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煉鐵廠工人默默進行“技術性抗戰”,順義區焦莊戶村村民用雙手挖出“地下長城”……8月11日,“強國復興有我”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推進會暨“偉大抗戰精神”百姓宣講團首場報告會,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8位宣講員登上講臺,用百姓視角講述抗戰故事。
七七事變發生時,家住宛平城的鄭福來僅有6歲。他親眼見證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新中國成立後,他到盧溝橋上志願講解,傳承偉大的抗戰精神。這一講,就持續了73年。通過他的講述,來自70多個國家的數萬名游客,了解了最真實的抗戰歷史。
2024年4月8日,93歲的鄭福來最後一次站在盧溝橋上講述抗戰故事。幾個月後,鄭福來去世。如今,他的孫女鄭然接過義務講解的“接力棒”,加入紅色宣講志願服務隊,和爺爺一樣,在盧溝橋畔講述紅色故事。
“爺爺總是囑咐我,要把抗戰故事繼續講下去。”鄭然利用鄭福來留下的厚厚筆記,重新梳理講解詞,她説,“這些資料都是爺爺一字一句抄寫的,有些寫在草稿紙上,有些記錄在舊報紙上,甚至藥費單子背面也有筆記。我重新閱讀爺爺留下的記錄和思考,和更多志願者一起站在橋上。我們不僅要守護這座古橋,更要傳承和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
北京市建華實驗學校小學生吳艾宸是本次宣講隊伍中年紀最小的一位。她是抗戰館的資深小講解員,和母親一起參與志願講解服務。她堅定地説:“每次向觀眾講述抗戰故事,都是在向那些和我年齡相倣的小英雄們致敬。”
本次報告會特別設置了“向英雄致敬”環節,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左權、吉鴻昌等抗戰英烈“穿越時空”,向觀眾揮手致意,露出微笑。
下一步,宣講團將到本市重點抗戰類紀念場館,以及機關、校園、企業、社區等基層單位開展巡講,緊扣“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主題,講述來自百姓的鮮活故事,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劉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