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成果豐盛 擔好首善之區的文化重任

日期:2025-09-22 08:1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首都文化建設,明確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多次對北京文化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出北京是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見證,賦予北京更加重要的文化地位和文化責任。

  9月23日至24日,2025北京文化論壇廣迎八方來客,共話前瞻議題。自2022年首屆北京文化論壇舉辦以來,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北京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深入推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向着建設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首善之區的目標堅定邁進。

  思想引領 凝心鑄魂

  廣泛匯聚新時代首都發展的奮進之力

  北京堅持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深度整合首都理論研究、理論宣傳優勢資源,推進“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北京的生動實踐研究”重大課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京華實踐教研中心投入使用,通俗理論節目《書山有路——習近平總書記的書單》製作播出,一系列結合主題宣傳、經濟宣傳的策劃持續推進,充分展現了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

  “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2025年9月3日,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國,投向北京。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北京全力服務、保障紀念活動,圓滿完成主題展覽、新聞宣傳等各項任務。改擴建後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恢弘肅穆,自2025年7月恢復開放後累計接待超80萬人次,引發銘記歷史、吾輩自強的強烈情感共鳴——近年來,北京強化主流價值導向,形成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三大紅色文化主題片區,讓古都底蘊愈發厚重,紅色血脈賡續不息。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自2023年起,“‘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取得豐碩成果,成為以文化人、立德樹人“文化大思政課”的“北京樣板”。2025年,“‘京’彩文化青春綻放”行動計劃聯動首都33所高校,助力40萬名青年學子走出校門,在文化實踐中受教育、長知識、強本領,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

  北京,這座胸懷廣闊的城市,古老與現代交織,積澱與活力共存。在城市發展進程中,北京積極推動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全面融入社會治理實踐和群眾日常生活,把“十大文明行動”與重點領域不文明現象集中整治融會貫通、合力推進,實現城市文明程度持續提升。“北京榜樣”主題活動不斷深化,大力挖掘宣傳好人好事,建立常態長效的發現、激勵、宣傳機制,讓崇德向善、和諧包容的社會氛圍浸潤心田。

  整體保護 活態傳承

  彰顯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風采

  這兩年,最火的北京旅游伴手禮裏,一定少不了幾枚精緻的冰箱貼: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的天宮藻井冰箱貼繁複精巧,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兩款鳳冠冰箱貼華美靈動……在故宮、天壇、景山、鐘鼓樓等多個熱門景點,琳瑯滿目的文創精品“京味兒”十足。小小冰箱貼,撬動着文旅消費的新潛力,折射着歷史文化資源轉化運用的大智慧。

  北京堅持把歷史文化保護擺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突出重要位置,全面加強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傳承。2024年7月,北京中軸線成功申遺,一年來帶動100余項文物保護工程順利完成。在首批發佈的17處北京文化論壇會客廳場地中,太廟、天壇、鐘鼓樓、先農壇慶成宮等10處均位於北京中軸線上。眼下,北京對中軸線的保護傳承力度全面加強,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管理協調機制、新版《北京中軸線世界文化遺産保護條例》以及《北京中軸線世界文化遺産標牌設置方案》《北京中軸線保護傳承三年行動計劃(2025年—2027年)》等頂層規劃接連發佈,歷史留給北京的寶貴財富被妥善珍重。

  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三條文化帶彼此輝映,承載了北京“山水相依、剛柔並濟”的自然文化資源和城市發展記憶。北京以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牽引,科學處理遺産保護、旅游開發、生態優化的關係:北京(通州)大運河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成功,濱水經濟蓄勢升級,大運河畔的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北京藝術中心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新地標,正在籌建的北京藝術博物館將再添一顆璀璨明珠;長城保護拓展新格局,抓實長城本體“大保護”、長城文化“大傳播”,形成可複製推廣的“北京經驗”;琉璃河遺址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啟動前期申遺工作,三山五園獲評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同時,北京深入挖掘文化遺産的時代內涵,高標準舉辦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北京長城文化節,推出《大運河文化辭典》等重磅作品,建成首個市級公益性非遺體驗中心,推動老字號傳承破圈創新。

  着眼於人 落腳於人

  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文化生活的多樣需求

  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近日發佈的“2025北京人藝國際戲劇邀請展”薈萃9個國家的14部優秀作品,捧出為期一個多月的戲劇盛宴;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近年規模最大的商代文明大展“看·見殷商”開展近5個月,始終人流如織;在地壇公園,“我與地壇”北京書市墨香雋永,6天吸引市民讀者27萬人次……新時代,首都市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越發多樣化、高品質,北京緊抓“演藝之都”“博物館之城”“書香京城”建設,用活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不斷豐富優質文化供給。

  以“大戲看北京”為抓手,北京從演出精品、主體等方面全面落實《北京市建設“演藝之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3年—2025年)》。2024年,全市營業性演出超5.7萬場、觀眾超1280萬人次、票房收入超39億元,均創歷史新高。《北京市推動演藝高品質發展支援辦法》推出10條重要舉措,吸引更多優質演藝資源匯聚北京。文化精品工程紮實推進,建立文藝創作懇談會、影視攝製服務機制,推動重大主題、現實題材佳作競相涌現,榮獲“五個一工程”等國家級獎項的數量全國領先。

  “博物館之城”建設方興未艾。北京編制印發《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2024—2035年)》,積極謀劃《北京博物館條例》立法,研究制定《北京博物館運營管理辦法》,為“博物館之城”保駕護航。

  作為全國博物館資源最密集、類型最豐富的城市之一,北京率先培育掛牌“類博物館”56家,抓好中國長城博物館等重點項目建設,經十餘年改造擴建再度開放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大葆台西漢墓遺址),2024年,全市博物館接待參觀超一億人次。

  “書香京城”建設向深向遠。北京切實鼓勵實體書店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北京書市、“舊書新知”等知名文化品牌廣受讀者歡迎,北京閱讀季、十月文學月、中國“網路文學+”大會等大型活動與“丁香詩會”等基層“一區一品”匯成矩陣合力,讓書香流淌在城市的血脈之中。

  創新創造 增值增效

  聯動文商旅體釋放融合發展巨大潛力

  燈光璀璨的“鳥巢”與五棵松商圈,演唱會散場後的熙攘人群融入夜色,又一場屬於城市的狂歡拉開序幕——近幾年,以“演唱會經濟”為代表的多元消費模式熱度居高不下,北京堅持用創新的思維、改革的理念謀發展,激發文化體制機制的創新創造活力。創新建立的文商旅體融合發展工作機制深度推動旅游、演藝、電影、賽事等産業鏈條有機融合,提升文旅場所餐飲、交通配套服務水準,“跟着演唱會去旅行”“漫步北京”等新産品、新場景漸漸打出了影響力。

  2025年春天,北京電影生活節攪動一池春水。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是2025年全市首個大型綜合文化活動,借助電影大眾化、市場化的特點,政府市場協同發力、線上線下聯動投入、市區兩級統籌組織,北京電影生活節變電影票為城市的“通行證”和“索引圖”,以一張票根聯動“吃住行游購娛”全場景專屬優惠,成功試水“票根經濟”,累計吸引客流7666萬人次,拉動綜合消費251.7億元。

  更多的文旅流量正在持續轉化為消費增量:“看·見殷商”展覽與旅游、商圈有機互動,“展覽+”多元消費場景推動文商旅體融合達到新高度;以中國網球公開賽、WTT中國大滿貫兩大國際賽事為核心的特色文體活動,打造全城體育賽事嘉年華;出臺文化文物單位改革試點的實施意見,激發文化事業單位內生動力,天宮藻井冰箱貼等多款文創産品火爆全網;簽署《京津冀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協同發展合作協議》,深化京津冀文旅品牌活動聯創聯辦,迎新春系列文旅活動在華北大地上連連掀起熱潮;指導抖音、快手等頭部平臺承辦“北京范兒”短視頻大賽,2025年5月啟動的“古都新韻”單元累計帶動線上線下消費近20億元。

  文化産業是北京的重要支柱性産業。近年來,北京立足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充分發揮首都文化和科技兩大優勢,持續深化文化科技融合發展,不斷完善文化産業政策體系,市區兩級相關部門建立工作會商、政策協同機制,創新出臺全國首個文化新質生産力政策《關於培育新型文化業態 大力發展文化新質生産力的若干措施》,同時配套出臺游戲電競、演藝、超高清、網路視聽等系列行業新質生産力發展支援政策,助力文化産業整體實力日益增強。2025年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産業法人單位實現收入合計12429.5億元,同比增長13.2%。

  傳播文化 塑造形象

  積極打造向世界展示中國的重要窗口

  積厚成勢,篤行不怠,作為全球首個“雙奧之城”,新時代的北京持續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北京故事。圍繞在京舉辦的各項重大外事活動,北京精心做好新聞宣傳、環境佈置、活動保障,展現大國首都文化自信,同時加強與中央外宣媒體合作,建設海外社交媒體傳播矩陣,多平臺推介《這裡是北京》城市形象宣傳片,創新的敘事傳播讓城市文化符號更加鮮明。

  2025年,從北京走出的Labubu是當之無愧的全球“頂流”,泡泡瑪特等潮玩企業推出一系列中國創意IP,京産網路文學、網路游戲、微短劇出海勢頭強勁,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喚起了更多海外年輕受眾的情感共鳴。伴隨入境游的快速升溫,一件件設計精美、內涵深邃的“北京禮物”帶着美好祝福,走向了世界各地。

  北京持續借助綜合優勢,搭建文化交流、文明互鑒平臺,打造“永遠線上”的北京文化論壇、“永不落幕”的北京國際電影節,深耕“歡樂春節”“魅力北京”等“走出去”品牌,發揮世界劇院聯盟、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等在京國際組織的積極作用——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在北京,以文化貫通中外、凝聚共識、促進發展的華章仍在不斷書寫。(高倩)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