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銅坐龍之後,首都博物館館藏文物唐石刻十二辰蛇像也有了專屬文創。北京印刷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全息藝術實驗室師生近日完成了“幻彩蛇影”全息影像和巳蛇典藏紀念卡兩件科技藝術文創的設計工作。光影變幻下,這件來自唐代的文物通過全息影像立體呈現。隨着農曆蛇年的到來,這批科技藝術文創將上市,觀眾有機會近距離觀看千年前的“靈蛇舞動”。
“在不佩戴任何觀看設備的情況下,透過一片薄膜,就能看到立體蛇頭,調整視線角度,還能觀看蛇頭舞動。觀眾拿着配有薄膜的文創藝術品,仿佛身處博物館展廳裏,就像站在唐石刻十二辰蛇像文物前。”北印全息藝術實驗室主任王碩揭秘,文創的技術核心之一就是一片厚度僅有15微米的超高解析度薄膜。師生們運用數字化全息、幻彩金屬雕刻、光學色彩、立體三維重建等技術,將文物的二維圖像轉換成全息三維語言,通過光的干涉原理與數字化計算,在膜片上記錄並再現文物三維形象。
仔細觀察薄膜上呈現的文物全息影像,雖然外形並非百分百復刻,但蛇頭上的鱗片、溝壑、光影深淺等細節十分清晰。文創設計前,首博就給師生們提供了高清文物圖像,10余位研究生使用三維軟體對蛇像進行數字設計,力求生動形象,比例協調,細節考究。“為了呈現立體圖像,我們從每個精微角度都生成了一張圖像,近10萬張圖像才最終形成了文物的全息影像。”北印設計藝術學院研一學生馬曉爽説,設計前提是尊重和還原歷史,讓觀眾一眼就能看出它是這件蛇像文物。
每件文創都是手工精心製作,擁有專屬收藏編號。師生們也通過文創設計,向觀眾傳遞新年祝福。“蛇身呈拜年的姿態,蛇頭四週的全息光圈,宛若一輪璀璨的光環,象徵團圓,寓意着新的一年裏萬事順遂,圓滿如意。”王碩説。
隨着設計工作的完成,這批科技感十足的文創進入了批量生産階段。很快,觀眾就能在首博線下及授權線上文創售賣點見到它了。
本次文創設計工作,是北印師生參與“‘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古都行之“百館千品萬人讚”項目的生動體現。該行動計劃由市委宣傳部和市委教育工委主辦,由市文物局牽頭的古都行鼓勵高校師生利用博物館資源探索新媒體創作,傳承、弘揚、活化文物的歷史價值。
王碩透露,團隊曾和多家博物館合作,為醬釉綠彩鳳紋堆塑動物陶倉、三星堆面具等文物創作、設計全息影像作品。未來將與首博深入開展多方面合作,更多科技藝術文創有望陸續上市。(何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