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都有小,人人都會老,“一老一小”是最牽動人心弦的群體。從加強家庭教養支援,呵護“小小孩”健康成長;到探索異地重症養老,解“老老人”養老難題;再到借助AI技術賦能智慧養老……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聚焦托育養老的痛點難點建言獻策,為“一老一小”托住“穩穩的幸福”。
加強家庭教養
呵護“小小孩”健康成長
“0至3歲是奠定人終生發展的關鍵窗口期。”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北海幼兒園園長柳茹結合有關研究介紹,3歲以前嬰幼兒神經系統的發育迅速,嬰兒的大腦在剛出生時只有成人大腦的四分之一,1歲時接近60%,3歲時長到成人大腦的85%,這個階段兒童成長對其終生發展具有奠基作用。
“我國絕大多數嬰幼兒仍依賴於家庭教育和照護,完善家庭教養支援體系對嬰幼兒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柳茹了解到,當前,家庭育兒知識的途徑依賴於網路、自媒體和口口相傳等,資訊的可靠性、專業性和科學性難以保證,導致家長在育兒過程中感到無助,影響家庭教養的品質。此外,不同代際間的育兒理念存在分歧,祖輩與父輩在育兒觀念上很難達成一致,理念上的碰撞,給家庭科學教養帶來了困擾。
柳茹建議,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多種方式宣傳科學育兒理念,增強百姓的安全感和獲得感。建立權威科學育兒平臺,提供專業、科學、普適、可操作性強的育兒知識,為家庭提供全方位的育兒支援。
她還建議,進一步加強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與理解,形成教育合力,整合社會資源,聯合幼兒園、社區等多種力量,定期在社區開展家庭教養指導活動,滿足家庭個性化需求,更好地支援0至3歲嬰幼兒健康成長。
試點異地護理
解“老老人”養老難題
重症、失能、失智老人等“老老人”養老問題,備受關注。“‘老老人’需要的是集約化、標準化和機構化的專業養老服務。”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係講席教授金李建議,探索在條件成熟的非一線城市試點異地重症養老護理,建設康養機構或康養社區。
金李分析説,機構養老作為一種重資産、高風險、長周期且回報率較低的領域,市場主體的參與意願普遍不高,産業鏈尚未完全成熟,難有物美價廉的服務。
如何激發市場活力,補齊“老老人”養老服務缺口?金李調研發現,當前部分非一線城市生態優美、生活成本低、人力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為康養産業提供了理想條件。“可以在有條件的地區試點異地重症養老護理,精準規劃、選取試點,建設康養機構或者康養社區。”
另一方面,他建議,採取公建民營的方式,讓供應商、運營商“輕資産入駐”。同時,借助當地較低的勞動力成本,以及地方政府提供的稅收優惠、融資支援、補貼和獎勵等政策,進一步降低企業的投資成本。在試點階段,可優先選擇大城市周邊1小時通勤圈,使老人移居後仍留在熟悉的城市生活圈,方便親人探望。對於長期護理需求,可通過加強當地護理人員培訓來迅速提升服務能力;而專業醫療服務則可通過組織專科醫生定期巡診和推廣遠端醫療技術,將大城市優質醫療資源有效延伸至周邊城鎮,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和便捷的養老服務。
善用AI技術
賦能智慧養老
當養老遇上AI,會為老年人的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長高子程認為,AI以其強大的數據處理、智慧分析和自動化執行能力,在養老服務、醫療健康、社交互動等多個與老年人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有望成為破解養老困局的關鍵變數。
“比如,養老機器人能夠承擔日常生活照料任務,特別是一些重復性的護理、起居等服務,能有效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利用AI技術優化養老服務資源配置,可以更好根據老年人的需求合理安排護理人員、康復設備;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與AI結合,能為老年人提供更沉浸式的社交體驗,豐富精神文化生活。”高子程認為,AI技術可以在節約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時,構建智慧養老生態系統,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數,最終將老齡化帶來的挑戰轉化為新的發展機遇。
高子程建議,加強産學研合作,研發、製造養老機器人等人工智慧産品,協助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醫療、照護、幫扶、輔助等服務,同時提供虛擬陪伴和情緒價值。加強頂層規劃,通過政策傾斜與普惠設計開闢新賽道、新模式,探索實現AI技術在醫療健康、智慧護理、智慧養老、情感支援等養老服務中的全場景應用。“養老服務有一定特殊性,要注重提升AI技術的適老性,根據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開發更符合老年人生活習慣、方便老年人使用的智慧輔助工具,更好滿足老人們的現實需求。”高子程説。
擁抱技術的同時,監管和規範也不能少。高子程建議,加快制定AI養老産品和服務的品質標準規範,完善相關産品定價機制,確保産品和服務的安全可靠。同時加強監管,特別關注對老年人尊嚴、隱私、財産等安全的保護。“隨着社會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工智慧技術在不斷發展躍進的同時,也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如何更好應用技術、應對挑戰,在推動其健康有序發展的同時,讓全社會共用技術紅利。”(武紅利 高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