城市特色。近年來,東城區扛起老城保護復興歷史使命,在全市率先出臺曆史文化街區管控導則,有序實施中軸線申遺保護項目,前門三里河和玉河故道重現“水穿街巷、綠樹成蔭”歷史景觀,創新“共生院”模式讓老衚同居民過上現代生活。
常住人口密度持續穩步降低。深入落實“雙控四降”發展要求,持續開展“疏整促”專項行動,統籌實施核心區控規三年行動計劃,常住人口規模自2015年起逐年減少,2021年末為70.8萬人,比2014年末減少20.4萬人,人口密度為16914人/平方公里,減少4873人/平方公里。
西城區
金融業邁入發展新階段。依託首都金融資源獨特優勢,突出服務國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北京證券交易所落地金融街,金融街論壇升格為國家級、國際性專業論壇。2021年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872.5億元,佔全區生産總值的一半以上,佔全市金融業增加值的近4成。成功舉辦首屆“全球金融科技峰會”,加速推進國家級“金科新區”建設,“動批”騰籠換鳥轉型為“金科新區”核心區,新型金融科技企業發展勢頭良好。
街區保護更新開創新路徑。注重背街小巷環境整治與城市更新相結合,分區分類制定設計方案,構建環境整潔、井然有序、古都風韻、特色鮮明的城市新風貌。楊梅竹斜街、鼓樓西大街、平安大街、西安門大街煥然一新,西海南沿等8條衚同被評為“北京最美街巷”。以月壇街道真武廟五里3號樓為試點,全市首創“租賃置換”老舊小區有機更新模式,成為借助社會資本參與老舊小區改造的典型案例。
居民收入保持全市領先。2021年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6949元,穩居各區首位。
朝陽區
文旅消費加快轉型升級。“立足朝陽優勢,突出朝陽特色”,將“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打造成特色濱水文化旅游項目,激發消費潛力,推動高品質發展。項目匯集近400家品牌,夜間營業面積12.1萬平方米,成為北京夜間休閒娛樂、購物消費、美食餐飲熱門場所。在“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項目帶動下,2021年,燕莎商圈實現零售額35.2億元,較2020年增長17.4%,高於全市52個重點商圈平均水準4.6個百分點。
數字産業規模持續擴大。實施朝陽區支援數字經濟産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大力發展數字新基建,充分激發數字新動能,深入挖掘數字新價值,不斷推動數字新治理,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2021年數字經濟實現增加值2610.4億元,佔全區生産總值的比重超過1/3。
對外開放水準不斷提高。充分發揮國際化資源優勢,依託北京商務中心區、中關村示範區朝陽園、北京奧林匹克中心區和國家文化産業創實驗區功能特點和産業優勢,吸引國際級企業落戶。區域集中了全市70%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65%的外資金融機構。2021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47.8億美元,佔全市的比重為33.1%。
海淀區
創新動能加速壯大。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立足中關村科學城,全面提升創新發展能級,中關村國家實驗室揭牌,國際氫能中心投入運作。區域優勢行業研發創新活躍,2021年,規模以上資訊服務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內部支出高達512.9億元,佔全市該行業R&D經費的比重超8成。持續優化技術交易市場環境,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和産業化,全年技術合同成交額2920.8億元,佔全市的41.7%。
創新成果持續迸發。瞄準前沿技術和底層技術,支援國盾量子、智芯微等企業開展技術攻關,在作業系統、尖端晶片、量子計算、基礎元器件等底層關鍵技術實現突破,國內首個自主可控區塊鏈軟硬體技術體系“長安鏈”、全球最大智慧模型“悟道2.0”、全球首款96核區塊鏈專用加速晶片等重大成果相繼發佈。2021年專利授權量突破7萬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4萬件,佔全市的51.1%。
數字經濟優勢凸顯。大力實施中關村科學城數字經濟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加快佈局,數字貨幣試驗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作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區域內有字節跳動、小米等6家千億級數字經濟龍頭企業,180家數字經濟領域上市企業,40余家數字經濟領域獨角獸企業,全區數字經濟增加值佔區域生産總值的比重超6成,佔全市數字經濟增加值的比重近4成。
豐台區
麗澤金融商務區助力金融業發展。麗澤金融商務區實現從基本建設到“三環裏新城看麗澤”的華麗轉變,成為全市金融科技創新示範區主陣地和豐台區金融業的重要承載地。區域內集聚金融和科技領軍企業,充分發揮金融創新發展示範作用,2021年規模以上金融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均佔全區金融業的6成以上。在麗澤金融商務區帶動下,豐台區金融業增加值佔全區GDP的比重提高到14.6%,成為第一大支柱産業。
中關村豐臺園做強優勢産業集群。形成以軌道交通、航空航太兩大千億級産業集群,新一代資訊技術、智慧製造、新材料、醫藥健康四個百億級産業集群為支撐的“2+4”高精尖産業體系。2021年,“2+4”産業集群涉及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400余家,佔園區企業總數約1/4,實現總收入突破4700億元,佔園區企業總收入的比重超6成。
大紅門地區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截至2021年底,大紅門地區45家市場全面閉市,有23年曆史的北方地區最大的服裝批發集散地退出歷史舞臺,城市空間進一步擴展,發展承載力有效提升。北京欣雅匯國際服裝市場轉型成為體驗式綜合購物中心合生廣場,北京大紅門福成商貿市場轉型為豐台區政務服務中心及區級圖書館,打造集黨群服務、政務服務、文化服務、法律服務、公共服務、綜合宣傳於一體的綜合城市空間。
石景山區
經濟發展內需動力持續增強。全面推進重大工程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相關項目及房地産開發項目帶動下,2021年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17%,增速居中心城區首位。出臺實施石景山區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方案,完成古城南路步行街、金鼎時代廣場等商圈載體改造升級,積極打造首店首發新高地。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9.9億元,比2020年增長10.1%,增速居中心城區第2位;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44790元,增長11.7%。
冬奧景觀工程推動綠色發展。充分發揮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對綠色發展的牽引作用,深入開展“擦亮城市西大門,文明祥和迎冬奧”專項行動,全面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建設,不斷拓展城市綠化空間。高水準建設冬奧景觀,冬奧公園、冬奧景觀大道精彩呈現。在全市率先實現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基本全覆蓋,城市綠化覆蓋率達53.8%,居中心城區首位。
繽紛冰雪活動助燃民眾熱情。成功創建全國首個“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示範區,舉辦首屆中國冰雪運動發展高峰論壇,國際雪聯中國辦事處順利落戶。發佈社區特色標識和主題曲,打造冬奧家庭運動會等“一街一品”社區冰雪品牌,將冬奧冰雪元素融入社區百姓生活,連續八年舉辦石景山冰雪季系列活動。
通州區
城市建設步伐加快。紮實有序構築城市框架,堅持“一年一個節點,每年都有新變化”,重大項目梯次推進,固定資産投資保持千億量級。超級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施工如火如荼,建成後將成為亞洲最大的交通樞紐綜合體,城市綠心三大建築——劇院、圖書館、博物館工程拔地而起。
亮出首都文旅新名片。環球主題公園一期盛大開園,成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年度十件大事之一,北京新添一處全球矚目的文旅新地標。環球主題公園及其周邊逐漸發展為京城“首店經濟”最具規模化的商圈之一,2021年全市引進的7家亞洲首店中,3家落戶環球城市大道。在環球影城開園運營帶動下,通州區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發展勢頭強勁,2021年實現增加值35.3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7倍。
順義區
創新實力不斷增強。持續推進北京創新産業集群示範區(順義)建設,着力打通技術創新成果在順義“孕育、孵化、轉化、産業化”全鏈條,打造首都創新驅動發展前沿陣地。多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早期項目在順義佈局,HICOOL全球創業者峰會22個項目在順義落地,3個新場景項目入選北京市第三批應用場景建設項目。2021年,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82.9億元,比上年增長9%;發明專利授權量1061件,增長26.5%。
“兩區”建設紮實推進。堅持以“産業開放+園區開放”為主線,充分發揮天竺綜合保稅區、首都機場臨空經濟示範區、中德産業園三大園區主體作用,掀起“兩區”建設熱潮,試點政策和落地項目數量均排名全市前列。全區在探索制度創新、模式創新等方面持續發力,積極打造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營商環境。2021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7.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6%。
大興區
生物醫藥産業快速增長。將生物醫藥産業作為主導産業,構建從醫藥研發到成果轉化、中試到産業化的全鏈條扶持政策。科興中維承擔金磚國家疫苗研發中國中心建設,北京米赫人工眼角膜達到全球領先水準。2021年實現工業總産值2271.6億元,比上年增長1.5倍,其中在新冠疫苗生産帶動下,醫藥製造業産值突破1500億元,佔工業總産值比重超7成。
臨空經濟跑出加速度。充分發揮臨空經濟區優勢,實施臨空經濟區規劃和建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圍繞航空物流、科技創新、服務保障三大主導功能,積極打造航空科技、國際會展、樞紐金融、航空技術諮詢等臨空“高精尖”産業集群,目前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北京部分)累計註冊企業超4000家,産業集群效應初步顯現。
昌平區
未來科學城創新能力提升。以未來科學城為重要載體,持續構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不斷優化創新創業生態。東區能源谷打造能源企業技術創新高地,國家電網、國家電投、國家能源集團等央企下屬的技術研發中心入駐,集中佈局關鍵技術,打造涵蓋科技創新、産業化和上下游配套的先進能源産業集聚生態。西區生命谷成為國內一流的生命科學研發和産業聚集區,形成以基礎研究為核心,從研發、中試、生産到臨床應用的生物醫藥體系完整産業鏈。
製造業轉型步伐加快。加快構建“高精尖”産業結構,擁有福田康明斯和三一重工兩家全球“燈塔工廠”,數字化技術賦能産業發展,先進製造産業集群初具規模。小米智慧工廠二期項目加快建設,未來將形成集智慧終端設備研發、試驗、生産、發佈、應用、示範等全環節覆蓋及多業態融合的智慧産業園,有望成為全市經濟增長極之一。
房山區
消費市場提檔升級。積極融入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依託龍湖天街、首創奧特萊斯、熙悅天街等大型商業綜合體,開展豐富的促消費活動,引進多家北京首店以及區域首店,創造多元消費場景,滿足多樣消費需求,構建經營主體多元、消費層級豐富的購物大環境。2021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3.9億元,比上年增長9.5%。
能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開展“節能降碳·綠色發展”節能宣傳活動,鼓勵引導企業綠色轉型,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2021年,全區萬元地區生産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13.86%,居全市各區前列。
門頭溝區
“門頭溝小院+”助力鄉村振興。門頭溝區以綠色生態富民為導向,依託獨特的山水生態、文化資源,在山區大力發展文旅産業,全力打造“門頭溝小院”精品民宿品牌,持續拓展“門頭溝小院+”特色産業體系,策劃紅色文化體驗、生態觀光、休閒康養等特色主題活動。2021年,全區精品民宿實現收入3501.7萬元,較上年成倍增長。在“門頭溝小院”帶動下,區域休閒農業與鄉村旅游快速發展,實現收入8139.4萬元,增速近70%,居生態涵養區首位。
穩就業促增收成效明顯。制定實施《門頭溝區關於進一步做好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的若干措施》,促進人才流動和靈活就業。創新服務模式,推廣線上職業指導微課,高效利用多種渠道促進失業人員就業。居民收入穩步增長,2021年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59336元,居生態涵養區首位。
平谷區
農業中關村建設提速。着力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示範區,京瓦中心、大北農孵化器、中國農業大學綠色發展研究院微生物平臺等機構相繼入駐。深化“網際網路+大桃”産業助力特色農業賦能發展,平谷大桃連續三年成為“國慶禮桃”。全力打造“種業之都”,2021年種業收入2.2億元,比上年增長17.5%,其中銷往外埠收入9420.4萬元,增長43.9%。
物流承載力顯著提升。立足“三區一口岸”功能定位,緊抓國家“公轉鐵”戰略機遇,整合馬坊物流基地和鐵路既有資源,打造集綠色化、數智化、集享化為一體的京平公轉鐵綜合物流樞紐産業園區。2021年,平谷馬坊物流基地入圍國家第三批示範物流園區,物流綜合樞紐效應進一步放大。
懷柔區
懷柔科學城加速“騰飛”。立足懷柔科學城統領的“1+3”融合發展理念,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北京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截至2021年底,懷柔科學城共有規模以上法人單位282家,佔全區比重為32.6%;全年實現利潤總額46.8億元,佔全區比重達到63.3%,同比增長15.9%。
影都發展成果持續顯現。主動融入“兩區”“三平臺”建設,加快構建影都特色産業體系,推動中國影都和區域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2021年,中國影都舉辦首屆中國影都發展論壇、電影嘉年華,參與北京服貿會等活動,國際影視攝製服務中心掛牌。持續推動“來影都過周末”,全力打造“永不落幕的電影節”。2021年規模以上文化産業法人單位收入合計108.5億元,比上年增長50.5%。
密雲區
“生態+”區域消費中心城市逐步構建。圍繞北京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積極推進生態文旅、生態商務、生態農業等優勢産業,持續開展“生態密雲·健康消費”活動,擴大高品質消費供給,古北水鎮入選第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2021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9.4億元,位於生態涵養區前列,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27288元,比上年增長12.5%,增速居生態涵養區首位。
密雲水庫保水工作紮實推進。制定《北京市密雲水庫流域水生態保護與發展規劃(2021年—2035年)》,建設國內首個大型水庫水環境智慧視頻分析系統,組建“水庫兒女”保水志願服務隊,健全科技保水、全民保水機制。密雲水庫水質長期保持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水資源戰略儲備能力全市最強。
延慶區
現代農業更具特色。穩抓農業基本盤,加快推進鄉村産業發展,引進鮮食玉米、有機甘薯等新品種提升農業經濟效益,實施“媯水農耕”品牌戰略,舉辦農民豐收節、藝術節等系列活動提升品牌知名度。2021年,延慶區實現農業總産值5.9億元,比上年增長9.9%。打造“樂享媯川”休閒農業旅游線路,成功創建全國休閒農業重點區,推進休閒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旅游總收入2.6億元,增長69.1%,高於全市平均水準20.7個百分點。
冰雪體育産業持續發展。緊抓冬奧機遇,加速佈局冰雪體育産業,2021年舉辦第七屆北京市民快樂冰雪季系列活動冰雪嘉年華以及第七屆全國大學生滑雪挑戰賽、全國男子冰球錦標賽等冰雪賽事活動。推進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舉辦2021年全國青少年四季滑雪挑戰賽暨第五屆京津冀青少年夏季滑雪挑戰賽首站。2021年,延慶區體育場地總面積超過260萬平方米,較上年增加近5萬平方米。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全市上下將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奮力譜寫高品質發展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