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罕見的暴雨,以翻江倒海之勢,侵襲北京北部山區!
“幾乎一夜之間,橋沒了,路沒了。”一位密雲居民一臉驚詫。“長這麼大,第一次見這樣的陣仗!”一位居住在潮白河流域、被政府大巴車接去安置點的居民起初並不相信這場雨的威力。
這是一場“超長版”的降雨。自7月23日8時至7月29日11時,跨度7天、持續147小時,超過了北京“23·7”極端強降水過程時的83小時。7天下了一年裏將近4成的雨量。強降水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區,密雲、懷柔、平谷、延慶受災嚴重。
危難時刻,全市上下眾志成城,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爭分奪秒做好防汛搶險救援各項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和城市運作安全。
在密雲,千余名武警連夜冒雨加固堤壩;在懷柔,消防員泥濘中跋涉打通生命救援線;在平谷,16歲少年逆向堅守加入救援隊伍;在北部山區的各處水毀公路上,搶險隊伍不捨晝夜架橋填路……這場無情的暴雨中,一個個冒雨前行的人,用堅實的臂膀築起“堤壩”,守護生命!
“紅警”激活城市應急神經
7月23日,內蒙古、河北北部遭遇強降雨,東北、西南向延展的主雨帶中,北京也在其中。
斷斷續續的雨,似乎決心把連日來悶熱難耐的北京城“澆透”。
“這場由西南暖濕氣流引導的區域性暴雨存在‘列車效應’,雨團跟火車一樣不停地朝着同一方向,源源不斷推進。”氣象專家解釋,此次降雨比較明顯的落區是在沿山到北部山前這一塊。
北京有1萬平方公里的山區,此時的山擋在暴雨前仿佛成了“放大器”。當西南來的暖濕氣流撞上北部大山,雨水就像擰濕毛巾一樣在這裡嘩嘩下個不停。
“密雲已有8個站降水量達150毫米……”隨着氣象臺的滾動資訊更新,7月26日21時6分,密雲升級發佈暴雨紅色預警信號;兩小時後,懷柔區、延慶區接連發佈暴雨紅色預警。
這是一個與暴雨賽跑的不眠之夜!
市委書記、市長連夜調度全市降雨應對工作,協助負責應急管理工作的副市長帶工作組赴密雲區,指導做好防汛搶險工作。
市防汛辦馬上與懷柔、密雲、延慶連線會商,並調度市消防救援總隊前置隊伍和物資,市公安局警航總隊做好搶險準備,聯通、自來水、排水、國網電力等力量赴一線搶險救援。
“紅警”猶如發令槍,迅速激活城市應急神經。
密雲、懷柔、延慶等地,大量應急人員和物資到達指定地點,隨即奔赴搶險點位。三區交通部門迅速響應,果斷封控山區風險道路。
市水文總站發佈2025年首個洪水預警,提醒公眾遠離山區、河道,警惕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災害。
暴雨仍在肆虐,迅速席捲整個北京城。
7月28日上午,暴雨預警在3小時內連升兩級,北京市氣象臺於12時升級發佈針對全市範圍的暴雨紅色預警。這也是繼“23·7”極端強降水過程後,北京市第二次發佈全市範圍內的暴雨紅色預警。
紅色預警拉響,迅速拉動了應急預案裏的防汛一級響應!
當天20時,紅色預警生效的同時,市防汛指揮部啟動全市防汛一級應急響應——企事業單位除保障城市運作、民生服務等外,非必要不要求員工到崗上班。停止有組織的文旅活動和文化藝術培訓、室內外體育賽事活動及體育運動類培訓活動,並做好人員的安全疏散工作。學校停止全部線下教學活動和野外教學活動,培訓機構停止全部線下培訓活動,妥善安置、安全轉移相應滯留人員……
很快,一家家景區、公園發佈臨時關閉的通告,家長們收到了培訓機構停止線下培訓的通知,一些單位允許員工居家辦公或推遲到崗時間。
市交通委也迅速發佈應急舉措——北京山區及沿河公交全面停運;軌道交通地面線、高架線適時採取降速、控制列車間距離等措施,遇極端情況立即封站;全市停車場做好雨水倒灌封堵……
鋪天蓋地的預警資訊發揮了作用。7月29日早高峰,大雨中的北京路面車流量明顯低於往日。
同樣緊繃起神經的,還有被譽為北京“大水缸”的密雲水庫的守護者。
隨着強降雨持續,潮白河干流密雲水庫上游來水量顯著增加。7月27日凌晨3時許,密雲水庫發生1959年建庫以來最大入庫流量!達到6550立方米/秒。
密雲水庫發揮着攔洪削峰作用,充分攔蓄了上游洪水,保障了下游的安全。但與此同時,為應對後續來水,根據全市防汛工作統一部署,密雲水庫啟動向下游泄流。
7月27日15時,隨着“開閘”的一聲令下,密雲水庫第三溢洪道閘門開啟,一道白色水龍頃刻間奔涌而出,經過密雲、懷柔、順義、通州幾個區,流向潮白河下游。
為了保證泄流安全,一路有人“追水”。
“來了!”7月28日凌晨2時,密雲水庫下泄水頭抵達潮白河向陽閘前,和閘前水域匯流,水位隨即迅速上漲。向陽閘管理所中控室裏,工作人員緊盯大螢幕前的水位尺和實時監控錄影,隨時準備根據指令提閘放水。
“水變多了以後,潮白河兩岸難免會引起市民圍觀。”天一亮,帶上救生衣、記錄表、擴音喇叭,巡查組的魏雪洋和兩名同伴開始了巡查。“泄流危險,水深流急,請市民朋友遠離河道,確保自身安全。”這支巡查小分隊一路走、一路喊,提醒着市民。
“凡人英雄”們挺身而出
連日來,在受災最嚴重的山區,一次次驚心動魄的營救接連上演,一個個暖心畫面演繹着“凡人壯舉”。
7月26日深夜,瓢潑大雨不斷傾瀉。密雲、懷柔、延慶的偏遠山區裏,道路沖毀、電路中斷、基站受損,成為救援與自救最大的障礙。
作為暴雨重災區,懷柔琉璃廟鎮多處村莊被洪水吞噬。“緊急通報,琉璃廟鎮西灣子村130人受困。”武警北京總隊某支隊救援部隊立刻向受災村落挺進。主幹道已完全中斷,官兵們果斷棄車,在齊腰深的泥漿與湍急水流中徒步穿越山林。傾盆暴雨中,官兵們背着老人、懷抱孩童、架着傷員行進,就這樣帶領百餘名被困群眾全部安全撤離險境。
在密雲寧村新橋區域,千余名武警戰士連夜冒雨奮戰,搬運沙袋10萬餘袋,構築堤壩1100米。戰士們渾身濕透,腳被雨水泡得發白,但士氣高漲。“請黨和人民放心,我們堅決完成任務!”班長劉雅東説。
7月28日上午,密雲公安分局太師屯派出所政委朱春華在救援途中被捲入洪水,急流中,他緊緊抱住一棵大樹。救援隊伍趕到後,朱春華大喊“先救群眾!”兩小時後,當附近被困群眾都被平安轉移後,朱春華才被鏟車救回安全地帶。
暴雨無情人有情。一個個“凡人英雄”也挺身而出。
“這片區域已經被俺小哥幾個給疏散差不多了!”密雲太師屯鎮葡萄園村村民的一段視頻在網上走紅,“端出”80多人的“鏟鬥”大哥,救出3船人的打漁大哥,讓無數網友點讚。村民康福,在洪水來襲時爬上房頂,挨家喊醒鄰居,救了十幾家人。“那會兒是自然而然的,要誰都那樣!”
7月26日深夜,家住老公營村的袁振華想去車內尋找給父親看病的2萬元現金和證件。路上,一束車燈吸引了他的注意,一輛白色轎車歪在路邊,車內傳出呼救聲。雖然洪水已漫至膝蓋,袁振華還是毫不猶豫衝過去,生生從副駕駛的窗戶將人拽出。就在兩人轉移到平地的瞬間,山上大水衝下,身後的車輛瞬間被洪水吞噬。回身時,袁振華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車也被濁流卷走。“錢沒了,車也沒了,但是我救了一個人啊,我覺得挺值的!”
暴雨中,轉移安置工作也在與時間賽跑。
7月27日晚,夜色如墨,懷柔山區的道路上,一串串車燈流動,照亮了轉移群眾的安全通道。一輛輛大巴車將山區村民轉移到平原地帶。
距雁棲鎮政府不遠處的北京市學生軍訓基地內,三輛大巴車剛停穩,志願者們便上前攙扶蹣跚的老人。這座臨時啟用的安置點,嶄新的被褥疊得整整齊齊,飲用水、速食麵等物資充足。
在延慶區珍珠泉鄉安置點,住着約100名受災居民,晚飯時間,香氣飄來。燉柴雞、肉炒蒜苗、紅燒肉燉豆角、尖椒馬鈴薯片,還有兩個涼菜都擺上了桌。主食是米飯和饅頭。
晝夜不停打通“生命線”
暴雨還在繼續,但不能擋住搶通“生命線”和重建美好家園的腳步。
北部山區,在一條條遭遇嚴重水毀的國道、進出村落的要道上,大型修路設備、穿着橘黃色制服的工人隨處可見。聽着機器轟隆隆的聲響,村民覺得心安。
懷柔琉璃廟以北約1公里的安州壩一號橋,赫然出現一段30余米長的斷崖。面對施工困境,搶險單位“鑿山填路”,先用破碎錘設備對路側山體危岩進行排除,再將清理下來的岩石回填到路基中。
“不能停!這段路是昨天夜裏搶通的。挖掘機一旦停下,水流會很快把路基掏空。”搶修人員李興已奮戰了30多個小時,眼裏都是血絲。西火路,是連通密雲水庫南部、北部的重要通道,此時損毀嚴重,致使馮家峪鎮多個村莊只能靠衛星電話與外界聯繫。7月28日12時許,在西火路南起點西莊子村,數臺挖掘機正揮動“長臂”,迎着湍急的水流,就地取材,用河道裏的砂石,沿着山根加固着100多米長的碎石路。
7月29日上午,隨着馮家峪鎮電力搶修工作加緊推進,村民家中供電也在逐步恢復,忙了將近三天的李岩松終於松了一口氣。李岩松是國網北京密雲供電公司西田各莊供電所所長,他跟隨武警官兵,攜帶着20多公斤的移動充電電源,挺進這座群山環抱的小鎮,讓一度失聯的鎮政府與外界有了聯絡。
截至7月29日8時,國網北京電力通過應急搶修或接入應急電源等方式,共恢復密雲、延慶和懷柔地區96個村莊以及部分高壓用戶供電。
暴雨中的主城區,各方應急人員也在馬不停蹄地忙碌着。
7月28日晚,夜色中的朝陽區西大望路鐵路橋橋下,十余名排水集團工作人員徹夜堅守,防止積水。
火車站地區、地鐵站,備足沙袋、擋水板,還為旅客準備了十余萬件一次性雨衣。
受上游水庫泄流影響,京包客運專線部分旅客列車晚點或停運。7月29日,國鐵北京局採取迂迴繞行措施,加開北京北往返呼和浩特東和北京北往返包頭的4趟列車。
暴雨之下,城市依舊正常運轉。
各大保供企業紛紛啟動防汛保供預案,增加物資儲備。物美、京客隆等7家主要連鎖超市生活必需品庫存量均為日均銷售量3倍以上。
新發地商戶們也為保供努力着。7月28日,新發地市場蔬菜果品總上市量超3萬噸,比前一天還增加了225噸,供應充足,價格穩定。
7月29日午後,經歷多日降雨天氣後,北京城區終於放晴。
回頭看,這輪降雨到底有多猛烈?
147小時中,全市平均降雨量達210.4毫米,是常年一年降雨量的38%。
7月29日下午,本市已解除暴雨黃色預警信號,但風險仍未遠去,全市上下仍要齊心協力,匯聚戰勝風雨的合力,這也是北京這座城市面對任何艱難險阻的底氣。
劉小磊的父母在石洞子村經營的饸饹麵館,緊挨着白馬關河。即便洪水已經退去,但桌椅、冰箱、廚具還泡在淤泥裏。受災相對較輕的鄰居們,都趕來幫他家清淤。村口搶險的挖掘機也沒有停過。雖然這次水災自家損失不小,但劉小磊説,等路、河道都重建好了,饸饹麵館還要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