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 代表建言獻策——盤活文化底蘊 講好中國故事

日期:2023-01-19 10:17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如何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代表建言獻策——盤活文化底蘊 講好中國故事

  “深化全民閱讀活動,建設書香京城”“促進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産業園區高品質發展”……政府工作報告的這些提法,在市人代會上引發了代表的共鳴。圍繞如何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代表們紛紛建言獻策。

  公共文化服務從數字化走向智慧化

  目前,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漸完備,以首都圖書館為中心館的北京市公共圖書館四級服務網路成員館已達6000多家,遍及城市的大街小巷。“一卡通”成員館均實現通借通還,在此體系之外還有許多書店、閱讀空間。“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深入實施‘文化+’融合發展戰略,我們希望能夠進一步延伸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將書香送到市民的身邊。”市人大代表、首都圖書館館長毛雅君説。

  在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背景下,首都圖書館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珍稀善本均已實現數字化,為讀者提供免費線上閱覽。毛雅君表示,當前要結合大數據等科技力量,完成從數字化到智慧化的新提升。“例如對書籍進行知識挖掘、智慧計算,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的閱讀智薦服務等。不斷增強公共文化數字內容的供給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準。”

  推動京産影視與文旅資源深度合作

  近年來的熒屏上,京産劇表現耀眼,其中《覺醒年代》更是集齊了國內電視劇類三大獎項,得到觀眾的如潮好評。市人大代表、著名導演張永新執導了該劇,“我們在創作《覺醒年代》時,曾實地前往北大紅樓考察,該劇播出後也吸引了很多觀眾到北大紅樓‘打卡’,追尋先驅者足跡。這次參加市人代會,我帶來的建議是將首都影視文化與文旅資源更加深度地融合,在創作前期就提前介入合作,在播出期、播出後有序推出影視與文旅的互動項目。”

  “從北大紅樓,到李大釗故居、魯迅博物館,中國近代以來許多重要歷史節點,都能夠在北京找到對應的參照地標。”張永新説,建議統籌考慮京産影視生産與紅色文旅資源的傳承利用,創新影視精品“北京模式”,這樣既可以通過文史專家的把關提升影視劇的品質,又能更好地盤活北京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講述更多更好的中國故事。

  持續壯大群眾文化活動陣地

  近年來,北京市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水準持續提升,文化惠民效果不斷擴大。包括北京在內的一些省區市率先開展“文藝進萬家 健康你我他”新時代文明實踐文藝志願服務,群眾文藝活動豐富多樣,在送文化、種文化、傳精神中有效增強了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市人大代表、中國文聯文藝志願服務中心主任冀彥偉建議,進一步加強群眾文化活動的陣地、組織、人才建設,尤其是要更好地利用城市空間,打造更多市民身邊的文化活動場地。

  冀彥偉談到,北京擁有眾多特色鮮明的文化空間,如舊廠房改造的文化産業園,豐富的博物館、美術館資源等,都可以納入群眾文化活動的陣地中,形成多點聯動,産生群眾文化活動的品牌效應。“北京是文藝人才聚集的高地,應做好文藝志願服務的機制建設,吸納更多專業人才投身到文藝志願服務的隊伍中,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王廣燕)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