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連續八年迭代改革優化營商環境 針對高頻高發問題持續發力 2025年超200項改革瞄準營商關鍵痛點

日期:2025-03-26 08:33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北京連續八年迭代改革優化營商環境 針對高頻高發問題持續發力 今年超200項改革瞄準營商關鍵痛點

  既有支援創新創業的“力度”,又有提升企業辦事效率的“速度”,更有滿足市民和外籍游客急切需求的服務“溫度”……

  3月25日,《北京市全面優化營商環境 打造國際一流“北京服務”工作要點(2025年)》對外發佈。這是本市連續八年迭代改革優化營商環境,2025年聚焦企業群眾可感可及的關鍵痛點持續發力,提出了46個方面200余項改革任務。

  培育千家專精特新企業

  趕上三月招聘季,企業扎堆的亦莊率先推出“求職7日免費住宿—實習3月免費短租—就業3年優惠長租”階梯式安居政策,吸引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安居樂業。

  2025年的改革任務特別提出:各區將結合實際為青年人、新市民提供人才公寓、公租房、保租房等,多渠道解決來京在京人才的住房需求。

  “青年是城市持續發展的活力所在,我們要讓青年人安心施展才華。”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劍華解釋,本市既要加強創新創業支援政策的靈活度和適配性,也要全方位做好住房、教育、醫療等服務保障,讓海內外英才在京發展安心順心。

  營商環境是激發科技創新活力、驅動産業升級的“關鍵變數”。要解決的不只是住房、教育等需求。尤其在企業需要的金融支援上,2025年本市將完善創業擔保貸款、首貸補貼、風險補償等政策,推動全市科技企業貸款增速高於各項貸款增速,發揮千億級政府投資引導基金的逆周期調節和撬動作用。

  針對中小企業,2025年本市已將首次貸款貼息比例提升至40%,降低創新企業的融資成本。“我們的目標是‘一十百千’,形成專精特新賦能發展體系。”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唐建國披露了2025年的新計劃:試點建設全國首個專精特新企業賦能中心,建設10個專精特新特色園區,新培育1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100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新增至少10個“一件事”場景

  從新生兒出生、義務教育入學,到開辦餐飲店、舉辦大型活動,涉及市民生活和企業發展的112個場景已全部納入“高效辦成一件事”。過去需要到不同部門反覆交材料、跑手續才能辦成的事變成只跑一次。這項改革平均壓減時間60%、壓減材料55.9%、壓減跑動89.2%,頗受大家歡迎,平均每個月辦理54.2萬件。

  “我們將從企業群眾辦事視角出發,設計更多‘高效辦成一件事’場景。”林劍華説,2025年將新增科技成果轉化、新能源貨車晝運通行證辦理等至少10個場景,優化新生兒出生服務、住房公積金個人貸款購房、個人創業等一批高頻場景。

  整合、並聯、數據跑腿的成功經驗會在更多領域複製:工程建設項目將簡化辦、整合辦、提前辦,深化“多規合一”“多測合一”等改革,加速項目落地;按照數據應歸盡歸、事項應納盡納、材料應免盡免的原則,有條件的産業園區將推行“免證辦”,企業不再重復提交材料。

  “今年,本市還將提升‘京策’智慧化水準,持續推進稅費減免、財政補貼等惠企政策全量匯聚,加快京津冀三地電子證照共用應用,為市場主體提供更多有溫度的政務服務。”市政務和數據局副局長孫舫説。

  超半數檢查採用非現場方式

  執法人員不到企業,通過視頻AI識別、物聯感知等8種非現場監管方式就完成檢查——2025年,這種“無感監管”的模式將走進各行各業,全市將有超過50%的檢查採用非現場方式,減少對企業的打擾。

  涉企檢查的源頭也要管控。市場監管部門將加大對檢查計劃任務的統一規範管理,查前掃碼、檢查亮碼、監督用碼,規範涉企檢查行為。同時,將風險低、信用好的經營主體納入“無事不擾”企業清單,最大限度減少現場檢查,“無事不擾”清單年內預計擴大到全市企業總數量的10%以上。

  一項幫企業解難題的改革將率先在京落地。“很多老字號、新興科技企業的商業標識具備一定的商譽積累,在企業名稱登記領域卻缺乏相對完善的保護機制。”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鄧慧敏説,以最近很火的DeepSeek為例,在未經權利人授權的情況下,大量經營主體在全國各地搶先登記以“深度求索”為字號的企業名稱,這種行為既損害了標識所有人的名稱權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眾的混淆。

  為此,本市率先探索建立全國首個企業名稱預防性保護試點,也就是將馳名商標、老字號和一些新興産品、項目等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知曉度的知名商業標識納入預防性保護資訊庫。登記機關對以相關標識為字號的名稱登記申請進行審慎審查,防止知名商業標識未經授權被其他企業登記為企業名稱。預防性保護試點採取分級保護措施,有些行業內禁用,有些跨行業、全領域禁用。

  全年將舉辦4萬場演藝活動

  有溫度的“北京服務”要給生活和工作在北京的市民營造更溫暖舒心的環境。為此,諸多改革任務都在回應市民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

  比如,2025年本市將在就醫服務體驗上,升級全市預約掛號統一平臺數據共用、智慧導診、結果查詢等功能,積極推動更多醫院實現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電子病歷共用,優化網際網路醫療線上診療、預約轉診、實時結算、預約送藥等服務體系;在交通出行便利上,優化“七站兩場”周邊交通環境秩序,公交與軌道交通50米內換乘比例要提高到90%;在旅游服務體驗上,優化全市重點景區購票服務,加強文博場館、演藝空間等場所周邊餐飲購物及多語種服務等配套設施建設;在公園、軌道交通等場所豐富更多餐飲、休閒、娛樂等功能。

  身為“演藝之都”,北京將有更多好戲。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孫健介紹,2025年北京將舉辦戲曲、話劇、音樂會等各類演藝活動4萬場,研究出臺推動演藝高品質發展支援辦法,舉辦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動1.6萬場,推進優化公共文旅場所提供餐飲配套服務等,出臺《北京市重點旅游項目獎勵和貸款貼息實施細則》。

  外籍人士一機一卡就能暢游北京

  如何打通外籍人士來華在支付、通信、交通等領域的堵點?截至2025年2月底,全市1.8萬家重點商戶實現外卡受理全覆蓋,1.14萬台ATM機支援外卡取現,超過116個國家發行的銀行卡可刷卡過地鐵閘機……2025年,這類便利化措施將繼續升級。

  2025年初,北京在全國首創首發推出兩款集支付、通信、交通以及翻譯等拓展功能於一體的融合創新産品——“暢游通”和“冪方卡”。“暢游通”是可隨身便攜的小型安卓設備,既可插入北京聯通SIM 卡上網、接收短信和給其他設備提供隨身WiFi;也可通過預植其中的App申請“暢游通電子卡”,實現充值、銀聯二維碼主掃和被掃支付、退款、銷卡全流程線上自助辦理。此外,“暢游通”支援多種語言顯示、翻譯等附加服務功能,滿足食、住、行、游、購等高頻場景需求。

  “冪方卡”是一張融合多種功能的小卡片。入境游客將其插入自用手機SIM卡槽後,就能使用數字人民幣支付功能、通信服務以及交通支付功能,甚至能購買部分公園、景區門票。

  “入境游客可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聯通營業廳、大興國際機場‘北京服務’機場服務點快捷辦理,旅行社可以全程代辦。”中國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副行長周軍明説,未來將逐步增加異地歸還暢游通産品的城市,適時啟動在全國各出入境口岸的使用和歸還。

  讓外籍人士來京生活旅行更加便利的小切口展現的是服務國際化的大格局。林劍華説,為了讓外資企業落地辦事更加順暢,2025年本市還將不斷優化“e窗通”平臺線上身份核驗等功能,不見面也能設立外資企業;專屬團隊將為外資企業提供項目對接、政策輔導、要素保障、幫辦代辦等一條龍服務,吸引更多標誌性外資項目落地。(曹政)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