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新年第一天,市民游客齊聚天安門廣場,共同見證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趙瑞 攝)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鋪展開“十四五”的奮鬥畫卷,北京的發展史頁上,濃墨重彩地銘刻着“四個中心”的戰略擘畫。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首都賦予的城市戰略定位。沿着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北京接續奮鬥,政治中心保障堅強有力,文化中心魅力充分彰顯,國際交往中心能級顯著提升,科技創新中心激蕩澎湃動能。五年非凡實踐,進一步證明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強大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展現出“四個中心”“四個服務”所蘊含的巨大能量。
新征程鼓角爭鳴,展望“十五五”嶄新藍圖,北京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堅定不移把“四個中心”“四個服務”作為引領城市發展的定向標,不斷譜寫新時代首都發展璀璨篇章,奮力推動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
大國中樞 綱維有序
金秋九月,盛大莊嚴的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成功舉辦,舉國關注、全球矚目。國之大典,首都榮光。北京再次以“零誤差”交上了服務黨和國家大局的優異答卷。
“首都首先是政治中心。”服務保障國家重大活動,是必須履行好的首都職責。五年來,北京始終心繫“國之大者”,以最高標準、最嚴要求、最好狀態,圓滿完成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慶祝活動等重大活動服務保障,成功舉辦冬奧會,重大活動常態化服務保障機制更加完善。
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實施好新版城市總體規劃,突出政治中心、突出人民群眾是最重要的兩條要求。”北京始終把服務保障政治中心擺在首位,為中央黨政軍領導機關提供優質服務。
核心區控規高品質落地實施,首規委辦組織編制兩輪核心區控規行動計劃,中央政務功能佈局持續優化,政務環境更加安全高效有序,平緩開闊、壯美有序、古今交融、莊重大氣的城市形象進一步彰顯。
“看北京首先要從政治上看”的要求,全面融入首都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閉環落實機制的不斷健全完善,到黨員幹部“當好紅墻衛士、守好百姓日子”的實際行動,再到識大體顧大局、自覺把國家事當作自家事的市民群眾,首都北京政治底色愈發鮮明。
建首善自京師始。北京各方面工作具有代表性、指向性,始終以首善標準提質加壓,推動工作走在前、作表率。錨定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北京努力推動首都工作一馬當先、走在前列,展現了作為政治中心的使命與擔當。
長風萬里,步履不停。新征程上,北京將自覺把發展納入中國式現代化事業全局考量,全力服務保障政治中心功能,健全中央政務功能服務保障體系,完善首都規劃體系和實施機制,讓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形象更加彰顯。
古都新韻 城以文興
北京老城,中軸線縱貫南北,“古都之脊”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百年戲臺上曲藝聲聲,話劇舞臺上好戲連連,充盈着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年輕人背包上,LABUBU等爆款文創成為新寵,潮玩經濟爆火出圈。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十四五”時期,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北京,勇擔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以文化自信傳承城市歷史文脈,以守正創新激發文化發展活力,以開放包容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努力建設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世界文化名城。
始終高擎思想旗幟,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高品質推進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建設,加強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新時代首都發展的思想輿論根基更加牢固。
中軸線申遺帶動老城整體保護,長城保護管理案例被世界遺産組織評為示範案例,北運河(京冀段)全線62公里遊船通航,琉璃河遺址考古取得重大進展……綿延千年古都歷史文脈,北京“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獨特魅力更加彰顯。
“演藝之都”“博物館之城”“書香京城”建設,讓文化流淌進城市肌理,滋養着市民精神家園。2024年北京舉辦營業性演出達5.7萬場,觀眾超1280萬人次,均創歷史新高。文化無聲,浸潤人心。北京努力建設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最好的城市,榜樣感召與凡人善舉相得益彰,激發起向上向善的強大精神力量。
文化既是軟實力,更是生産力。科技與文化融合,催生超高清視聽産業等新業態;文商旅體展聯動,帶來“跟着電影去旅行、跟着演唱會去旅行、跟着賽事去旅行”的新鮮體驗;緊盯消費新趨勢,潮玩持續“圈粉”海內外年輕人。文化産業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已達11.4%,以文興業在北京有了生動注腳。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十五五”規劃擘畫發展新藍圖,在實現目標的奮進征程中,更需要激蕩起磅礡的精神力量。全面增強文化中心影響力,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營造良好文化生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首都北京重任在肩。
大國風範 融通世界
雁棲湖畔,成功舉辦2014年APEC峰會的國際會都宛如一隻展翅的鴻雁,靜候四海賓朋。嶄新的首都國際會展中心建成迎客,流暢的曲線仿佛一條時空紐帶,連接着北京與國際交往的過去與未來。
如何衡量一座城市的國際影響力?或許可以從這些數字中找到答案。最新發佈的《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指數2025》顯示,北京排名全球第6,連續3年穩居中國參評城市首位。這背後,是78個國際交往設施項目的規劃落地,是37家新設國際組織、8000余家新增外資企業的信心加持,更是這座城市開放包容的內在品格。
“十四五”時期,北京在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的廣度和深度上實現跨越式發展,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國家總體外交和北京高品質發展作出新貢獻。世界在這裡看見一個更加開放、包容、自信的中國。
五年來,北京全力服務黨和國家對外工作大局,15場國家主場外交和重大國事活動圓滿落幕,一套涵蓋外事禮賓、安全保障、人文展示的標準化服務體系日趨成熟,456個“參訪北京”點位讓國際友人在泛舟品茗、登高望遠間,觸摸到中國發展的脈搏。
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關村論壇、金融街論壇、北京文化論壇等一系列國家級平臺匯聚全球智慧,讓每一次握手與對話,都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注腳。
雁棲湖國際會都持續擴容提升,中軸線“上新”國際會客廳,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成為承接國際文化活動的新高地,日臻完善的國際交往設施空間佈局讓古都神韻與國際風範相得益彰。
發佈“BEIJING PASS”實現一卡通行、開通地鐵外卡全球“五大卡”拍卡過閘、12345熱線可提供8語種服務……更多細節處的精心打磨,讓國際交往的溫度既體現在重大活動的宏大敘事中,更滲透在日常往來的細微處。
大浪奔涌,風勁帆滿。奮鬥“十五五”的號角已吹響,當全球目光再次聚焦北京,這座既承載千年文脈又充滿現代活力的城市,將積極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城市服務體系,全力配合國家總體外交,以更開放姿態和更包容胸懷,在國際交往舞臺上續寫大國首都新篇章。
創新潮涌 策源未來
全球科技創新的版圖上,北京正以驚人的速度重新定義自己的坐標。
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全國第一,日均新設科技企業超3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保持全國第一——“十四五”時期,一個個跳動的數字,勾勒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強勁脈動。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賦予北京的光榮使命和重大責任。北京勇擔使命,着眼更好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推動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向更高水準邁進,努力建設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這五年,是北京創新策源功能實現系統性突破的五年。懷柔科學城以全球領先的科技設施密度,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載地;新型研發機構和全國重點實驗室如同“創新磁場”,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前來攻關;人工智慧光晶片橫空出世,“北腦二號”突破“腦洞”邊界……一系列世界級原創成果噴薄而出,北京向着原始創新策源地加速蝶變。
這五年,是北京創新動能與産業升級實現深度融合的五年。敏銳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浪潮,北京一手鞏固提升新一代資訊技術、醫藥健康等萬億級産業的領先優勢,一手前瞻佈局人工智慧、商業航太等未來産業新賽道。高技術産業與數字經濟增加值均增長超過50%,生動詮釋了創新變數如何轉化為高品質發展增量的北京路徑。
這五年,是北京創新生態與空間格局實現整體重塑的五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奠定了創新的法治基石,“三城一區”從空間佈局昇華為功能互補、深度融合的戰略協同體,人才高地“築巢引鳳”,千億級基金“精準滴灌”,共同營造了“近者悅、遠者來”的創新生態。
征途漫漫,惟有奮鬥。展望“十五五”,北京將以更昂揚的姿態馭勢前行,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打造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科研機構、世界一流企業、世界一流人才聚集地,加快提升科技創新中心發展能級,為譜寫科技強國、民族復興的壯麗篇章貢獻更大力量。(范俊生 高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