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金融服務創新激發經濟新活力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到來,正重塑全球的産業生態和競爭格局。如何加快構建與之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上,圍繞金融服務創新激發經濟新活力的議題,論壇嘉賓踴躍建言。

10月29日,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舉辦“金融賦能科技服務業高品質發展”平行論壇。圖為成果發佈環節。(方非 攝)
金融活水潤澤科技創新沃土
隨着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金融活水如何精準灌溉科技創新的沃土,成為金融街論壇年會上各方關注的焦點。在“金融賦能科技服務業高品質發展”論壇上,業界專家紛紛把脈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的途徑與難點。
“經濟發展史告訴我們,每一次生産力的重大躍升都是源於科技革命,興於産業革命,成於金融推動。”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李有平説,在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推進的背景下,推動科技産業金融良性迴圈對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具有重要意義。
“全球資本正從‘廣撒網’轉向‘精準押注’。”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總裁劉蘇華分享了一組數據,2025年上半年,全球風險資金中53%流向了機器人、腦機介面、量子資訊等顛覆性技術領域,推動顛覆性技術從實驗室向産業化加速躍遷。
劉蘇華提出,當前科創項目類型日漸多元,資金投入大、周期長,難以産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只有長期、大膽的耐心資本能夠更好地匹配科技型企業成長周期中的資金需求特點,助力其從研發階段順利過渡到市場化階段。
當前,國資創投已成為支援技術成果産業化的主力軍。為進一步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劉蘇華建議,國資創投可在直接做天使投資人、風險補償、合規技術等方面進行大膽探索,例如通過設立專項風險補償基金或引入市場化擔保機構,為技術成果産業化的不確定性提供風險緩衝空間。同時,他呼籲完善盡職免責條款,明確界定投資決策中的責任邊界,避免因過度追責而抑制創新活力。“在文化層面,要創造敢於試錯、寬容失敗的投資氛圍,鼓勵國資機構以更開放的心態參與科技成果轉化。”
多層次資本市場精準服務企業
資本市場是創新的重要樞紐和催化平臺。在我國資本市場體系中,滬深主機板、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協同互補,目前已初步形成覆蓋科技創新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體系。
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一環,北交所設立以來一直錨定“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定位,在賦能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北交所的各項制度安排,更加契合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多樣化需求。”中國證監會公眾公司監管司一級巡視員商慶軍認為,北交所聚焦服務中小企業的資本市場發展新生態正逐步形成。但這還不夠。他認為,在新形勢下,為更好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援科技創新的重要功能,要進一步提升北交所、新三板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服務能力。
具體而言,北交所要完善發行上市機制,用好第四套未盈利企業上市標準。新三板要充分發揮“苗圃”作用,優化准入制度、完善分層安排、激發市場活力,突出培育、規範、服務功能,提升掛牌公司品質。
“功能要更加完善。”北京證券交易所董事長魯頌賓談及“十五五”時期北交所、新三板市場建設思路與舉措時表示,將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服務力度,持續研究優化北交所上市標準體系,提升上市審核制度的適應性和精準性,不斷完善並購重組制度工具,引導金融資源向關鍵核心科技領域聚集,支援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更好服務新質生産力發展。
全球智慧為創新提供有益借鑒
作為國家開放發展的重要平臺,金融街論壇年會現場,來自全球的智慧為金融服務創新發展提供更多有益借鑒。
“我們的AIM(另類投資市場),和北交所所想的非常一致。”倫敦證券交易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艾德華在論壇上表示,倫交所1995年就專門為中小型企業和成長型企業設立這一市場。讓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中小型企業裏有超過17%是國際化公司。“它們並不是想像當中的大企業,但運作得非常好。”艾德華説,倫交所幫助企業和資本之間達成合作,讓企業能夠進一步發展。
“自1997年迎來第一家中資企業在新交所上市,現在有100多家中資企業通過我們交易所走向國際化。”新加坡交易所集團董事總經理陳慶説,“出海”是中國企業面臨的時代命題,面對激烈競爭,需要多元化的資金支援。作為一個國際機構投資者聚集的亞洲財富管理中心,新加坡正成為中資企業連接國際資本的重要平臺。她提到,2025年5月,新加坡又推出50億新幣的“證券市場發展計劃”,目的就是為企業和投資者提供一個有深度、有活力的市場。
“就IPO集資額而言,今年港交所重回全球交易所第一名的寶座。”香港交易所環球上市服務部副總裁張曉夏表示,隨着科技産業的快速發展,港交所一直在探索金融創新,不斷優化上市和互聯互通制度的便捷性和高效性,服務科技企業國際化發展。
2025年香港市場經歷前幾年的調整期後,迎來新的篇章。她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從2018年開始,港交所不斷改革上市制度,為新經濟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靈活的上市制度。(孫傑 孫奇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