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鼓和鳴迎新春

日期:2025-01-29 10:03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萬象伊始,歲啟新程。乙巳春節,是“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申遺成功,以及“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的首個春節。大年初一至初五,帶您行走中軸線,與新春撞個滿懷,感受古都脊樑上的活態文化。

除夕當天,擊鼓鳴鐘儀式仍在緊張綵排。

除夕當天,擊鼓鳴鐘儀式仍在緊張綵排。(方非 攝

  當——當——當,渾厚鐘聲迴響,拂去隆冬臘月的寒意。

  咚、咚、咚,激昂鼓點躍動,仿佛春來甦醒的信號。

  北京中軸線北端,鐘樓與鼓樓相望而立。趕着春節前,北京市鐘鼓樓文物保管所的工作人員們聚在一起,為大年初一即將上演的擊鼓鳴鐘儀式做準備。

  循着鼓聲拾級而上,鼓樓二層展廳,25面更鼓映入眼簾——中間為首的主鼓代表1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節氣。兩位飾演漏刻博士與司晨的演員計時、唱時後,鼓手們身着中國傳統服飾,揮動鼓槌,隆隆鼓聲逐漸熱烈。

  鐘樓一層,一隻“數字大鐘”懸挂中央。鐘為卷、光影為畫,四時更疊、物候變化的畫面生動呈現。108聲悠遠綿長的鐘聲響起,代表着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疊加,象徵着一元復始、新歲序開。

  鐘鼓和鳴,奏響古今交融的動人樂章。

  “北京鐘鼓樓是元、明、清三代都城的報時中心,代表着豐富的時間文化。”鐘鼓樓文物保管所所長李蔭心解讀——由此奏響的晨鐘暮鼓,曾回蕩在古都上空,鐫刻出古人的時間秩序。在古代,一年有七十二候,與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節氣相加,合為108,象徵着一年的完整周期,因此鐘、鼓敲擊規律為“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反覆兩遍,共計108響。

  “這種獨特的報時方法,是古代京城的生活背景音。”李蔭心説,古代將一天劃分為十二時辰,又將19時到次日5時劃分為“五更”。19時被稱為“定更”,此時擊鼓、撞鐘各108下,開始宵禁;到了第二天早上5時,即“亮更”,仍是先擊鼓再撞鐘,各108下,而後城門打開,新的一天開始了。古人就是如此周而復始、迴圈往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如今,元代詩人張憲筆下“鼓奏鐘鳴壯帝畿”的美好景象,得以重現。

  “我們希望通過‘文化+科技’的手段,還原鐘鼓樓的聲音。”李蔭心説,2025年春節,鐘鼓樓文保所參考古代禮儀文獻記載,策劃推出擊鼓鳴鐘儀式,體現傳統報時規制的同時,創新展示形式,以熱烈的擊鼓鳴鐘錶演音樂,勾勒出歲序更替、鐘鼓喧天慶新年的熱鬧場面。

  精彩的表演,為來自五湖四海的觀眾,送上一份特別的新春禮物。

  鐘鼓樓的聲音,還有具象化展示。鼓樓一層“時間的故事”展廳裏,虛擬“更鼓”和“永樂大鐘”懸於半空,觀眾排隊體驗擊鼓、撞鐘。伴着鐘鼓聲,中心券洞內上演光影秀,觀眾在數字藝術沉浸空間內漫步,了解鐘鼓樓的建築歷史和特色,感受時空變幻,體會古人智慧。

  來自湖北的尹先生帶着父母妻兒來參觀,一家人深受觸動:“數字技術為古建築賦予了新活力,鐘鼓聲好像叩開了歷史的大門,讓我們體驗了一次穿越時空之旅。”

  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鐘鼓樓,續寫關於時間的故事。“我和女兒約定每年都來這裡打卡,看展覽,聽鼓聲,討個好彩頭。”市民方女士説,希望全家人“巳巳如意”、歲歲常安。

  大年初一,“嘉茲靈蛇,與時偕行”鐘鼓樓蛇年文化主題展同步開幕,通過“中國文化裏的蛇”“蛇壽無窮,源遠流長”“優游靈蛇,與時變化”“靈蛇聚寶,金玉滿堂”“委蛇能遠,蛻變新生”五個主題板塊,以圖文配合展品,引領觀眾走進北京鐘鼓樓這組“時間建築”,品讀生肖文化,感受其中的深厚意蘊。

  鐘鼓樓腳下,人流如織,年味濃郁。(李祺瑤)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