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委員暢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推動産業鏈創新鏈融合 促進産學研協同發展

日期:2023-01-18 08:32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院士委員暢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推動産業鏈創新鏈融合 促進産學研協同發展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撐,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本屆市政協委員中有9名院士,作為國家科學技術的“最高智庫”,他們圍繞這一話題暢所欲言。

  推動産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來自科技界的市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業大學校長聶祚仁認為,北京在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過程中,應進一步推動産業鏈和創新鏈的深度融合,促進産學研協同發展。

  聶祚仁説,北京擁有得天獨厚的科技和人才優勢。然而,在科技創新發展方面,依然面臨着諸多挑戰。比如,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發揮的主動性不夠,高校院所參與産學研融合的深度廣度不足,有效的深度融合機制仍需完善等。聶祚仁建議,要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協同的創新聯合體,解決好“由誰來創新”“成果如何用”等問題,形成各類創新主體定位清晰、分工協作的共同創新局面。要鼓勵龍頭企業加強技術攻關,集聚産業創新資源,加快産業共性技術研發;也要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統籌優化配置資源,支援創新實力強的企業,參與國家實驗室、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等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同時,也要加強對深度融合的資金和金融支援。

  在聶祚仁看來,推動破除高校院所與企業之間人才流動的機制障礙也至關重要。他認為,要積極研究解決檔案、人事關係等束縛問題,鼓勵高校及科研院所定期選派一定比例的科研人員到産業界兼職,支援具備條件的企業資深技術和管理人才加入高校師資隊伍等。

  完善配套措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才。”來自教育界的市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首都師範大學校長方復全説,北京市要完善留人、用人的配套措施,讓最優秀的人才在國際科技創新建設中發光發熱。

  方復全認為,首先要選好才,引進的人才應該以發展目標為導向。要把人吸引到北京,就要分類施策。方復全舉例:“比如,創業型的人才可能要在北京孵化企業,那麼我們就要提供友善的營商環境,優化配套的稅收政策等;針對戰略型科學家,要為他們配好隊伍,創設好研究環境,讓金點子有落地的平臺等。”還應為引進人才解決好共性的需求,比如住房、子女教育、生活配套等,讓優秀人才沒有後顧之憂地投入到科技創新當中。

  營造有利創新的文化環境

  來自教育界的市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認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除了吸引國際一流的人才之外,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新文化環境同樣至關重要。“創新做的是從‘0’到‘1’的事,意味着要幹別人沒幹過的事,所以我們要鼓勵標新立異,要讓科技人員敢説、敢做。”

  譚天偉説,要想打造好的創新文化環境,首先要給科學家一個寬鬆的學術環境,允許科學家有一段穩定期的研究,而不是急功近利地以各種量化的指標求結果。科研項目的評價方式也應該更加多元。在他看來,有的科學發現是能預先設計的,但是更多的新發現可能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他表示,創新文化的營造還要從娃娃抓起,大中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是重要抓手之一。譚天偉舉例,目前很多的創新發現來自於交叉學科,而這恰恰是我們教育體系的薄弱點,他建議,要加大交叉學科人才的培養力度。(牛偉坤)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