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實踐——走過非凡發展歷程 京華大地的生動實踐

日期:2025-10-12 09:06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京華實踐

  “建設和管理好首都,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北京要放棄發展‘大而全’的經濟體系,騰籠換鳥,構建‘高精尖’的經濟結構,使經濟發展更好服務於城市戰略定位”……

  歷史行進的恢宏畫卷中,一幕幕難忘的場景、一句句親切的話語、一次次關鍵的指引,習近平總書記為首都發展擘畫藍圖、定向引航,深刻回答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時代課題。

  在偉大思想磅礡的真理力量、實踐偉力與精神感召力的引領下,北京走過非凡發展歷程,京華大地激蕩起波瀾壯闊的生動實踐。

從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遠眺,三大文化建築與副中心城區既和諧共生又異彩紛呈,魅力無限。

從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遠眺,三大文化建築與副中心城區既和諧共生又異彩紛呈,魅力無限。 (馬文曉/攝 資料照片)

  起筆非凡 藍圖擘畫

  以真理力量指引首都發生深刻轉型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京華實踐主題教室內的大螢幕上,12345市民服務熱線大數據資訊正實時顯示:訴求受理量、工單辦結時長、群眾滿意率……一個個跳動的數字,恰如北京這座超大城市發展的脈動——

  這樣的場景,正是首都北京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發生歷史性變化的一個縮影。

  歷經3000多年建城史、800餘年建都史,進入新時代,首都北京再次站在轉型發展的十字路口。

  當時的北京,經過了“攤大餅”式的快速擴張,經濟總量、城市規模不斷增大,交通擁堵、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卻越積越多。

  破解這些“令人揪心”的難題,關鍵在哪?習近平總書記一語道破:“着力點和出發點,就是動一動外科手術,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決‘大城市病’問題。”

  由“疏”破題,北京開啟從聚集資源求增長向疏解功能謀發展的深刻轉型。

  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副主任楊浚近期參加了京華實踐主題教室學習,聽到這段講述時深有感觸,“當時有的幹部‘想不通’‘不理解’,現在回頭看,不疏解就沒有高品質發展的新空間。”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曾經“臟亂差、吵鬧堵”的“動批”疏解後華麗變身,成為優質金融科技企業聚集地;疏解騰退批發市場、物流倉儲後,建起城南“綠肺”——南苑森林濕地公園,生態價值和民生價值,不可估量……

  以疏為進、以舍謀得,“瘦身健體”後,北京發展品質更優。2024年,北京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和萬元地區生産總值能耗、水耗、碳排放等多項指標保持全國省級地區最優水準。

  方向明,則思路清。實現首都轉型發展,不僅要解決當下困境,還要以長遠眼光,一體謀篇佈局。

  這個抓手就是規劃。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北京城市規劃要深入思考‘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個問題。”

  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規、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先後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復,構成首都規劃的“四梁八柱”。

  這是貫通歷史、現實和未來的藍圖體系,更是一套指引首都新航向的核心邏輯。城市總規確定人口總量上限、生態控制線、城市開發邊界“三條紅線”,引領北京成為全國首個以減量推動高品質發展的超大城市。

  善弈者謀勢,善治者謀全局。首都的發展,還要跳出“一城一地”局限,放到國家發展的大棋局中深遠考量。

  習近平總書記以宏大戰略眼光擘畫指引:“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歷史淵源深厚、交往半徑相宜,完全能夠相互融合、協同發展。”

  起筆即非凡,從“大寫意”到“工筆畫”,這片21.6萬平方公里的熱土,發展日新月異。

  “一核”帶動、“兩翼”齊飛,形成北京發展新的骨架。從“一張白紙”到“塔吊林立”再到“雛形全面顯現”,雄安新區這座“未來之城”拔節生長。城市副中心保持每年千億元投資強度,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高高揚起的“京帆”、鑲嵌在城市綠心中的三大文化建築、開園即成頂流的環球主題公園……處處生機勃發。

  區域協同、握指成拳,在中國經濟版圖中的動力源作用更加凸顯。“六鏈五群”産業佈局加快形成,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設全面提速。2024年,京津冀區域經濟總量合計11.5萬億元,11年連跨6個萬億元臺階。

  從單一城市發展轉向京津冀協同發展,廣袤土地上迸發勃勃生機,更印證了這一史無前例大手筆的真理偉力。

  躬身力行 落筆生花

  以實踐偉力蹚出超大城市發展新路子

  一張“網紅”照片,定格美景,也直觀呈現北京大氣環境治理成效:夜晚的故宮午門,繁星閃爍,在漆黑的天空中劃出一道道明亮的星軌。

  環境改善背後,是習近平總書記的科學指引:“要從壓減燃煤、嚴格控車、調整産業、強化管理、聯防聯控、依法治理等方面採取重大舉措。”

  從“一微克”行動,到“0.1微克”行動,北京用10年完成了發達國家30年的治污歷程。

  “我在北京APEC會議上向全世界宣佈的‘APEC藍’沒有食言,實現了。”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説,北京在推動減量發展、克服大城市病方面,這些年是在蹚一條路子。

  為這條路子指引方向的,正是習近平總書記。他既部署“過河”任務,又指導解決“橋或船”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金鑰匙。

  不只“藍天之變”,京華大地的歷史性巨變都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踐偉力的生動見證。

  偉大思想的實踐偉力,引領北京實現從“北京發展”到“首都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要明確城市戰略定位,堅持和強化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習近平總書記為北京的城市轉型“把脈開方”。

  勇於向“舍”要“得”,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建設不斷加強。中央政務功能服務保障能力全面提升,重點地區環境更加安全有序;以中軸線遺産保護帶動老城整體復興,古都風韻與現代活力相得益彰;“一核、兩軸、多板塊”的國際交往空間新格局加速形成;“三城一區”創新能級不斷釋放,3個萬億級、7個千億級産業集群積蓄成勢。

  偉大思想的實踐偉力,彰顯於把科技作為第一動力的戰略選擇和前瞻佈局。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風起雲湧,習近平總書記謀篇佈局,“要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準人才高地,着力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

  向科技要答案,向創新要動力。一批“從0到1”的世界級重大原創成果相繼在北京問世。換擋不失勢、量增質更優,中關村這面創新發展的旗幟,始終保持快速增長,2024年中關村示範區總收入9.85萬億元,科技這一“關鍵變數”成為高品質發展的“最大增量”。

  偉大思想的實踐偉力,鐫刻在深化改革、張開雙臂擴大開放的壯闊征程中。

  “支援北京打造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設立以科技創新、服務業開放、數字經濟為主要特徵的自由貿易試驗區。”連續7年,習近平總書記向服貿會發表重要視頻致辭或致賀信,釋放高水準對外開放強音,也賦予北京發展新機遇。

  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北京“兩區”建設跑出“加速度”,全國突破性政策接連推出,一大批標誌性項目漸次落地,開放型經濟特徵更加顯著。

  偉大思想的實踐偉力,書寫在大城善治答卷中。

  “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飽含為民情懷。

  牢記囑託,北京以精細治理這根“繡花針”,穿起超大城市治理的“萬條線”。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公園綠地拓展新增,“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擴圍升級……“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承諾一一兌現。

  新時代以來的生動實踐,既是對“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時代課題的堅定回答,也訴説着——

  正是偉大思想的實踐性指引,讓北京找準了破解超大城市發展難題的金鑰匙;正是偉大思想的前瞻性視野,讓北京把握了轉型升級的歷史機遇;正是偉大思想的指導性力量,讓北京走出了高品質發展新路。

  奮楫爭先 上下一心

  以精神感召力繪就熱火朝天干事業的奮鬥圖景

  首都工作每前進一步、京華大地的發展變化,都凝結着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殷殷教誨。在巨大的精神感召下,首都幹部講政治、能扛活、有情懷的鮮明特質愈發凸顯。

  9月3日,盛大莊嚴、氣勢恢宏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令全球矚目。

  長安街路面35小時“無感”煥新,觀禮臺48小時拔地而起,流程精細至“秒米級”,轉場撤場“絲滑”順暢……心懷“國之大者”,高標準服務保障國家重大活動,始終是首都的政治自覺。

  旗幟鮮明講政治,在北京是具體的。無論是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準的堅定實踐,還是健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閉環落實機制,都是踐行“看北京首先要從政治上看”的實際行動。

  為築牢信仰之魂,市委還制定出臺了關於深化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常態化制度建設的意見,並建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京華實踐教研中心。中心由主題教室、理論研究成果學習應用平臺、現場教學實踐基地矩陣、“五位一體”課程體系4部分組成,以新時代首都發展實踐充分展現思想偉力。

  京華實踐主題教室自2025年7月正式啟用以來,就備受廣大黨員幹部、高校師生等的歡迎,課程預約“火爆”。截至目前,主題教室已開課300余場,學習培訓總人數破萬。

  關鍵時刻靠得住、頂得上,是首都幹部擔當作為的鮮明底色。工作在最前沿、戰鬥在第一線,是職責使命,更是行動自覺。

  面對歷史罕見的強降雨,懷柔區琉璃廟鎮孫胡溝村黨支部書記尹春燕與丈夫蔡永章,不顧自身安危組織村民轉移,用生命托舉群眾安全。門頭溝區大臺街道落坡嶺社區黨支部書記孟二梅帶領社區居民照顧被困乘客,一句“有我一口吃的,就不會讓大家餓肚子”,感動中國。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總書記歲月不改、枝葉關情的人民情懷,讓北京的幹部深受激勵和教育。

  東城區建國門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周潔蘭清晰記得2019年總書記走進草廠衚同的場景:從叮囑“讓大家住在衚同裏也能過上現代生活”,到肯定“設立‘小院議事廳’,‘居民的事居民議,居民的事居民定’”,既鼓舞人心,又指引方向。

  濃濃的為民情懷,也催生了一條連結群眾的滾燙熱線,指引首都以市民訴求驅動超大城市治理的實踐探索。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接訴即辦改革,既解決群眾身邊的關鍵“小事”,也攻克城市治理的難點“大事”。周潔蘭深有感觸:“從接訴即辦到未訴先辦,是一條必須堅持走下去的路。這背後體現的,既是幹部的擔當指數,也是群眾的滿意指數。”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關鍵是十二個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

  具體到北京,是聚焦“七有”“五性”的民生答卷。全市統一預約掛號平臺方便群眾就醫,通學公交車“鋪就”便利快捷上學路,托育中心呵護“小小孩”茁壯成長……可感可及的細節裏,體現着城市溫度。

  幹部幹勁足,群眾獲得感充盈。全市上下一心,處處是熱火朝天干事業的生動局面。

  “大家請坐好,‘復興號’列車就要發車了。”京華實踐主題教室內,隨着一聲提示,在360度全景螢幕環繞的“車廂”裏,申遺成功的中軸線跨越時空而來,在身旁變幻、穿梭,這座千年古都展現出新時代的嶄新光彩。

  站在歷史新方位的首都,沿着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正一往無前、馬不停蹄向着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邁進。

  奮進的旅途,風景必定不凡。京華實踐的故事,會越來越精彩。(范俊生 武紅利)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