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市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舉辦“我是委員”集體採訪,委員們表示——廣泛凝聚共識 高品質建言資政
1月13日,市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舉行“我是委員”集體採訪活動,邀請10位政協委員結合本職工作,圍繞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談體會、談履職、談踐行。(甘南 攝)
1月13日,市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舉辦“我是委員”集體採訪,現場邀請10位委員結合本職工作,圍繞“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五年履職路”“奮進新征程”三個主題談體會、談履職、談踐行。
以黨的二十大精神廣泛凝聚共識
廣泛凝聚共識是人民政協的重要職能。來自新聞出版界的市政協委員、市委前線雜誌社原總編輯李明聖積極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履行新時代委員職責。
黨的二十大召開後,李明聖提前準備,精心策劃,組織首都知名專家學者和理論家,編輯《前線》雜誌“黨的二十大精神解讀”專刊、《北京支部生活》雜誌“黨的二十大精神宣傳”專刊。同時,作為市委宣講團成員,李明聖先後赴懷柔、平谷、延慶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並應邀到豐台區政協、北京銀行、市水務局、市金融法院等地進行宣講。響應市政協號召,他還面向政協委員和界別群眾進行宣講。
“由於年齡原因,前幾天我剛剛卸任前線雜誌社總編輯,但我還是政協委員,還是理論工作者。”李明聖説,“我將再接再厲、不辱使命,堅持不懈地做理論研究和理論傳播,為更好地廣泛凝聚共識,用心用情用力!”
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後,來自婦聯界的市政協委員,北京第二實驗小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蘆咏莉和同事們、委員朋友們一起將二十大報告的核心內容挑選出來,結合孩子們的身邊事、所思所想,講解給孩子們聽。
“當孩子們討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一句句地追問:‘老師,富,才能強嗎?不富,能不能強?’‘紅軍並不富裕,但紅軍很強大,紅軍強在哪?’‘富,是物質富裕,還是精神富有?’”一聲聲的追問,讓蘆咏莉看到了孩子們生動鮮活、富有哲理的思考。
“今後,在政協這個大舞台中,我將竭盡全力繼續將自己的所學所得講給孩子們聽,將所做所想繼續分享給孩子們,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持續貢獻力量。”她説。
“作為基層政協主席,帶頭組織好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學習宣傳貫徹,是我們的首要政治任務。”來自特邀界的市政協委員,順義區政協黨組書記、主席賀亞蘭堅定地説。
賀亞蘭介紹,順義區政協從三個方面貫徹落實中共二十大精神:以“學”鑄魂,組織好學習和宣講;以“商”為要,謀劃好協商的內容和形式;以“民”為本,發揮好委員的主體作用。政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機關黨組、專委會分黨組都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讀原文、悟原理。
賀亞蘭表示,要充分發揮政協委員聯繫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和優勢,既要當好“宣傳員”,把中共二十大精神轉化為社會各界的廣泛共識和自覺行動,又要當好“資訊員”,及時了解群眾訴求,寫好提案建議、社情民意,協助黨委政府科學決策。
五年履職路 交出優異答卷
過去五年,各界委員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深入調研、廣泛協商,交出了助推新時代首都發展的優異答卷。
“對於企業來説,營商環境就像陽光、空氣和水一樣重要,而對於一個城市來説,營商環境就是生産力、競爭力。”來自工商聯界的市政協委員、振興國際智庫理事長李志起對營商環境極為重視。正因為如此重要,履職五年來,李志起持續為優化營商環境提出了很多高品質的意見建議。
李志起委員高興地看到,在過去的5年中,通過政府、企業、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北京市的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經歷了一個由淺到深、由點到面、由1.0版到5.0版的全方位的變革,這給廣大企業帶來了更多的便利、更高的效率、更加精細化人性化的服務,也讓北京成為全國營商環境排名中名列前茅的城市。“看到這些變化,作為政協委員,我特別高興、特別欣慰。”李志起説,“未來5年,我願意繼續圍繞優化營商環境,多提意見建議,多反饋企業的困難和問題,多為政策的出臺提供相關建議。我有信心,北京的營商環境會越來越好,會讓更多的企業能夠紮根首都、安心發展,專注於把自己的企業發展壯大。”
“5年來,我通過市政協的平臺,與其他委員、工作人員一起關注教育事業的發展。”來自教育界的市政協委員、北京舞蹈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劉岩,通過實地調研、走訪師生,針對性地提出提案和建議。通過和相關單位共同努力,北京市中小學舞蹈課程實現從無到有的飛躍,“如今,全市至少有100多所中小學開設了舞蹈課程。”
在教育領域之外,劉岩委員還欣喜地注意到,近年來,首都無障礙設施不斷完善。“隨着人文環境的提升和相關單位的積極努力,很多殘障朋友可以輕鬆自如地使用公共交通。”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8年來,我們看到了三地經濟社會歷史性巨變。”來自科技界的市政協委員、龍信數據研究院院長屈慶超長期關注“京津冀協同發展”。
“如何做好産業協同這個京津冀協同的重要一環?”在政協履職期間,屈慶超委員參加“京津冀全産業鏈佈局”的調查研究,並據此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儘快出臺京津冀産業協同專項規劃;二是抓住重點,分析三地産業比較優勢,共同把長板加強、做大增量;三是發揮數據的作用,用數據加強要素連結、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通過數據賦能,助力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主幹架構加速形成。
奮進新征程 高品質建言資政
2023年,部分新委員加入了政協大家庭。展望未來,他們充滿期望。
來自醫藥衛生界的市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説:“不同於大型三甲醫院,目前,多數基層醫院還缺少中醫藥人才,因此,加強中醫藥基層人才的培養成為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他表示,作為新委員,自己在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方面肩負着更多責任和使命,將通過政協的平臺,為培養中醫藥基層人才提供更多建議,助推中醫藥人才隊伍發展壯大;同時,積極倡導更多地借助現代科學技術,推動中醫藥創新發展。
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來自婦聯界的市政協委員、市婦聯黨組書記張雅君深刻感受到,過去5年的非凡成就和新時代10年偉大變革深深惠及人民,也體現在婦女兒童事業的發展上。“全市就業人口中,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經超過14年。”她通過列舉數字,介紹首都婦女兒童事業與經濟社會實現了同步發展。
張雅君説,作為新任委員,將加強學習、認真履職,在政協這個大平臺上,與婦聯界委員一道,服務大局、服務婦女,努力實現高品質建言資政。
“成為政協委員我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發揮委員作用,搭建協商議事平臺,為老百姓做實事?”汪碧剛是通州區政協常委、中國社區發展協會副會長。作為基層治理專家,汪碧剛通過通州區政協建立的“汪碧剛委員工作室”和搭建的協商議事廳平臺,開展了10場協商議事活動,圍繞城市副中心群眾普遍關心的民生問題進行協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作為新一屆市政協委員,汪碧剛希望自己能夠發揮政協委員的作用,同廣大市民更多地面對面,深入開展協商議事,着力破解基層治理難題,從而真正實現“共同建設、共同治理、共同分享”。
楊家毅是一位來自文化藝術界的新委員。作為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的館長,他首先講述了“北大紅樓”的故事。他説,“北大紅樓”在黨的歷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自2021年6月開館以來,已經有超過40萬觀眾走進“北大紅樓”。
“我們要讓更多人,尤其是廣大青少年朋友,進一步了解黨的歷史,深切感悟偉大建黨精神,助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楊家毅説,自己非常關注“博物館之城”的建設。他説,“擔任政協委員期間,我希望能夠多調研,多深入研究,拿出高品質的提案,建言獻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北京‘博物館之城’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李瑤 陳嘉堃 徐慧瑤 馬婧 王琪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