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鶴咀山山頂背靠海灣處,一個白色“飛盤”向天空持續運轉,香港首個低軌寬頻衛星演示站正依託這一臨海高地,進行低軌寬頻衛星網際網路測試。與此同時,36公里外的沙田科學園區,搭載網聯自動駕駛系統的無人小車借助這一測試網路平穩行駛。
這是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與內地合作,首次將低軌衛星網際網路與網聯自動駕駛系統深度融合。峰巒疊嶂、島嶼星羅,香港複雜地形衍生的通信盲區正是衛星網際網路的典型應用場景。這場測試背後,站着北京民營獨角獸——銀河航太。
“通過一顆顆衛星建設太空的資訊高速公路,我們無論在哪都可以暢享網路。”銀河航太創始人徐鳴説。出生於偏遠山村的徐鳴,18歲以前的夢想就是考出大山,如今,他想以衛星為媒,讓更多村民了解山外的世界。
“投入大、周期長,民營企業玩得轉?”2018年,徐鳴宣佈進軍商業航太時,投資人都捏把汗。但他看到的是歷史性機遇:技術進步推動衛星發射成本大幅下降,商業航太未來可期。“衛星會不會沿着電腦産業發展路徑,實現設備從大到小的技術轉折?”這個構想,推動銀河航太團隊在三年內打造出國內首家商業航太獨角獸。
支撐這一成長速度的底層邏輯,藏在銀河航太方舟實驗室裏。
該公司首席科學家張世傑拿起一塊“金屬板”介紹:“這是堆疊式平板衛星,傳統衛星形狀不規則,導致火箭整流罩有效利用率不足,這一平板設計讓未來可以實現十幾顆甚至幾十顆衛星同時堆疊發射,一次性運送更多衛星入軌組網。”
更令人驚嘆的是柔性太陽翼技術。2023年夏,銀河航太靈犀03星成功發射,這是我國首款使用柔性太陽翼的平板式衛星。實驗室裏,記者也看到了這款衛星——柔性“翅膀”非常輕薄,單層太陽板厚度僅1毫米左右。
“就像古代折奏折,發射時收攏主體厚度不到5釐米,入軌後展開長度能達9米,寬度超過2.5米。”張世傑説,這使得同等品質下,太陽翼面積更大,衛星獲得“超級能源”成為可能。
從剛性到柔性,一字之變,折射出商業航太的核心邏輯:不是燒錢競賽,是用技術創新改寫産業格局。
這種重構思維同樣貫穿於南通衛星智慧工廠。在這裡,衛星智慧産線人機協作,裝配機器人各自分工,宛如汽車生産車間。“我們的衛星智慧工廠可適應各類型衛星,像造汽車一樣‘造星’。”銀河航太衛星智慧工廠負責人成明稱,該工廠目前可實現100公斤至2000公斤級衛星的完整製造閉環,滿足年産100顆至150顆中大型衛星的研製能力。
“汽車式造星”,如何實現?銀河航太智造研發負責人張波解釋:“將傳統手工裝配的工藝流程吃透,逐一解構、優化再串聯。”以衛星裝配精度測量環節為例,過去5人團隊要耗時兩天目視校準,如今自動化設備只需2小時內即可完成。通過全流程數字化再造,一顆衛星從單板總裝到整星整合,包括各項測試,只需60至90天就能出廠。
北京目前領跑全國衛星星座建設能力。銀河航太牽頭研製的8顆低軌寬頻通信衛星與其首發星構成了我國首個低軌寬頻通信試驗星座,成功構建星地融合5G試驗網路“小蜘蛛網”,覆蓋空、地、海等多元應用場景。
不久前,銀河航太承擔研製任務的4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又成功發射升空。“我堅信,用衛星網路連接地球的每個角落一定會實現。”徐鳴説。
獨角獸“秘笈”
開放供應鏈重塑産業生態
在銀河航太方舟實驗室,排列整齊的衛星模型展示了企業7年來的發展歷程。如何實現低成本、批量化“造星”?當被問及破局關鍵,工作人員反覆提及五個字:産業鏈共建。
“商業航太沿用傳統供應鏈,無法控製成本和進度。”銀河航太供應鏈總經理羅興睿坦言,公司成立之初便推動開放式供應鏈生態,與供應商聯合,用需求激活技術。“這種模式在前期非常耗精力,但一旦産品定型,即可延伸開拓新的供應鏈,實現複製。”
供應鏈毛細血管中的微創新,正重構商業航太生態。銀河航太研發定制柔性太陽翼組件時,重慶某供應商儲備多年的諧波減速器技術因缺乏應用場景而束之高閣。銀河航太的強需求牽引,既催生出這款定制元器件,又助其打入高精尖航太供應鏈。工藝優化環節,一家四川供應商發現某生産環節耗電高、耗時長,提議修改工藝設計後被採納,實現降本增效。最具突破性的協作發生在傳統車間。浙江一傳統軸承加工廠,面對衛星部件輕量化、低成本的挑戰,與銀河技術團隊密切溝通,最終通過應用新材料實現工藝提升,也讓自身發展邁上新臺階。
如今,銀河航太的合作夥伴已達到1300余家,其中超過一半是民營企業。開放供應鏈下攜手共建的柔性智慧産線,將衛星生産成本壓縮至傳統衛星的幾十分之一。
産業地圖上,上千家供應商的光點已連成璀璨星河,共同編織着連接天地的網路。(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