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大運河“超級IP”讓世界更懂中國

日期:2022-03-09 09:1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用好大運河“超級IP”讓世界更懂中國

  流淌千年的大運河,自誕生之日起就背負着連通中國南北的重任,如今正在連通、溝通世界。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北京市委會副主委、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説,大運河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發揮大運河在推進國際合作和民心相通中的作用,要重點講好運河自身、區域文化和漕運制度文化三個大運河故事,用好用足大運河“千年文化”這個“超級IP”,讓世界更懂中國,也讓中國更好融入世界。

  從一條負擔着中國南北經濟動脈的漕運通道到世界文化遺産,中國大運河正閃爍着文明之光。“講好大運河故事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重要意義。”張頤武説,古往今來,運河就承載着人類互聯互通、共用資源的美好願望,提示人類是同呼吸、共命運的共同體。從字面上講,“運”字意為運輸,有聯通的功能,千年運河滔滔不絕,運河文化生生不息,長期以來發揮着互通有無、傳承文明、溝通民心的作用,是展現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精神的寶貴文化載體。

  應該重點講好哪些故事呢?“首先要講好運河本身的故事。”張頤武説,據統計,世界上有500多條運河,包括蘇伊士運河等分佈在50多個國家。這些國家都有運河文化。運河本身就是國際對話交流的通用語言。只有講好運河本身的故事,才能引發共鳴,為世界更好了解中國、理解中國奠定基礎。

  “運河有獨特的魅力,與自然水系不同,要靠人工開挖才能形成。”在他看來,運河是人類意志改造的成果,從開挖的過程就體現了人類改造環境、努力生存的頑強生命力。與此同時,運河實現了人力工程與天然水道的一體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運河開鑿、引水、蓄水、防災等都需要技術維護,濃縮着歷代人不斷學習、超越、攻堅克難的心血與努力,“一條運河能一直留存至今,也客觀反映着當地運河技術水準,是文明的具體體現。”張頤武説。

  其次要講好兩岸文化故事。張頤武説,大運河區域的社會文化是由運河及其所流經區域一代又一代人積累形成的。京杭大運河跨越了8個省、直轄市,包括北京段、天津段、河北段、河南段、山東段、江蘇段、安徽段、浙江段,歷經多個朝代,曾有“商船往返,船乘不絕”的盛況,以區域劃分形成了齊魯文化、燕趙文化、吳越文化等文明;以種類劃分,沿岸逐漸匯聚起了茶藝文化、飲食文化、桑蠶絲綢文化、地方戲曲、民間曲藝,積澱了古典園林、藏書樓閣、橋梁古塔,沉澱了一批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産。“舉個例子,咱們通州運河段就形成並流傳下來通州運河船工號子這一寶貴的北京傳統民間音樂文化。”張頤武説。

  “中國大運河的命運始終與漕運制度相伴相生。應講好漕運制度文化。這將讓世界更懂中國。”張頤武説,漕運制度曾是中國的重要經濟制度,是利用水道調運糧食的一種專業運輸,是各朝各代執政者政治管理經驗的總結與提煉,反映了中國傳統制度文化建設與發展特質。

  如何才能講好“三個故事”,讓大運河文化在推動國際合作和民心相通中發揮更大作用?“要做好文化挖掘工作,把講故事的底子打深、打厚。”張頤武認為,中國大運河,貫穿五大水系,溯游1797公里,2500年間,聯通南北、貫穿古今,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是流淌的、活着的,是點、線、面結合的線性文化遺産。把故事講好、講活的關鍵是要挖掘沿河流域古村落、古建築、口述歷史、傳統技藝等內容,“這些都能成為生動的故事素材。”張頤武説。

  從操作層面來講,張頤武建議,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大國家層面統籌協調力度,充分發揮跨區域、跨部門協調機製作用,推進沿河八省市加強文化內涵挖掘工作,建立機制,一體推進文化遺産保護、生態環境修復、文化旅游發展、宣傳推廣等方面的溝通合作。要發展文旅産業,推動文旅文創和遺産保護融合發展。還應做好文化遺産“活化”的工作,通過引入了“網際網路+”等新技術手段,加強中國大運河文化展示,讓大運河遺産文化內涵更直觀、更精彩。(武紅利)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