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是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對人民生命和財産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質現象。地質災害可分為突發性和緩發性兩類。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為突發性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山區和半山區。
北京市2/3的面積為山區,山高坡陡、谷深溝長,發育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北部及東北部山區主要發育泥石流和崩塌,西部主要發育泥石流、崩塌和採空塌陷。
北京汛期時間為6月1日至9月15日,主汛期為7月下旬至8月上旬,約80%的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在汛期。
突發性地質災害具有高隱蔽性、突發性、群發性等特點,易造成的危害有:人員死亡受傷、房屋倒塌開裂、道橋受損阻斷、河道垮壩決堤、電力通訊中斷、旅游設施毀壞。
由於暴雨、潰壩等水源的激發,溝谷中、山坡上形成水、泥沙和石塊一起流動的特殊洪流稱為泥石流。
山高土厚岩破碎,地形呈現漏斗狀,山溝狹窄水流急,溝口泥流要預防。
山谷深處突然變昏暗,並伴有巨大轟鳴聲或震動感。
河水上漲快,顏色變渾,水中夾有樹木、柴草等雜物。
河水突然減小或斷流,標誌上游河道已堵塞,潰決後將十分危險。
向山溝兩側山坡上或河岸高處跑。
不要順着山溝方向跑。
泥石流衝擊力巨大,可以沖走樹木及建築物,不要躲在樹上或建築物上逃生。
河道拐彎的凹岸或地方狹小的凸岸容易受泥石流的沖刷淤埋,是危險地帶,不要在這些地方停留。
發現水流加大變渾,快速跑離溝口和低平的河岸。
陡坡上的岩石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發生突然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現象。
崖高壁陡多裂縫,岩石呲牙咧嘴狀,山腳發育倒石堆,崩塌突害需預防。
陡坡上經常有小石塊掉落;聽到陡坡岩石斷裂錯動時發出的聲響。
看到山體多條裂縫已貫通,形成孤立傾斜的岩塊。
當處在崩塌危石的下方,應飛速向兩側逃生。
不要攀爬危岩抄近道;看到陡崖上掉石塊或石塊搖搖欲墜,一定繞行。
不要在陡峭的岩石上照相或游鬧。
不要在陡崖或凸石下休息或避雨。
由於暴雨、地震或山坡開挖等因素,斜坡上的土體或岩體順坡向下整體滑動的現象。
樹如彎刀林似醉,地面呈現階梯狀,坡腳臨空裂縫多,滑坡災害要防範。
山坡上出現裂縫,並有水滲漏;山坡前緣掉石塊。
滑坡易發地段:坡腳被挖露滑面的斜坡;土石疏鬆易存水的凹坡。
山上的樹木、電線桿等發生歪斜和傾倒。
當看到山坡有碎石掉落等滑坡跡象時,儘快離開危險地帶。
如遇山坡已滑動,應迅速判斷滑動方向,並快速向兩側逃離,迎着或順着滑動方向跑都很危險。
滑坡暫停時,也不要馬上回到危險區內。滑坡體附近住戶,應注意觀察,發現異常及時搬出避讓。
由於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造成地下大面積採空,進而引起地表岩體和土體下陷垮落的現象。
地面塌陷易發區:地下資源被開採的地區;曾有塌陷發生的採空區。
地面出現環狀裂縫,地形下凹或地表水快速滲漏。
建築物傾斜開裂,發出細微聲響。
井、泉突然乾枯或渾濁,水位突然下降
發現房屋及地面出現裂縫等異常及時撤離。
一旦出現地面塌坑和陷落,迅速遠離沉陷地帶
在有地面塌陷警示的區域行車時密切觀察路面狀況,隨時採取緊急剎車等措施。
外出郊游早準備,天氣預報隨掌握,預警資訊若發佈,取消行程莫出錯。
溝口崖下不安全,野炊露營要避險,規定路線游景點,隨意游走不可選。
留意安全警示標,撤離有序聽疏導,遇到險情出征兆,及時避險把命保。
發現險情莫慌張,辨明情況速避讓,自身安全再報警,等待救援來幫忙。
山區村民危險大,明白卡片墻上挂,地災隱患勤觀察,災防工作靠大家。
報警資訊要聽清,快速撤離要鎮靜,路線場地要牢記,身外之物要看輕。
災後雨停險未除,不要立即回住處,險情解除再回去,樂業安居享天福。
1999年6月11日北京密雲、懷柔地區泥石流災害,共死亡28人。
2002年7月北京密雲琉辛路岩體崩塌,造成公路損毀,交通堵塞。
2009年北京房山史家營地區採空塌陷災害,數十間房屋開裂變形。
2003年7月13日,湖北秭歸千將坪滑坡災害,14人死亡,10人失蹤。
地質災害重預防,應急物品來幫忙,關鍵時刻作用大,自救療傷莫忘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