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十四五”規劃高品質收官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全國文化中心專場舉行 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碩果纍纍

日期:2025-10-30 08:29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10月2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首都“十四五”規劃高品質收官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全國文化中心專場。

  從發佈會上獲悉,“十四五”時期,北京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聚焦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以“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為總體框架,健全機制,加大力度,統籌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打造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首善之區,在理論武裝、新聞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歷史文化遺産保護、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效。

  新時代首都發展的思想輿論根基更加牢固

  “十四五”時期,本市始終高擎思想旗幟,新時代首都發展的思想輿論根基更加牢固。

  黨的創新理論真理力量在京華大地充分彰顯。本市持續抓好各層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高品質推進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協同研究基地建設,加強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建好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京華實踐教研中心,打造貫通理論與實踐的“首都大課堂”。聚焦重大主題深入開展理論宣講,推出《書山有路——習近平總書記的書單》等融媒産品,建強《北京日報·理論周刊》、《前線》雜誌等平臺。

  重大活動組織和服務保障充分展現首善品質。本市高標準服務保障建黨百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黨的二十大、新中國成立75周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等黨和國家重大活動,彰顯大氣開放包容的城市風範,充分展現中華文明時代氣象。

  主流思想輿論不斷鞏固壯大。本市濃墨重彩開展重大主題宣傳,精心組織市級新聞發佈,順應數字化、智慧化趨勢深化媒體融合發展,着力強化網上正面引導,中國新聞獎等重要獎項獲獎數量在全國持續領跑。高品質建設海外社交平臺傳播矩陣,推出城市形象外宣系列産品,推動優秀“京産”作品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北京故事。

  建設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最好的城市成效凸顯

  “十四五”時期,本市大力弘揚時代新風,建設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最好的城市成效凸顯。

  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成果斐然,“十四五”以來,三大片區主要場館累計接待觀眾超3100萬人次。北京規劃建設建黨、抗戰、新中國成立三大紅色文化主題片區,分類保護利用31處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系統保護提升抗戰遺址遺跡和紀念設施,整體活化利用“進京趕考之路(北京段)”革命舊址,擦亮一系列紅色地標。尤其是2025年7月高品質完成抗戰館改擴建,推出《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主題展覽,宛平城煥新開放。

  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市持續挖掘宣傳好人好事,6人獲評全國道德模範,著名麻風病防治專家李桓英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持續開展“北京榜樣”選樹宣傳活動,舉薦身邊榜樣近7萬人,營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風尚。創新推出“‘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年均舉辦千余場活動,覆蓋首都33所高校40萬大學生,引領青年學生厚植文化自信、涵養家國情懷。

  城市文明程度不斷提升。北京在全國率先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三級全域覆蓋,6個區獲評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區,創歷史最好成績。深入實施《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持續開展“文明駕車 禮讓行人”“光碟行動”等系列文明引導行動,有效助力城市精細化治理,市民文明指數連年上升。

  歷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更加璀璨奪目

  “十四五”時期,北京加強文化遺産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歷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更加璀璨奪目。本市修訂完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統籌推進“一城三帶”建設,構建文化遺産“大保護”格局,不斷強化“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

  以中軸線申遺帶動老城整體保護成效顯著。“十四五”期間,本市全力衝刺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有力帶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嚴格落實“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推進百餘項文物保護修繕工程,認定312棟(座)歷史建築,探索形成“申請式退租”“共生院”等特色實踐,老城文化遺産歷史格局逐步恢復。2024年,北京中軸線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北京成為世界文化遺産數量最多的城市。

  “三條文化帶”保護建設成果豐碩。本市堅持保護第一,形成了以箭扣長城為代表的一批示範性保護工程,長城保護管理案例被世界遺産組織評為示範案例。大運河文化帶實施文物保護工程200余項,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北運河(京冀段)全線62公里遊船通航。同時,位於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琉璃河遺址考古取得重大進展,實證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海淀三山五園獲評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完成改造提升,首鋼園成功實現工業遺存向文化産業園區的綠色“蝶變”。

  文化遺産活化利用不斷出新出彩。本市積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鳳冠、天宮藻井冰箱貼等“爆款文創”形成文博新潮流,中軸線文化遺産傳承與創新大賽、最美中軸線節目等帶動傳統IP“火”起來。創辦國際非遺周,北京非遺常態化亮相大型國事活動,屢屢掀起國潮熱、非遺熱。

  市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十四五”時期,北京着力豐富優質文化供給,市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本市以“演藝之都”“博物館之城”“書香京城”建設為抓手,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推出“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會館有戲”品牌,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影視高地。2024年舉辦營業性演出達5.7萬場,觀眾超1280萬人次,票房收入超39億元,均創歷史新高。年産200餘部電影,影視劇、網路文藝作品産量、品質全國領先,成功推齣電影《流浪地球》系列、《志願軍》系列、《長津湖》系列,電視劇《覺醒年代》《我的阿勒泰》,舞劇《五星出東方》、京劇《齊白石》,長篇小説《寶水》《平安批》,歌曲《一起向未來》等一批精品力作。

  本市制定“博物館之城”建設中長期發展規劃,全市備案博物館已達246家,掛牌類博物館56家。2024年以來成功舉辦“三星堆與金沙”“希臘人”“看·見殷商”等重磅展覽。

  本市推出“舊書新知”品牌,真金白銀支援實體書店建設,開展閱讀季、十月文學月等主題活動,常態化舉辦春秋兩季北京書市,“書香京城”蔚然成風。2025年的地壇書市實現銷售碼洋超1億元,較2024年增長37.8%,成為金秋時節首都最具人氣的文化盛事之一。

  “十四五”期間,北京市民和游客的文化消費有了更多新空間、新地標。北京環球度假區和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設施先後建成開放,建設市區兩級演藝新空間近百家。京津冀三地協同合作,文化資源更加貫通。持續加強文化援建和鄉村文化振興,促進鄉村旅游發展,建設最美鄉村。

  在平臺搭建方面,北京成功創辦北京文化論壇,打造促進文化交流、深化文明互鑒的高端平臺。北京國際電影節影響力持續提升,第十五屆北影節首創“電影生活節”,試水“票根經濟”,帶動相關銷售額達251.7億元。2025年創新推出“北京范兒”短視頻大賽,掀起新大眾文藝創作熱潮。

  文化新質生産力發展質效更高

  “十四五”時期,北京持續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文化新質生産力發展質效更高。

  文化産業政策有力有效。本市制定印發《關於培育新型文化業態 大力發展文化新質生産力的若干措施》,配套出臺游戲電競、演藝、影視、超高清、網路視聽等行業相關支援政策,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文化發展活力。文化産業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達11.4%,文化産業支柱地位更加凸顯。

  大力支援文化産業園區高品質發展,認定107家市級園區,22個園區新入選國家文化産業示範基地,798和751藝術園區、郎園Station、首鋼園等特色園區成為優質文化企業的創業集聚地和市民群眾的消費打卡地。

  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勢頭強勁。本市實施超高清視聽先鋒行動計劃,打造更多文化科技融合新場景新消費,電競文化綜合體“微網志IN”建成,王者榮耀、英雄聯盟等頂級賽事落戶北京,阿裏集團數字影棚項目落地,首鋼一高爐·SoReal科幻樂園和798超維視界·VR院線帶來全新體驗。據統計,2024年,全市文化新業態企業營業收入佔全市文化企業營收的比重超七成,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數量、備案人工大模型數量等均居全國首位。

  文商旅體融合創造文化新生態。本市創建文商旅體融合發展機制,廣泛整合文旅、商務、體育、交通等各類資源,市區協同、部門聯動,以舉辦電影節展、文物大展、體育賽事、節假日文旅活動為契機,通過“票根經濟”“超現場”等創新舉措,有效推動文商旅體融合發展。潮玩經濟持續火熱,LABUBU、WAKUKU火爆出圈,“跟着電影去旅行、跟着演唱會去旅行、跟着賽事去旅行”打造可觀、可玩、可體驗的“一站式消費場景”,讓更多文旅流量轉化為消費增量。(路艷霞)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