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獲600余項專利50余項國際大獎 七大領域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可控 全市三百青年突擊隊挺立科技創新潮頭

日期:2025-05-04 09:3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青年是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創新的未來。”在科技強國建設的征程中,北京共青團以青年突擊隊和青年創新工作站為雙引擎,團結帶領廣大青年錨定國家戰略需求。目前,全市已培育科技創新領域青年突擊隊300余支,建成市級及區級青年創新工作站近200個,聚焦量子計算、人工智慧、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等關鍵領域,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為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貢獻青春力量。

  青年突擊隊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靠幾個年輕人,真能顛覆傳統施工模式嗎?”當質疑聲響起,北京建工吳方青年突擊隊用代碼和焊槍給出了回答。四年間,他們讓“智慧模板無人工廠”從圖紙躍入工地——機械臂精準切割、運輸機器人穿梭往來,一座移動的“未來工廠”在施工現場拔地而起。在這裡,1天的機器運轉抵得上20名工人,材料損耗銳減至5%,15項安全隱患被徹底封堵。中國建造的智慧化未來,正由青年手中的焊槍與代碼共同書寫。

  當國外技術壟斷構築光學壁壘時,梟龍科技青年突擊隊正投身於AR(增強現實)領域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及企業技術創新研發,用140項專利轟開突破口。他們研製的光柵波導器件,技術指標與顯示效果達到國際領先水準,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這群從清華、北理工走出的“數字造夢師”,正將實驗室的量子級突破轉化為産業革命的星辰大海。

  自1954年全國首支青年突擊隊誕生以來,這支隊伍便始終挺立在科技創新潮頭。七十多年來,北京共青團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引領青年突擊隊錨定國家戰略需求攻堅克難,為科技強國注入青春動能。

  從量子糾纏到深地勘探,從數字孿生到生命科學,近年來,全市科技創新青年突擊隊累計斬獲600余項專利、50余項國際大獎,在7大戰略領域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可控。他們以硬核成果遞交青春答卷,生動詮釋了“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使命擔當。

  青年創新站孵化新産能

  在渤海之濱,由首鋼新材料支撐的國內首個3.5萬噸/日低溫多效海水淡化工程正轟鳴運轉。與傳統設備相比,這項突破性技術單項目就省下上千萬元材料成本。

  視線轉向北京冬奧會場館群,首鋼研發的工業遺存改造涂裝技術正悄然守護着歷史與現代的交融。冬奧組委辦公樓、華東電力大樓等百萬平方米建築表面,特殊涂層既能留住鋼鐵廠房的工業質感,又克服了銹蝕老化難題,僅技術轉讓收益就達530萬元。這項“修舊如舊”的硬科技,讓首鋼老廠區在冬奧會期間成了網紅打卡地。

  這些亮眼成績的背後,離不開青年創新工作站的驅動。首鋼集團科技先鋒青年創新工作站成立於2017年,團隊成員13人,其中35周歲以下的佔50%,博士5人,高級職稱以上10人。建站以來,這支年輕的團隊已獲得首鋼科技一等獎3項、北京市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

  在北汽集團研究總院研發科技青年創新工作站,400多名研發青年協同創新,形成了“85後業務骨幹提供專業賦能、90後青年為攻關中堅、95後青年為創新創意孵化骨幹”的作業梯隊。

  北京自2012年創建青年創新工作站以來,以産學研協同創新為紐帶,推動傳統産業智慧化升級與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為高品質發展注入創新活力。經過13年深耕探索,創新工作站已發展為集“孵化器、示範標桿、輻射源”於一體的青年科創生態體系,成為新時代青年科技人才建功立業的核心載體。

  “一隊一站”創新碩果纍纍

  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科技創新領域青年突擊隊300余支,建成市級及區級青年創新工作站近200個,聚焦量子計算、人工智慧、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等關鍵領域,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申請專利超千件,不斷推動實驗室成果向新質生産力轉化。

  近年來,北京共青團以“一隊一站”為創新引擎,深化“青”字號品牌建設,通過“突擊隊打頭陣破題,工作站固根基續航”的雙輪驅動,既保持了青年創新活動的突擊性優勢,又形成了持續賦能的創新生態,為新時代團員青年科技創新工作提供了可複製推廣的“北京方案”。

  未來,北京共青團將立足首都功能定位,整合更多資源,不斷完善“一隊一站”工作模式,為青年投身科技創新事業創造更好條件,動員引領廣大團員青年把牢青春航向,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青春力量。(王琪鵬)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