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關鍵技術突破背後的故事 首都産業一線科技人才走進高校

日期:2025-09-19 08:36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幾代科技工作者“為國鑄器”,孕育出“中國芯”;看似科幻的量子腦磁探測技術,已落地成為服務患者的醫療設備;為了打造中國人自己的通用人工智慧底座,北京企業正在全力奔跑……9月18日,首都産業一線科技人才走進高校系列宣講首場宣講舉行,3位“首都産業一線科技人才宣講團”的人才代表走上講臺,分享他們在關鍵技術攻關、産業創新發展中交出的實戰答卷。

  首場宣講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舉行,這裡是我國“兩彈一星”事業的發源地之一。“‘兩彈一星’的前輩們精神硬,因此技術硬,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建立起了完整的工業體系。”龍芯中科董事長、總經理胡偉武感慨,我國電腦事業也在傳承先輩精神的過程中,鑄就了核心競爭力。現在,龍芯已經實現了“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及的10個創新領域重大成果中,載人航太、衛星導航、探月探火等7個領域使用或選用龍芯。

  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是北京重點佈局的戰略性新興産業,也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準人才高地的重點領域。當前,北京致力打造“人工智慧第一城”,以智譜、豆包等産品為代表的“京産”標桿模型,性能穩居全球第一梯隊。“十多年前,人工智慧還不是熱門領域,‘大模型’這個詞幾乎沒人提。”智譜華章總裁王紹蘭回憶,要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只能一步步地埋頭苦幹。團隊從最底層架構做起,目前已發佈了千億級模型並全面開源。“這意味着我們敢於接受全球開發者、研究者、工程師的審視和挑戰,我們不僅做出了模型,更有信心把它貢獻給世界。”

  “90後”科技工作者盛經緯創立的昆邁醫療專注於腦醫學成像領域,用量子技術“觀測”大腦。“我們要捕捉的是相當於地球磁場強度十億分之一的腦磁場信號,這就像在颱風中識別一片落葉落地的震動。”盛經緯展示了一枚僅有指尖大小的量子感測器,它正是腦磁圖設備的“心臟”,也是捕捉信號的關鍵。感測器內部的上百個細分元器件,全部實現了自主可控。

  從原型機到獲批上市的産品,團隊1000多個日夜的努力,匯聚成一張沉甸甸的證書——昆邁醫療自主研發的創新醫療器械“腦磁圖系統”,成為全球首款基於原子磁強計技術獲批臨床應用的無液氦腦磁圖設備。“當看到醫生憑藉我們的技術更精準地診治患者,當聽到患兒家長因明確診斷而放下焦慮,我們更加堅信,科技創新的價值,在於為每一個生命爭取希望。”盛經緯説。

  在宣講中,盛經緯還留下了一道思考題:在你們的專業領域,有哪些亟待突破的技術?“我目前研究的圖形處理器領域,就需要通過我們年輕一代的努力,實現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過程。”中國科學院大學前沿交叉科學學院博士生黃汝霖是胡偉武的學生,平時經常聽老師講起前輩潛心科研的故事,通過這次宣講,他再次深受鼓舞,“作為國科大學子,我們要肩負起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秉持科學精神,以青春之姿書寫科技報國的華章。”

  “首都産業一線科技人才宣講團”從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獲得者、市級人才獎獲得者、國家和市級人才項目入選者等優秀人才中遴選組建而成,涵蓋本市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新一代資訊技術等12個相關重點産業領域。接下來,36名宣講團成員將走進20余所高校,將他們在首都産業一線的奮鬥故事和思考感悟帶回校園,助力青年學生的成長。(劉蘇雅)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