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三分之一已被森林覆蓋 通州“林長+”護綠新模式獲全國表彰

日期:2025-05-19 08:5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佈2024年全國林長制落實情況督查考核結果,通州區作為市級單位獲得全國激勵表揚。

  自2021年北京市全面推行林長制以來,通州區創新建立“林長+”協作機制,整合公檢法、中小學等全區力量參與園林綠化工作,形成“共治、共管、共用”的良好格局。

  通過持續努力,全區林業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森林總面積達46.4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4.19%;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18.95平方米,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5.33%。目前,副中心“兩帶、一環、一心”綠色空間格局基本成型,實現了群眾“出門見綠、起步聞香”的美好生活願景。

北運河畔藍綠交織。

北運河畔藍綠交織。(張寅生 攝

梨園學校學生參與綠地大掃除。

梨園學校學生參與綠地大掃除。

“林長+公安”聯合執法。

“林長+公安”聯合執法。

  林長+公檢法

  聯動保護綠化資源

  通州區宋莊草尹路街旁,一片新栽植的海棠和油松綠意盎然。然而,這塊街角綠地曾被某公司佔用7年,被硬化用作公司道路及設備堆放。2020年起,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及屬地政府經過多輪調度、協調,要求該公司騰退綠地,但公司遲遲未完成整改。

  “這類佔用綠地行為,我們一般通過行政方式進行督導騰退,但遇到整改緩慢的,很難進行處罰。”通州區園林綠化局林長辦負責人侯天齊説。

  由於行政約束力有限,部分園林綠化領域違法案件難以得到快速有效解決。2021年底,通州區創新建立“林長+檢察長”機制,聯合檢察院、園林綠化局和屬地政府,通過檢察建議、聯合執法等方式,僅用5個月便完成上述綠地的騰退恢復。此後,該機制推動野生動物案件查處9件,有效強化生態保護。

  隨後,通州區林長辦先後與通州區法院、市公安局通州分局建立了“林長+法官”“林長+公安”協作機制,成為北京市首個實現林長制與公檢法全鏈條協同聯動機制建設的區。2024年6月,通州區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全國首例CCER交易涉稅案。此次審理,是通州區自2023年建立“林長+法官”協調聯動機制後的首次“資訊共用”實踐。

  2024年,通州區還創新建立“一林一警”快速響應工作方式,即每一個林長責任區配備一名責任公安民警,為林業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提供堅強的執法保障,截至目前,已配備包片公安幹警700餘人。

  在鳥類遷徙的重要時節,區林長辦聯合公安、城管等部門,對農村大集、花鳥市場開展野生鳥類交易等違法行為突擊檢查,自2024年以來共開展20次,查獲救助野生鳥類160隻,有力震懾了違法行為。

  林長+教育

  孩子當上“運河小林長”

  在通州,“林長+”機制還延伸至校園。2023年,區林長辦與區教委建立“林長+教育”機制,推動林長制與青少年教育深度融合,並聯合多部門打造“運河小林長”品牌活動,引導學生親近自然、感受生態之美。

  2025年植樹節,通州區實驗二小組織學生到運河邊參與植樹活動,四年級學生付樂融第一次親手種植小樹苗。他學着大人的樣子,揮動鐵鍬鏟土,小心翼翼地將樹苗扶進挖好的坑裏,再一鏟一鏟地把土填回去,最後用腳輕輕地把土踩實,種下了人生的第一棵樹。

  “從書本上學習與真正去實踐,感受很不一樣。這些小樹苗就像是我在大自然中的好朋友,以後我會定期去看它們,給它們澆水。這次難忘的經歷,讓我深切感受到了愛綠護綠的意義,以後我還會繼續和同學們一起,愛護大自然,守護身邊環境。”付樂融説。

  前段時間,史家小學通州分校開展了“守護綠色家園,防治林業有害生物”主題活動。通州區林業保護站高級工程師、中國農業大學博士霍姍通過動畫短片、實物標本和圖文展板,為學生們詳細講解了松材線蟲、美國白蛾等常見林業有害生物的特徵及危害。“跟着老師一起學習,我仿佛進入了一個奇妙的微觀世界,認識了許多從未見過的昆蟲,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也對科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趙欣揚説。

  截至目前,全區“運河小林長”特色系列活動已舉辦98次,1萬餘名學生走進綠心公園、大運河森林公園等地,參與“運河小小宣傳員”志願服務等特色活動。

  林長+公園

  加快推進花園城市建設

  將林長制與花園城市建設相結合,推動綠化美化問題快速解決,也是通州區“林長+”機制做出的有益探索。2022年6月,市級林長巡林發現張家灣鎮、於家務鄉部分道路存在大量枯死樹,影響景觀且存在安全隱患。區林長辦立即組織在全區範圍內開展主幹道路兩側枯死樹清理專項行動,動員集體林場專業隊伍協助村民清理,歷時2個月完成78條主幹道5398株枯死樹清理,顯著提升了道路景觀。

  在運河西大街沿線的漫春園、玉春園、萬春園三個公園,過去出現的噪音擾民問題,通過“林長+公園”機制得到妥善解決。區林長辦對接科技企業在公園內安裝噪音監測與控制設備,利用科技賦能解決噪音擾民。同時與區司法局、生態環境局、市公安局通州分局、區科委等區林長辦成員單位,以及屬地政府等相關部門積極聯動,牽頭制定社區公園公共場所噪音管理規定,建章立制開展公園噪聲擾民治理,實現相關接訴即辦群眾訴求量顯著下降。

  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高琼介紹,在“林長+”創新機制帶動下,通州區已創建國家森林鄉村22個、首都森林城鎮4個、首都綠色村莊105個,另外有86個村建成村頭片林,有效提升了鄉村生態治理能力。在全市率先開展和完成示範性新型集體林場建設,27.91萬畝生態林交由集體林場規範養護,帶動綠崗就業近6000人,其中本地勞動力佔比近九成。以漷縣鎮、潞城鎮、永樂店鎮為試點,利用林下經濟多元化發展模式,有力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致富。

  記者手記

  變行政壁壘為治理合力

  通州區創新構建的“林長+”協作機制,以制度創新打破行政壁壘,將司法、教育、科技等多元力量注入生態治理體系,為超大城市綠色發展提供了鮮活樣本。

  過去,城市綠化常陷入“九龍治水”的困境:企業侵佔綠地7年難整治、枯死樹清理遭遇權責模糊、噪音擾民投訴反覆出現……這些問題暴露出傳統管理模式中條塊分割、力量分散的短板。通州區以“林長+”破題,通過建立“1+7”制度體系和三級責任網格,將21個部門、1189個責任區編織成一張立體治理網路。

  實踐證明,生態文明建設不是某個部門的“獨角戲”,而是需要全社會合奏的“交響樂”。“林長+”機制的價值,不僅在於解決了具體問題,更在於構建起政府主導、司法護航、教育築基、科技賦能、全民參與的治理新生態,通州經驗值得點讚。(孫雲柯)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