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代表委員話協同:在生態共建中形成新優勢

日期:2025-03-09 10:3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在生態共建中形成新優勢

  全國政協委員、首創環保集團智慧環保事業部總經理黃綿松:加強城市環境基礎設施資産數智管理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十年協同,京津冀以生態為筆,繪就美美與共的山水新畫卷。新的十年,如何滿足三地居民對綠色發展的新期待?全國政協委員、首創環保集團智慧環保事業部總經理黃綿松建議,三地攜手完善環境基礎設施資産標準體系,加強城市環境基礎設施資産數智管理,推動城市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

  黃綿松説,黨的十八大以來,京津冀三地不斷加大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投入力度,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也形成了龐大的環境基礎設施資産。如何管理好這筆巨大的綠色財富,成為三地深化生態協同發展的關鍵性問題。“這有助於提升環境基礎設施運作效率與服務品質,改善生態環境,增強民眾幸福感;也能優化資源配置,避免浪費,降低成本,為生態協同發展築牢經濟基礎;同時也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為全國提供經驗示範的關鍵之舉,對深化京津冀生態協同發展至關重要。”他説。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三地積極構建區域‘大生態’格局,走出了一條經濟與生態的‘雙贏’之路。理應在城市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上走在前,作示範。”黃綿松建議,三地攜手完善環境基礎設施資産標準體系,加強相關研究,探索不同人口規模、經濟體量、地理特徵、發展階段、發展前景、財政承受能力等條件下的環境基礎設施資産配置特點,為城市的市政規劃、建設以及更新決策提供支撐。

  此外,黃綿松建議,三地探索環境基礎設施資産全生命周期管理,摸清環境基礎設施資産種類、權屬、構成、規模、位置關係等基礎資訊,建立統一的資訊數據庫。評估各單元設施資産利用狀況、資産使用績效、老化程度、改造更新資金需求、實施主體財務狀況,確定改造更新方案、謀劃實施項目。

  在提升城市環境基礎設施資産數智管理水準方面,黃綿松建議,三地推動建設資産標準、清查、統計一體化數據平臺,助力摸清環境基礎設施資産家底,實現海量資産數據高效採集、展示與交互。還應將環境基礎設施資産的投資、建設、運營、管護流程整合到一個平臺,便於多主體的工作協同。推動資産管理業務融入預算管理業務一體化系統,提高數據準確性,融合全生命周期數據開展大數據、AI分析,為工程改造、擴建、新建,以及城市規劃建設發展方向提供參考,並開展環境基礎設施資産全生命周期數智管理試點工作,打造示範樣板,為在全國範圍內鋪開提供實例借鑒。

  全國人大代表、民革天津市委會秘書長周潮洪:京津冀三地共同推動鹽鹼地綜合利用

  我國是全球第三大鹽鹼地分佈國家。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強化治理改造,推動鹽鹼地綜合利用取得積極進展。全國人大代表、民革天津市委會秘書長周潮洪長期參與鹽鹼地的改良利用。她在調研中發現,京津冀三地積極開展鹽鹼地綜合治理,選擇、培育耐鹽鹼植物、改良土壤、建設高標準農田和水利設施,發展鹽鹼地農産品加工,共同開展科學實驗,成立“京津冀鹽鹼地生態植被修復聯合實驗室”,取得了較好成績,但三地在鹽鹼地綜合利用方面仍存在問題。

  具體來説,包括京津冀地區鹽鹼地底數不清導致鹽鹼地治理的頂層設計不足;“以地適種”良法不足,“以種適地”種質資源挖掘不夠;缺乏鹽鹼地的長期監測和預警體系;鹽鹼地治理長期機制不完善和後期資金投入不足問題突出。

  對此,周潮洪建議,京津冀三地應強化頂層設計,注重規劃引領。結合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分析評價成果,梳理並建立不同區域鹽鹼地資源、環境及生産現狀基礎數據庫,形成全面準確翔實的鹽鹼地綜合改造利用底圖底數。在系統總結京津冀多年來在鹽鹼地食物生産實踐探索經驗基礎上,研究制定三地“大食物”生産中長期發展規劃。

  “應構建合理治理模式和路徑,因地制宜推進京津冀鹽鹼地綜合改造利用。”周潮洪説,建議按照“鹽鹼地改良”與“作物耐鹽鹼”的並行思路,加強土壤、品種、種植、灌溉等全産業鏈各環節科技創新,重點圍繞土壤改良和地力提升、耐鹽作物品種選育、精準施肥、節水灌溉等關鍵環節開展科技攻關,豐富並拓展鹽鹼地開發利用技術儲備庫,構建並推廣適用不同區域、不同類型、不同作物的鹽鹼地治理技術模式,實現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

  周潮洪提出,建立鹽鹼地長期監測和預警機制。通過技術平臺、物聯網、無人機遙感對鹽鹼地進行長期監測,結合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構建的鹽鹼地資源數據庫,建立鹽鹼地長期監測和預警機制,研究建立風險評估和預判預警方法體系。

  周潮洪還提出,應統籌“以改定佔”政策與利益驅動企業參與鹽鹼地綜合開發利用。守住耕地紅線前提下,完善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將綜合開發鹽鹼地納入佔補平衡管理,施行“以改定佔”“改、查、佔”關聯配套政策,調動企業、地方政府開發鹽鹼地積極性,以政策和利益驅動企業和地方政府參與到鹽鹼地綜合開發利用上來。將鹽鹼地改良後新增耕地數量指標和糧食産能指標作為佔補平衡耕地指標在域內調劑,按照“誰投入、誰受益”原則,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所得收益用於補助鹽鹼地綜合利用市場投入主體。

  “應利用鹽鹼土地資源,發展特色農業,形成特色産業。”周潮洪説,不僅要推廣和培育耐鹽鹼的大田作物品種,還要重視培育耐鹽鹼、土壤修復力強的特色經濟品種。建議因地制宜發展標準化、綠色化、品牌化鹽鹼地特色産業,積極發展鹽鹼地特色農産品深加工、倉儲物流、品牌行銷,打造全産業鏈條,支援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提升鹽鹼地“土特産”競爭力。另一方面,進行耐鹽作物品種選育,組建鹽鹼地農業産業技術體系,打造本地特色産業集群,助力鄉村振興。

  全國人大代表、億華通動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強:建好首都“兩區” 築牢生態屏障

  與北京山同脈、水同源、氣相通,上風上水的張家口承擔着為首都保水源、阻風沙、送清風的重任。

  張家口紮實推進首都“兩區”(水源涵養功能區、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空氣品質保持京津冀地區最好水準,國省考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優良率均為100%,沙化土地治理成效全省第一,可再生能源終端消費佔比達到42%,碳達峰試點城市建設取得積極成效。綠水青山撐起首都生態“防護傘”。

  “推動能源結構向綠色低碳轉型,是建設首都‘兩區’的重點任務。”全國人大代表、億華通動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強説,張家口持續推進可再生能源示範區建設,積極拓展新能源應用場景,提升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綠色底色,築牢首都生態安全屏障。

  在張家口市主城區,藍白相間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穿行街頭,早已是一道流動的風景線。近年來,張家口投運氫燃料電池公交車444輛,安全運作超5000萬公里,成為國內該類車輛運作數量最多、最穩定的城市之一。

  這背後,離不開億華通動力科技有限公司這家氫能領域龍頭企業的帶動。

  在張家口,“氫”風不只刮到交通領域。2024年9月,河鋼集團張宣科技全球首例120萬噸氫冶金示範工程成功應用綠氫作為還原氣實現穩定生産,驗證了“綠電—綠氫—綠鋼”生産的技術可行性。張宣科技首次實現“綠氫”氫冶金,展示了綠氫新能源應用於冶金工業化生産的廣闊前景。

  “從交通領域到工業領域,開闢了氫能應用新場景。”張國強代表説,目前,億華通已與張宣科技簽署合作框架協議,雙方決定發揮各自在氫能應用場景、綠氫生産和氫能裝備製造領域的比較優勢,進行氫能與氫燃料電池關鍵技術研發合作,持續擴大氫能産業“朋友圈”。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發展氫能産業,對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張國強代表説,目前張家口正全力打造清潔高效、多元支撐的新型能源強市,國內首家省級氫能産業創新中心啟動建設,氫能全産業鏈發展加速跑,成為全省最大的綠氫生産基地。

  首都“兩區”建設,既是重大政治責任,也蘊含着巨大發展潛力。在張國強代表看來,張家口應以交通領域示範應用為先導,推動氫能高速建設,構建完整産業鏈。同時,積極開展在儲能領域和發電領域商業化推廣,逐步拓展在冶金、化工領域的替代應用,營造形式多樣的氫能消費生態,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實現生態興市、生態強市。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