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養老、職業教育、早癌篩查、港澳臺交流等熱點話題 回應關切“言值”高 盡顯家國情懷濃

日期:2022-03-08 08:3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聚焦養老、職業教育、早癌篩查、港澳臺交流等熱點話題 回應關切“言值”高 盡顯家國情懷濃

  什麼是積極的老齡觀,怎樣預防腫瘤發生,如何進一步增強香港青少年對祖國的認同感……3月7日上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第二場“委員通道”如約開啟,8位全國政協委員接受採訪,回應關切“言值”高,盡顯家國情懷。

  黃改榮委員:人人參與是積極的老齡觀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黃改榮第一個走上“委員通道”。她説,老齡事業人人參與就是積極的老齡觀。

  “老人最關心的是健康和幸福。健康是生病後能康復,還能聽得清、看得見,生活能自己照顧自己;幸福是生活有樂趣、被需要、不掉隊。”黃改榮用身邊的故事舉例,一位93歲的皮膚科專家,每個工作日都接診,工作之餘還要宣講健康科普知識,有人勸老專家歇一歇,她卻説:“出診才開心,開心才健康,衰老不可怕,精神是馬達。”

  “老齡事業人人參與就是積極的老齡觀。”黃改榮説,無論要健康還是要幸福,老年人自身要有樂觀心態,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社會也要創造條件幫助大家實現老有所為,沒病痛、不孤獨、有樂趣的老年生活一定幸福。

  王貴齊委員:高危人群要及早進行腫瘤早期篩查

  “我們做癌症治療的醫生,最不想看到的是一個‘晚’字,最想跟大家説的是一個‘早’字,因為做早期篩查的人太少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鏡科主任王貴齊説。

  “腫瘤的發生發展是一個多階段的緩慢過程。像在我們國家高發的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從正常到癌前病變、早期癌,再到有症狀的中晚期癌,這個過程一般需要10年至15年時間。”王貴齊介紹。

  “目前我國的篩查和早診技術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如果有腫瘤危險因素或者是高危人群,無論你有沒有症狀,到50歲都要主動做篩查、做早診、做胃腸鏡,避免晚期癌症的發生。”王貴齊説。

  胡衛委員:建議建立職教高考制度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華職業教育社常務副主任胡衛説,職業教育必須擺脫相對狹窄的困境,既要教做事也要教做人,既要學知識也要學技能,讓學生有學頭、有盼頭、有奔頭。

  胡衛認為,當務之急,要橫向融通,實現職業教育、普通教育和學術教育的融合發展,為學生多元發展提供更大平臺。還要縱向暢通,暢通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以能力和實操為導向、建立職教高考制度,使其成為職業本科、職業專科招生的主渠道,普通高校甚至一些名校的技術技能類專業也可通過職教高考遴選學生。

  霍啟剛委員:國歌和國旗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針對“如何進一步增強香港青少年對祖國的認同感”,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霍啟剛表示,國旗和國歌代表了我們國家,是我們國家的象徵,希望香港所有學校及所有青少年活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要更加重視國歌和國旗教育,從娃娃抓起,“尊重國旗國歌是每一位公民的基本責任。”他説。

  “香港、內地本就是一家人,血濃於水,大家一起努力,沒有什麼困難是跨不過去的。”霍啟剛鞠躬向全國人民對香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幫助表示感謝。

  江爾雄委員:熱誠歡迎台灣青年來祖國大陸追夢

  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江爾雄分享了台灣青年在大陸生活創業的故事。“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在回應大陸不斷出臺的惠臺政策,兩岸割捨不斷的血脈親緣,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身上延續。祖國永遠是台灣青年堅強的後盾,祖國也需要兩岸青年來共同建設,我們熱誠歡迎台灣青年到祖國大陸來追夢、築夢、圓夢。”江爾雄説。

  吳志良委員:擁護中國共産黨是澳門各界最大共識

  全國政協委員、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説,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型主題圖片展舉辦時,受到熱烈歡迎。“預約系統剛剛開放,電話就打爆了,短短23天,超過4.3萬人次參觀了展覽,是澳門日均觀展人數最多的一場展覽,真實地反映了澳門同胞對中國共産黨的真心擁護。”

  吳志良説,愛國愛澳、真心實意擁護中國共産黨,是澳門各界最大的共識,也是澳門的主旋律。

  孫德宏委員:新聞人有責任謳歌偉大時代和偉大人民

  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孫德宏是一位資深新聞人,曾經六獲中國新聞獎,他采寫的人物通訊《尋找時傳祥》留下一個時代的印記。他説:“我們今天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新時代,作為這個時代的參與者、報道者,新聞人有責任謳歌偉大的時代和偉大的人民,為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和人民幸福生活作出貢獻。”

  西西瑪委員:永遠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

  全國政協委員、武警第一機動總隊某處上校處長西西瑪,出生在四川阿壩的藏區,從小的夢想是當軍人。他説,2000年12月來到部隊時,有很多不適應,是現實版許三多。面對成長路上巨大的挑戰,戰友們成了他可靠的支撐,幫助他一步一步地完成了一個士兵的“突擊”。

  “我們這一代人生逢偉大的新時代,肩負着強軍興軍的歷史重任,必將堅定地扛起新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軍人的責任和使命。我們將永遠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西西瑪説。(武紅利 楊旗 宋佳音)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