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支招國際科創中心建設——“讓國際人才來北京追逐‘中國夢’”

日期:2023-01-18 08:36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委員支招國際科創中心建設——“讓國際人才來北京追逐‘中國夢’”

  1月17日下午,市政協舉辦以“立足科技自立自強 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主題的界別聯組會。來自民建、九三學社、科技等界別的委員們建言獻策,廣納科技人才、推動國際化人才環境建設,成為多位委員共同關注的話題,在會場引發共鳴和討論。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人才是關鍵。來自九三學社界別的市政協委員、清華大學自動化係教授張學工談到,北京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在一些領域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準,這是吸引國際人才的重要基礎,但要真正吸引國際人才來北京發展,需要做好國際化人才環境和文化建設。

  “這個環境和文化,包括硬基礎設施和軟基礎設施。”張學工進一步解釋,比起科研平臺、儀器設備、生活設施等“硬基礎設施”,“軟基礎設施”更容易被忽視。為此,張學工建議,推動制度創新,改革優化行政業務流程和管理制度,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有利於吸引和穩定國際人才隊伍的體制機制和工作慣例,包括合作和産學研銜接體系。同時,優化知識産權、稅收、出入境和居留權等方面法律法規及服務,培養、建設能有效支撐國際化運作的行政隊伍。

  張學工特別提到,國際化的軟基礎設施不應是單獨針對外籍人才或高級人才,而應着眼於整個國際科創中心的人才環境和文化;國際化也不是完全照搬國外,要讓國際人才感到,在北京比在其他地方能更好促進他們的科技創新。“這樣,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國際人才願意來北京追逐他們的‘中國夢’!”

  來自科技界的市政協委員、中國科協資訊中心主任林潤華,提出北京發展面向未來、面向國際的科技社團意義重大,有利於在前沿新興交叉領域前瞻佈局,有利於全球化廣納人才,有利於推動國際科技治理。“通過人才舉薦、科技獎勵、大科學計劃等,可以廣泛凝聚海內外廣泛的人才為北京所用。”林潤華建議,北京率先出臺相關政策,建設國際新興科技社團基地,快速成立在新一代資訊技術、數字健康、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的科技社團,為北京國際科創中心發展奠定基礎。(陳雪檸)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