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jpg
原標題:2022年主要預期目標 GDP增長5.5%左右 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 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
着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強化跨周期逆周期調節
■ 2022年赤字率擬按2.8%左右安排,比2021年有所下調
■ 預計2022年財政收入繼續增長,支出規模比2021年擴大2萬億元以上,可用財力明顯增加
■ 2022年安排中央本級支出增長3.9%,其中中央部門支出繼續負增長
■ 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增加約1.5萬億元、規模近9.8萬億元,增長18%,為多年來最大增幅
■ 中央財政將更多資金納入直達範圍
■ 2022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65萬億元
■ 擴大新增貸款規模,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
■ 推動金融機構降低實際貸款利率、減少收費
■ 對就業創業的不合理限制要堅決清理取消,各地都要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
■ 設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着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宏觀政策有空間有手段,要強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為經濟平穩運作提供有力支撐。
提升積極的財政政策效能 2022年赤字率擬按2.8%左右安排、比2021年有所下調,有利於增強財政可持續性。預計2022年財政收入繼續增長,加之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依法上繳近年結存的利潤、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支出規模比2021年擴大2萬億元以上,可用財力明顯增加。新增財力要下沉基層,主要用於落實助企紓困、穩就業保民生政策,促進消費、擴大需求。2022年安排中央本級支出增長3.9%,其中中央部門支出繼續負增長。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增加約1.5萬億元、規模近9.8萬億元,增長18%、為多年來最大增幅。中央財政將更多資金納入直達範圍,省級財政也要加大對市縣的支援,務必使基層落實惠企利民政策更有能力、更有動力。
要用好政府投資資金,帶動擴大有效投資 2022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65萬億元。強化績效導向,堅持“資金跟着項目走”,合理擴大使用範圍,支援在建項目後續融資,開工一批具備條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礎設施、老舊公用設施改造等建設項目。
要堅持政府過緊日子,更好節用裕民 大力優化支出結構,保障重點支出,嚴控一般性支出。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和閒置資産。各級政府必須艱苦奮鬥、勤儉節約,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要帶頭。加強收支管理,嚴禁鋪張浪費,不得違規新建樓堂館所,不得搞形象工程,對違反財經紀律、肆意揮霍公款的要嚴查重處,一定要把寶貴資金用在發展緊要處、民生急需上。
加大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支援。擴大新增貸款規模,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引導資金更多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擴大普惠金融覆蓋面。推動金融機構降低實際貸款利率、減少收費,讓廣大市場主體切身感受到融資便利度提升、綜合融資成本實實在在下降。
強化就業優先政策 大力拓寬就業渠道,注重通過穩市場主體來穩就業,增強創業帶動就業作用。財稅、金融等政策都要圍繞就業優先實施,加大對企業穩崗擴崗的支援力度。各類專項促就業政策要強化優化,對就業創業的不合理限制要堅決清理取消。各地都要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
確保糧食能源安全 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産品供應,保障民生和企業正常生産經營用電。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增強國內資源生産保障能力,加快油氣、礦産等資源勘探開發,完善國家戰略物資儲備制度,保障初級産品供給。保持物價水準基本穩定。
防範化解重大風險 繼續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的基本方針,做好經濟金融領域風險處置工作。設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風險隱患,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着力穩市場主體保就業,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
■ 延續實施扶持製造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減稅降費政策,提高減免幅度擴大適用範圍
■ 對小規模納稅人階段性免征增值稅
■ 對小微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100萬元至300萬元部分,再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
■ 2022年對留抵稅額實行大規模退稅
■ 對小微企業的存量留抵稅額於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還,增量留抵稅額足額退還
■ 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其中留抵退稅約1.5萬億元,退稅資金全部直達企業
■ 繼續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企業給予融資支援
■ 餐飲、住宿、零售、旅游、客運等行業就業容量大、受疫情影響重,幫扶政策要予以傾斜
■ 延續執行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等階段性穩就業政策
■ 對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繼續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明顯提高中小微企業返還比例
着力穩市場主體保就業,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完善減負紓困等政策,夯實經濟穩定運作、品質提升的基礎。
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援政策堅持階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結合,減稅與退稅並舉。一方面,延續實施扶持製造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減稅降費政策,並提高減免幅度、擴大適用範圍。對小規模納稅人階段性免征增值稅。對小微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100萬元至300萬元部分,再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各地也要結合實際,依法出臺稅費減免等有力措施,使減稅降費力度只增不減,以穩定市場預期。另一方面,綜合考慮為企業提供現金流支援、促進消費投資、大力改進增值稅留抵退稅制度,2022年對留抵稅額實行大規模退稅。優先安排小微企業,對小微企業的存量留抵稅額於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還,增量留抵稅額足額退還。重點支援製造業,全面解決製造業、科研和技術服務、生態環保、電力燃氣、交通運輸等行業留抵退稅問題。增值稅留抵退稅力度顯著加大,以有力提振市場信心。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其中留抵退稅約1.5萬億元,退稅資金全部直達企業。中央財政將加大對地方財力支援,補助資金直達市縣,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加強資金調度,確保退稅減稅這項關鍵性舉措落實到位。
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支援用好普惠小微貸款支援工具,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優化監管考核,推動普惠小微貸款明顯增長、信用貸款和首貸戶比重繼續提升。引導金融機構準確把握信貸政策,繼續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企業給予融資支援,避免出現行業性限貸、抽貸、斷貸。發揮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作用。推進涉企信用資訊共用,加快稅務、海關、電力等單位與金融機構資訊聯通,擴大政府性融資擔保對小微企業的覆蓋面。
推動降低企業生産經營成本清理轉供電環節不合理加價,支援地方對特殊困難行業用電實行階段性優惠政策。引導大型平臺企業降低收費,減輕中小商戶負擔。進一步清理規範行業協會商會、中介機構等收費。要開展涉企違規收費專項整治行動,建立協同治理和聯合懲戒機制,堅決查處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要加大拖欠中小企業賬款清理力度,規範商業承兌匯票使用,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要帶頭清欠。餐飲、住宿、零售、旅游、客運等行業就業容量大、受疫情影響重,各項幫扶政策都要予以傾斜,支援這些行業企業挺得住、過難關、有奔頭。
落實落細穩就業舉措 延續執行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等階段性穩就業政策。對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繼續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明顯提高中小微企業返還比例。2022年高校畢業生超過1000萬人,要加強就業創業政策支援和不斷線服務。做好退役軍人安置和就業保障,促進農民工就業,幫扶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深入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增強雙創平臺服務能力。完善靈活就業社會保障政策,開展新就業形態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堅決防止和糾正性別、年齡等就業歧視,着力解決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突出問題。使用1000億元失業保險基金支援穩崗和培訓,加快培養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急需人才,讓更多勞動者掌握一技之長、讓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輩出。
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
■ 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提升消費能力
■ 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深度融合,促進生活服務消費恢復
■ 繼續支援新能源汽車消費
■ 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
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暢通國民經濟迴圈,打通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
推動消費持續恢復 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提升消費能力。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深度融合,促進生活服務消費恢復,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繼續支援新能源汽車消費,鼓勵地方開展綠色智慧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加大社區養老、托幼等配套設施建設力度,在規劃、用地、用房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援。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發展農村電商和快遞物流配送。提高産品和服務品質,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着力適應群眾需求、增強消費意願。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 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十四五”規劃,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重點水利工程、綜合立體交通網、重要能源基地和設施,加快城市燃氣管道等管網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澇設施,繼續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400億元。政府投資更多向民生項目傾斜,加大社會民生領域補短板力度。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做好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對國家重大項目要實行能耗單列。要優化投資結構,破解投資難題,切實把投資關鍵作用發揮出來。
增強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 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高標準高品質建設雄安新區,支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促進東、中、西和東北地區協調發展,支援産業梯度轉移和區域合作。支援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加快發展。發展海洋經濟。經濟大省要充分發揮優勢,增強對全國發展的帶動作用。經濟困難地區要用好國家支援政策,挖掘自身潛力,努力促進經濟恢復發展。
幫助外貿企業穩訂單穩生産,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
■ 擴大出口信用保險對中小微外貿企業覆蓋面
■ 深入實施外資准入負面清單,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
■ 支援外資加大中高端製造、研發、現代服務等領域和中西部、東北地區投資
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推動外貿外資平穩發展。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拓展對外經貿合作,以高水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高品質發展。
多措並舉穩定外貿 擴大出口信用保險對中小微外貿企業的覆蓋面,加強出口信貸支援,優化外匯服務,加快出口退稅進度,幫助外貿企業穩訂單穩生産。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充分發揮跨境電商作用,支援建設一批海外倉。積極擴大優質産品和服務進口。創新發展服務貿易、數字貿易,推進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深化通關便利化改革,加快國際物流體系建設,助力外貿降成本、提效率。
積極利用外資 深入實施外資准入負面清單,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範圍,支援外資加大中高端製造、研發、現代服務等領域和中西部、東北地區投資。優化外資促進服務,推動重大項目加快落地。紮實推進自貿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推動開發區改革創新,提高綜合保稅區發展水準,增設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
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 堅持共商共建共用,鞏固互聯互通合作基礎,穩步拓展合作新領域。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有序開展對外投資合作,有效防範海外風險。
着力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
■ 繼續做好義務教育階段減負工作
■ 高校招生繼續加大對中西部和農村地區傾斜力度
■ 居民醫保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每人平均財政補助標準分別再提高30元和5元
■ 推進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
■ 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確保按時足額發放
■ 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
■ 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
■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
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準,着力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
促進教育公平與品質提升 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依據常住人口規模配置教育資源,保障適齡兒童就近入學。全面落實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加強鄉村教師定向培養、在職培訓與待遇保障。繼續做好義務教育階段減負工作。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加強縣域普通高中建設。辦好特殊教育、繼續教育,規範民辦教育發展。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程度和品質。改善職業教育辦學條件,完善産教融合辦學體制。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加快培養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支援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高校招生繼續加大對中西部和農村地區傾斜力度。
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居民醫保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每人平均財政補助標準分別再提高30元和5元,推動基本醫保省級統籌。推進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確保生産供應。強化藥品疫苗品質安全監管。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強醫保基金監管。完善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辦法,實現全國醫保用藥範圍基本統一。堅持預防為主,深入推進健康中國行動。逐步提高心腦血管病、癌症等疾病防治服務保障水準,加強罕見病用藥保障。健全疾病預防控制網路,抓好公共衛生隊伍建設,提高重大疫情監測預警、流調溯源和應急處置能力。深化公立醫院改革。規範醫療機構收費和服務,繼續幫扶因疫情遇困的醫療機構,補齊婦幼兒科、精神衛生、老年醫學等服務短板。支援中醫藥振興發展,推進中醫藥綜合改革。着眼推動分級診療和優化就醫秩序,加快建設國家、省級區域醫療中心,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市縣延伸,提升基層防病治病能力,使群眾就近得到更好醫療服務。
加強社會保障和服務 穩步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確保按時足額發放。繼續規範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加快推進工傷和失業保險省級統籌。做好軍人軍屬、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優待撫恤工作。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優化城鄉養老服務供給,支援社會力量提供日間照料、助餐助潔、康復護理等服務,鼓勵發展農村互助式養老服務,推動老齡事業和産業高品質發展。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發展普惠托育服務,減輕家庭養育負擔。強化未成年人保護。提升殘疾預防和康復服務水準。加強民生兜底保障和遇困群眾救助,努力做到應保盡保、應助盡助。
繼續保障好群眾住房需求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堅持租購並舉,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援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産業良性迴圈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