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館“輝煌中軸”展廳內,十六米長的中軸線沙盤,配以立體投影技術,展現北京中軸線之壯美。(武亦彬 攝)
連日來,正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輝煌中軸”展覽熱度持續攀升。各地觀眾會聚展廳,在古今對話中,領略壯美中軸。
北京中軸線的“朋友圈”正在不斷擴大。從天真孩童到耄耋老人,他們感受着這條線的生生不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訴説着動人的中軸故事。
從尋記憶到讀文化
“原來俯瞰中軸線是這種感覺!太壯觀了!”在“輝煌中軸”展廳,一組巨型實景沙盤前,觀眾連連按下相機快門鍵。沙盤中,15處遺産構成要素悉數亮相,高低錯落的古建、縱橫交錯的衚同街巷,立體呈現中軸“全景圖”,配合投影技術,觀眾可以領略晝夜交替、四季輪轉的中軸景象。
“來北京旅游的第一天,正好趕上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我特意預約到首博看展。”湖南觀眾倪彤是一名大三學生,她説,“細讀展覽中的文物史料,我對中軸線有了深刻的認識,被古人的智慧和浪漫深深折服。”
在展覽的最後一部分,觀眾在體驗互動展項“我在中軸線上”前面排起了長隊,“一步一景”打卡中軸線,和自己喜歡的景點合影。“我家原來就住在什剎海邊,緊挨着中軸線。它在每一代人身上都留下了難忘的情感印記。”觀眾王先生牽着老伴兒,在“鼓樓”前合了個影,他説,“我在展覽裏看到了很多老物件,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景山公園的門票、1985年人民大會堂春節聯歡晚會的入場券,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中軸記憶。”
不僅在首博,行走在北京中軸線上,太廟的“大廟中軸”、先農壇的“神倉歷史文化展”、永定門的“邦國永定”……一場場展覽各具特色,將文化遺産的歷史價值與保護理念推介給公眾,引導更多人讀懂這條最美軸線。
從受益者到守護者
在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的過程中,公眾參與是重要的一環。
北京創新推出全國首個公眾參與文化遺産保護機制——《公眾參與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支援引導機制(試行)》,制定《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監督員管理辦法(試行)》和《北京中軸線志願者服務管理規定》,進一步健全完善居民、社區和社會力量全民參與的遺産保護體系。
越來越多的人從受益者轉變為守護者。
“得益於北京中軸線申遺,衚同、四合院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小時候的記憶沒有因為城市的快速發展而遺失。”西城區什剎海街道白米社區居民張煒自發成為志願者,與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到地安門外大街和鐘鼓樓附近巡邏,他説,“我想讓更多人知道北京中軸線,希望更多外國朋友來領略這條古老軸線的魅力。”
84歲的齊吉祥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第一代講解員、終身研究館員。30多年來,他一直堅持走進博物館、學校、社區,講解中軸線的歷史文化知識。“北京中軸線是一本厚重的書,越讀越有滋味:以故宮、景山為代表的皇家文化,天壇、太廟裏隱藏的祭祀文化,鐘鼓樓下的市井文化,都讓我沉醉不已。”齊吉祥説,2024年,自己有了一個新身份——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監督員,“我會繼續不遺餘力地宣傳中軸線知識,讓更多人認識中軸線、愛上中軸線,自覺自願地保護中軸線。”
從“親密接觸”到自信提升
隨着申遺保護工作影響力不斷擴大,公眾與中軸線的“親密接觸”越來越多。
吸引41萬人參加,報名作品累計近20萬件,輻射人群超過2億人次,聯動百餘家各類社會組織與機構……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傳承與創新大賽已連續舉辦4屆,在助力申遺的同時,也把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的理念傳進千家萬戶。
2022年,朝陽區人朝分實驗學校學生楊天霖參加了一場關於中軸線的講座,對中軸線産生了濃厚興趣,並開始啟動中軸線古建的星軌拍攝計劃。“清華大學呂舟老師 啟發了我,讓我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星空下的中軸線。”楊天霖説,周末和假期的夜晚,他都泡在中軸線上,拍攝星軌勾勒出的瑰麗古建,“快門閃了7000多次,才完成了《星耀城輝》這組攝影作品。”憑藉這組作品,楊天霖成功獲得中軸線文創大賽青少年組攝影獎,他立志用鏡頭記錄中軸線的更多“面貌”,讓更多人感受“古都脊梁”的美。
“行走中軸線,給我帶來了很多感悟。”上學期,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學生於暢和中小學生同上了一堂“北京中軸線上的大思政課”,他們沿着中軸線探訪古建、街巷,學習文化知識,記錄衚同居民口述史。於暢説:“今後,我要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實際行動,書寫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的新篇章。”
在看中軸、聽中軸、走中軸的過程中,公眾的文化自信提升了。
翻看中軸線的“朋友圈”,有人生在這裡、長在這裡,也有人從世界各地奔赴而來。他們共同連接起這條線的昨日、今時與未來。(李祺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