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活力副中心,宜居宜業更宜游
千年運河畔崛起“活力之城”。圖為航拍副中心運河商務區。(常鳴)
這個夏天,位於千年大運河畔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再度成為熱門文旅目的地——環球影城裏,游客與小黃人、功夫熊貓一起“蹦水迪”;大運河博物館中,“看·見殷商”專題展覽迎來一眾國寶級文物;月亮河夜市上,300多道地方特色美食受到外國博主點讚……
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文旅業的火熱,僅僅是副中心生機勃發、高品質發展的一個縮影。一座“宜居宜業更宜游”的活力之城正在千年大運河畔崛起。
森林入城宜居宜游
熱鬧的副中心,也有充滿松弛感的一面。大運河畔,千荷瀉露橋西北側,晚霞映襯下的濱水大草坪,被不少網友譽為“北京最放鬆的地方”。即便是在工作日,這裡也常能看到孩子嬉鬧、萌寵奔跑……
提到北京的公園,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游人如織的北海、天壇。如今,位於副中心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以一種全新的“打開方式”受到大家的喜愛——面積11.2平方公里,比三個頤和園還要大,有大量自然空間可以露營、騎行、慢跑;西北部的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大運河博物館,常有國家級演出、展覽登場;栽種各類喬灌木214種、93.8萬株,引來200來種動物……這個大公園,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非常適合“詩意地棲居”。
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並不在副中心的偏僻地區,它就在大運河畔,不遠處就是辦公區、居住區。這裡是副中心的“黃金地帶”。北投綠心公司工程部副部長運向傑説,副中心所在地通州區是北京平原地區首個國家森林城市,綠心公園建成後,依託一系列精彩活動,實現了“森林入城,宜居宜游更宜業”。
大運河畔古今同輝
2025年6月,副中心再添文化新名片——距離大運河不遠的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正式面向公眾開放試運作,成為北京首個以“館園一體”形式運作的考古遺址公園。
這座“考古+博物館+公園”跨界組合的公園,既展示了出土於漢代路縣這片土地的大量文物,也通過15個漢代特色景觀點位,復原當時城內社會百態。
站在公園地面向西望去,會看到幾座造型別致的鋼結構建築。它們名叫“京帆”,是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的出入口。這座未來將成為全亞洲面積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預計2025年年底達到投運條件。
着力避免“大城市病”,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應用了“地下樞紐地上城,站城高度融合”的理念,建成後,地下部分主要承擔交通功能,文化、商務、辦公、生活、休閒等諸多功能則集中在地上部分,地上地下共同構成“超級城市綜合體”。
大運河畔,副中心令人驚艷的“超級工程”不止於此。備受關注的“地下東六環”已經通車,地面上原有的東六環主路,將建設全球規模最大的高線公園。這座多功能、藝術范、色彩繽紛的“空中花園”,計劃建成一段亮相一段,2029年整體完工。
綠色發展走在前列
“雲光水色潞河秋,滿徑槐花感舊游。無恙蒲帆新雨後,一枝塔影認通州。”160多年前,清代詩人王維珍泛舟入京,感嘆千年運河北首之勝景,寫下《古塔凌雲》以抒胸臆。
王維珍絕對不會想到,160多年後,“一枝塔影認通州”仍是人們挂在嘴邊的名句,但通州已經有了很多“新標識”——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地,這裡正在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
7月21日“出爐”的通州區2025年“經濟半年報”顯示,城市副中心高品質發展步伐持續加快,地區生産總值同比增長12.5%;産業發展“進中向優”,規上工業總産值增速全市第一;城市活力“進階煥新”,接待游客1000萬人次……
不妨到五河交匯處的運河商務區看看。600年前,這裡曾是京城東部著名的碼頭,每年約有600萬石軍糧從南方運抵。據史書記載,清朝末年五河交匯地區包括票號在內的金融機構將近300家,是一處區域性的金融中心。如今,這片區域的金融産業再次興盛,靠的是北京綠色交易所等金融類機構。
北京綠色交易所有限公司作為市政府指定的北京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交易機構,已落戶運河商務區,近年來持續配合主管部門開展本市碳配額有償競價發放等工作,截至目前,北京碳市場各類交易産品累計成交額近47億元。(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