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穩、勢好、質優!2024年北京經濟社會發展曬出精彩“成績單”!

日期:2025-01-16 10:07    來源: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分享:
字號:        

  1月15日下午,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召開市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深化改革促發展”主題新聞發佈會,市委宣傳部、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市政務和數據局等部門出席。

  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個重要年份。北京市着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大力提振有效需求,着力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産力、不斷提升産業能級,着力優化營商環境、不斷增強發展信心,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保持社會大局穩定,預計主要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順利完成,高品質發展紮實推進。

  發佈會上,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張鑫圍繞“形穩、勢好、質優”三大關鍵詞,詳細介紹過去一年來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情況及主要成就,並回答記者提問。

  “形穩”

  經濟運作總體平穩、穩中有進

  2024年,北京市不折不扣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精準有力實施逆周期調節,着力推動所有存量和增量政策落地見效,抓住重點、攻堅克難,經濟運作前高、中落、後揚,回穩向好態勢持續鞏固。

  1.經濟大盤“穩”,全市地區生産總值預計增速5.2%左右

  2024年,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複雜嚴峻形勢,北京市打出一套政策“組合拳”,加力實施“兩重”“兩新”,86個“兩重”領域重大項目全部開工,“兩新”政策帶動1-11月設備購置投資增長37.7%,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分別增長9.2%、25.5%;因時因勢優化房地産調控政策,市場交易逐步回暖;精準發力政府資金引導,去年12月提前下達2025年市政府固定資産投資100億元,8隻政府投資基金帶動社會投資286億元,1-11月全市固定資産投資增長5.6%。

  2.服務消費增長“穩”,全市全年接待游客數量達3.71億人次

  北京市擁有豐富的世界文化遺産資源,長期位居旅游目的地城市前列。2024年,北京市繼續完善旅游服務體系,推動旅游景區取消預約、20個博物館試點延時開放,提升大型活動舉辦便利度,成功舉辦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WTT(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中國大滿貫、“京綵燈會”等大型活動1931場次、同比增長20.9%,全年接待游客數量增長12.5%。同時持續優化境外來賓支付等服務環境,比如,外國游客可用境外銀行卡“直刷”乘坐地鐵,全年接待入境游客394.2萬人次、增長186.8%。

  3.投資支撐“穩”,市政府固定資産投資全年用於培育發展新動能的資金額達123億元

  投資對經濟增長髮揮關鍵作用。2024年,北京市深化政府投資體制機制改革,出臺專項政策,安排123億元用於支援生物醫藥、智慧網聯汽車等重點産業發展,1-11月全市高技術産業投資增長40.5%。此外,安排70億元用於促投資真抓實幹獎勵,激勵各區加強重大項目謀劃儲備和落地實施,全市開工備案項目比例達到1:3.4、創近年新高,全年640項市區重大項目全部開工、總投資近6000億元。

  “勢好”

  高品質發展態勢向新向好

  2024年,北京市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創新創造充滿活力,産業結構加快優化,協同發展縱深推進,高品質發展的勢頭好、勁頭足。

  1.創新態勢“好”,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預計在6%以上

  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産出,保持高強度的研發投入為北京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堅實保障。北京市教育科技人才優勢突出,擁有全國重點實驗室77家、約佔全國總數的28%,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發展、已有29個科技設施平臺進入科研狀態,2024年北京地區有58項成果獲評國家科技獎、佔全國28.7%,有116家企業入圍全國科創企業500強、佔總量的23.2%。同時加強科研組織機制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創新,加快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等改革試點,“三城”超過280項成果在“一區”落地。

  2.經濟結構“好”,以3個“1”展現高精尖産業發展的“北京速度”

  近年來,北京市持續提升優勢産業發展能級,積極佈局建設未來産業,加快打造新質生産力的重要發動機。

  數字經濟領域的1秒鐘。2024年,北京上線人工智慧數據運營平臺,智算總規模超2.2萬P,每秒鐘可以計算2200億億次。

  先進製造領域的1分鐘。前期佈局的重大項目達産顯效,1-11月積體電路、新能源汽車産量分別達到234億塊、25.2萬輛,每分鐘能夠生産積體電路4.9萬塊、新能源汽車0.5輛。

  自動駕駛領域的1小時。2024年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完成600平方公里設施智慧化部署,全年自動駕駛測試里程超過1000萬公里,每小時測試里程約1290公里、相當於繞五環路13圈。

  3.發展空間格局“好”,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達843.7億元

  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10周年,三地持續深化協同創新和産業協作,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12.7%。同時,三地加快推動“六鏈五群”産業佈局落地,積體電路、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等5個先進製造業集群晉級“國家隊”。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成效,中軸線申遺成功;以分內之事支援雄安新區建設,城市副中心迎來第二批市級機關、累計超3萬名工作人員遷至副中心辦公,三地聯合編制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

  “質優”

  人民生活品質進一步提升

  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2024年,北京市圍繞“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全面提升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務水準,空氣品質更加優良,營商環境更加優質,民生保障更加給力,交通服務更加完善,企業和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

  1.生態環境品質“優”,全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290天

  2024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是監測記錄以來最多的一年。北京市着力優化能源結構、推動結構性減排,“0.1微克”精抓細摳空氣品質,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100萬輛,全年細顆粒物年均濃度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堅定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加快建設美麗北京,創新出臺國際綠色經濟標桿城市建設實施意見,施行建築綠色發展條例,新建裝配式建築面積佔全市新建建築面積的62%,綠電佔比達到26%,碳排放強度繼續保持全國省級地區最優水準。

  2.營商環境“優”,累計推出“高效辦成一件事”場景數量達112項

  “高效辦成一件事”是“北京服務”營商環境的“品牌”之一。2024年,北京市着力擦亮“北京服務”品牌,完成《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修訂工作,企業辦事便利度和經營自由度進一步提升。以解決重復檢查這一困擾企業的“痛點”為例,推行掃碼檢查,如果執法人員不掃碼,企業有權拒絕檢查,目前市區街鄉三級執法主體掃碼檢查啟動率達100%。創新推出全國首檔政企對話節目《局處長講政策》,現場為企業解難題、辦實事。施行《北京市外商投資條例》,以法治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1-11月全市新設外商投資企業增長14%。

  3.公共服務品質“優”,全市不滿14歲和超過60歲人口之和佔常住人口比重1/3

  “一老一小”牽動萬千家庭,關乎民生福祉。2024年,北京市進一步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新建105家街道鄉鎮區域養老中心,新增9829張家庭養老床位,出臺加強“老老人”服務保障若干措施,惠及80余萬高齡和失能失智老年人。面向“小小孩”新增普惠性托位近1.9萬個,適齡兒童入園率、普惠率均達到93%,新增中小學學位近3.9萬個,動態補充市屬高校招生規模,積極應對學齡人口達峰。全市義務教育學校課間時間延長到15分鐘,給學生們增加了課間運動、休息、交流時間,青少年近視率下降了1個百分點。

  4.超大城市治理能力“優”,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數達879公里

  2024年,地鐵3號線一期、12號線、昌平線南延一期開通,全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879公里、居全國首位;推動地鐵網、公交網多網融合發展,優化調整公交線路143條,累計開通通學、通醫、通游線路352條,公交與軌道50米內換乘比例達88%;完成五環內和城市副中心信號燈聯網,中心城區高峰時段道路交通指數從6.32下降至6.08,交通出行條件進一步改善。

  答記者問

  新華社記者:請問如何實現2025年經濟增長目標?

  張鑫:GDP是關聯性較強的基礎性指標,社會關注度很高。2025年地區生産總值增速安排5%左右,工作中努力爭取更好結果。這個安排,既考慮提振信心、穩定就業、改善民生、防範風險,在發展中爭取主動;也考慮潛在經濟增長水準、增量和存量政策支撐;同時銜接“十四五”規劃目標,確保目標如期實現,總體上兼顧可能與需要,積極可為、實事求是。但實現這個目標並不容易,需要全社會各方面共同付出艱苦努力。今年我們將堅持幹字當頭,攻堅克難,重點做好6個方面:

  一是更大力度抓經濟穩增長。2025年穩增長工作要求更高,我們將堅定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始終把穩增長放在重要位置,落實好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結合實際加強政策預研儲備,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保持就業、物價總體穩定。

  二是更大力度抓擴大有效需求。在投資方面,積極爭取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援,加快推動“兩重”項目建設,落地一批重大産業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加力推進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進一步擴大支援範圍和力度。加大産業、基礎設施、民生等領域投資,推進“好房子”建設,創新城市更新政策機制、推動示範項目落地。在消費方面,下大力氣提振消費,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相結合,多措並舉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創新多元消費場景,發展新型消費,深入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更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

  三是更大力度抓産業發展。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促進先進生産要素向高精尖産業集聚,加力發展積體電路、生物醫藥等先進製造業,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綠色經濟“雙標桿”城市建設,培育人形機器人、商業航太等未來産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力發展人力資源、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業,探索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融合發展“北京模式”。

  四是更大力度抓改革開放。好的營商環境對提高發展活力和競爭力至關重要,我們將堅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對標先進經驗和實踐案例,謀劃營商環境新一輪改革任務,爭取更多突破性政策。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編制服務業擴大開放3.0方案,爭創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示範區。聚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服務企業“走出去”,搭建北京共建“一帶一路”直通車綜合服務平臺,讓“北京智造”“北京服務”走出國門。

  五是更大力度抓京津冀協同發展。牽牢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健全中央政務功能服務保障體系,推動出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提升通勤圈一體化水準,促進功能圈創新提升,推動産業協同圈聯動發展。從市域內看,紮實推進區域城鄉融合發展,一區一策加力平原新城主導産業發展和重點産業功能區建設,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

  六是更大力度抓規劃高品質編制。今年是“十五五”規劃研究佈局之年,持續深化重大問題研究攻關,科學謀劃重大任務、重大工程、重大舉措,因地制宜編好“十五五”規劃。同時,做好南中軸地區高品質發展實施方案、新一輪迴天行動計劃等專項工作謀劃。

  新京報記者: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有何具體舉措?

  張鑫:發展是第一要務,改革是根本動力。2025年,我們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強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推動標誌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見效。

  一是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首善標準落實黨中央改革決策部署,以全會精神統領和指導發展改革工作,制定2025年北京市經濟體制改革工作要點,推動各方面改革舉措同向發力,形成更多生動實踐。

  二是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健全高品質發展體制機制。健全發展新質生産力體制機制,提升優勢産業發展能級,積極建設未來産業,聚焦綠色能源等重點産業謀劃打造一批新的萬億級産業集群。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優化完善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體制機制,健全建設國際綠色經濟標桿城市、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政策機制,推動完善高水準對外開放體制機制。

  三是以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為重點,持續深化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出臺本市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年度工作要點,全面落實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聚焦“五統一、一破除”重點領域(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準統一、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規範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出實招、求實效”。推動制定北京市促進市場公平競爭條例,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深入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圍繞人才、資本、知識産權要素抓科技創新,圍繞數據要素構建基礎制度和環境,圍繞碳要素加快綠色發展,抓緊謀劃改革賦權清單。

  四是以激發活力為重點,加快培育高品質經營主體。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政策機制,高品質完成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加快推動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發揮好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聯席會議制度和與民營企業常態化溝通交流機製作用,積極協調、推動解決企業問題訴求。制定本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年度工作要點,支援民營企業參與重大科技攻關和重大項目建設,切實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落實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持續激發民間投資活力,面向民間資本推介重大項目總投資保持2000億元以上。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