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繡”治城 ——記“疏整促”專項行動十周年

日期:2024-06-20 08:2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豐台區圖書館新館成為本市首個利用“疏整促”騰退空間打造的“政務服務文化服務”相融合的重點項目

豐台區圖書館新館成為本市首個利用“疏整促”騰退空間打造的“政務服務文化服務”相融合的重點項目(劉平 攝

朝陽區小關街道一個長百餘米的舊車棚變身便民空間

朝陽區小關街道一個長百餘米的舊車棚變身便民空間(武亦彬 攝

亮馬河畔花園內的春日游園會

亮馬河畔花園內的春日游園會(閻彤 攝

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

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程功 攝)

2024年是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的第十個年頭。隨着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動持續推進,“大城市病”的診療迎來新“藥方”:在減量發展下提速疏解,在留白增綠的精細化整治中提升城市發展水準和百姓生活品質。

  10年中,列入專項行動的任務不斷擴展,既有對違建等城市治理“頑疾”的攻堅克難,也有對橋下空間、鐵路沿線、背街小巷等“灰色空間”的整治,更有回應民生關切的精細化社區治理。

  鐵路沿線臟亂差地帶變公園,家門口違建拆除恢復綠地,批發市場轉型科創企業聚集的産業園區……10年間,新“藥方”讓市民從身邊變化中真切感受到大城精治的新“療效”。

  破解沉疴 城市治理“啃硬骨頭”

  “消防車都進不來,真不敢想像萬一發生火災該怎麼辦!”廣安門外車站東街15號院,居民王女士家樓下,原本的小廣場快被一間挨一間的平房填滿了。

  住在一層的居民在自家陽臺鑿出門,向外搭出來一間房;樓上的居民則在單元門對面的空地上“圈地”,一家比着一家蓋,只留出一條小道,本就不寬敞的院子更顯擁擠。

  車站東街15號院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20多年前,這個院子特寬敞,小區環境還挺舒適的。”廣外街道綜合行政執法二隊副隊長董祿回憶,2000年之後,原本是國企家屬院的小區管理沒跟上,私搭亂建日益嚴重。這個只有13座老樓的小區裏,竟存在着190多處違建。

  對於廣外地區而言,違建治理更涉及鐵路沿線的安全——廣外街道恰好在京雄城際鐵路沿線,違法建設也是臨路而建。在車站東街15號院,臨近鐵路的幾棟老樓周邊違建更多,很多僅與鐵路一墻之隔。

  “風一刮,違建房頂上的雜物就有可能吹到鐵路上,影響運作安全;臨近鐵路,一些臨時修建的房子也不結實,隱患很多。”董祿表示。連續幾年,廣外街道的拆違重點都聚焦在鐵路沿線上。

  違法建設歷來是城市治理的“硬骨頭”:鐵路沿線的違建年頭普遍超過20年,牽扯的單位、居民也多,往往都是難以解決的歷史遺留問題。

  一年前,車站東街15號院拆違戰役打響。執法隊對190多處違建逐一摸排,將時間更長、問題更為複雜的2號樓作為切入點率先探路。

  溝通工作需要極大的耐心,每家至少得談十幾次才能同意拆除。眼瞅着20多年的老違建一視同仁陸續拆除,配合度不高的住戶終於相信,拆違不是一陣風。針對部分居民的實際困難,社區幫他們申請了公租房,對孩子即將參加中考的家庭適當延遲動遷。

  “等違建全都拆完,小區將恢復寬敞優美的環境。”廣外街道平安辦副科長吳岳林説,算上車站東街15號院,2024年廣外地區已經推進鐵路消隱拆違31處,面積超1000平方米。這兩年,京雄城際鐵路西城段已經整治超過1萬平方米。隨着違建拆除,鐵路沿線不僅乾淨了,還在合適的地方建設綠地,軌道邊的美麗風景每年都在不斷延展。

  數據顯示,本市一體化實施拆違、騰地、增綠,2017年以來累計拆除違法建設2.6億平方米、騰退土地2.5萬公頃,支撐城鄉建設用地完成減量130平方公里,實現全市基本無違法建設區創建階段性目標。

  源頭治理 “問題差生”聚力逆襲

  東壩地區金澤家園西側,曾經長滿雜草的荒地已經變成了臨時停車場。過去,每天晚上小區裏裏外外都被居民的私家車圍得水泄不通;現在,不少居民選擇將車停在一街之隔的臨時停車場裏。

  停車難是困擾東壩居民的一大難題。“只要回家晚10分鐘,車位就沒了,有時候為了找車位得花半個多小時。”隔壁朝新嘉園小區的居民郭先生説。

  居民的心聲直接反應在12345熱線上,東壩鄉的投訴量一度居高不下。“交通治理方面的大部分訴求都是跟停車難有關。”東壩鄉平安辦副主任龐超説。

  2023年,東壩鄉因為居民訴求多,在全市街鄉鎮接訴即辦排名中名次靠後,被列入“治理類街鄉鎮”。此前,本市根據12345熱線等渠道的訴求,將全市街鄉鎮分為先進類、進步類、整改類和治理類四類,其中治理類街鄉鎮是接訴即辦的重點和城市治理的痛點,直接接受市級督導,整治過程直通市委市政府。

  東壩的停車難格外具有代表性,是很多治理類街鄉鎮所面臨的共性難題。

  這幾年,隨着地鐵、城市道路、住宅區等大大小小工程不斷落地,東壩地區進入了密集建設期,一些道路建設未交付,標識標線缺乏,遲遲不具備路側規範停車條件。再加上轄區內人口眾多,此前建設的大量回遷房、保障房並沒有考慮到停車問題,導致車位嚴重不足,一些小區的配比甚至只有0.4:1。

  小區車位不夠,路側車位也十分緊俏。轄區內53條道路中,一度僅有15條路的2183個車位實現了路側停車管理備案。

  被列為治理類街鄉鎮後,全市多個部門動起來,一起幫助東壩解難題。龐超感到最明顯變化是,各級部門從被投訴“追”着跑變成主動“追”着問題解決。

  東壩很多土地都是臨時閒置空地,産權並不屬於鄉政府。多方協調産權單位同意後,閒置用地建起了16個臨時停車場,提供車位3879個。交通部門也大力推動具備通行條件的道路加速移交,通過加裝道路標牌、標識標線等方式新增路側停車位956個。

  綜合發力下,轄區內交通秩序終於改善,東壩地區停車管理和交通秩序相關訴求量同比降了66%,解決率不斷提升。2024年年初,東壩鄉退出治理類街鄉鎮,成功“摘帽”。“即使不是‘差生’了,我們還在按照已形成的機制加速問題解決,到現在車位已經增加到6000多個。”龐超説。

  宋莊鎮也曾因投訴多而“壓力山大”。千章墅等四個小區遲遲未接入市政供水,長期用水難、水質差。一到夏天,徐辛莊片區與“水”相關的訴求量就明顯上漲,最高一天達136件。

  2023年,列入“治理類”的宋莊鎮提級“吹哨”,在多方協同發力下終於啟動了自來水市政管網改造工程。當年夏天,這幾個小區順利通水,困擾居民多年的大難題宣告解決。

  治理類街鄉鎮多為城鄉結合部地區,多區交界、人口密度大、歷史遺留問題多。到2023年年底,22個治理類街鄉鎮的499項年度整治提升任務全部完成。這些“問題大戶”的每一次精準治理,都瞄準“老大難”,以一個問題帶動一類問題的解決。很多時候,不用等居民投訴,社區在源頭上就把問題解決了。

  不留死角 “隱秘角落”變“金角銀邊”

  每天下午4點多,西二環天寧寺橋下就會吸引來大批剛剛放學的孩子,路邊停着不少電動自行車,都是帶娃來游玩的家長們的。“一放學,孩子們都嚷嚷着來橋下樂園玩。”一位家長表示。

  家長口中的“橋下樂園”是利用天寧寺橋約5000平方米橋下空間建設的集親子、運動、休閒於一身的娛樂空間,也是全市首個既有橋下空間多元複合提升利用試點項目。

  天寧寺橋附近老舊小區多,缺乏像樣的健身休閒設施。兩年多前,天寧寺橋下空間還是僅供周邊單位使用的內部停車場。

  “橋下空間整治啟動時,我們特別想為周邊居民打造一處公共空間。”西城區相關負責人説,設計時場地被劃分為兒童游樂區、綜合運動區和配套服務區。如今,每天除了吸引孩子們游玩,還有不少年輕人從幾公里外來此打球。

  過去幾十年,鐵路、地鐵、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建設在本市形成了千余處橋下空間。市“疏整促”專項辦曾對中心城區的600余座橋梁下空間進行調研,發現了私搭亂建、違規亂停車、違規堆料和堆垃圾、設施陳舊、擺攤設點、未貼引導標誌、違規轉包等7類問題。

  “疏整促”專項行動盯上了這些“隱秘角落”,天寧寺橋、雍和宮橋等納入率先整治提升的試點。

  整治的第一步是要“打開天窗説亮話”。橋下空間之所以變成臟亂差的灰色空間,首先因為各方説不清楚橋下空間該是什麼樣、怎麼利用。本市很快為橋下空間量身定制了“八有八無”的標準和使用管理辦法、規劃設計導則,實施動態整治。

  天寧寺橋打造橋下樂園的同時,北二環的雍和宮橋則變成服務周邊居民的停車場。數據顯示,本市目前748處橋下空間已經“打掃”乾淨,多處橋下空間完成改造提升,豐富了公共服務功能,也滿足了周邊居民需求。

  不僅僅是橋下空間。近年來“疏整促”專項行動陸續列入了揭網見綠、地下空間、城市傢具治理等多項任務,讓城市的“隱秘角落”不再是治理的死角,而成為越來越靚的“金角銀邊”。

  專項行動“不留死角”“不設例外”,涉及城市規劃建設、城市管理、城市環境治理、公共服務等影響城市建設和運作、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涵蓋了核心區、中心城、平原新城和生態涵養區。從地上空間到橋下空間,再到鐵路沿線,“點”“線”“段”匯聚織就了疏解整治提升的一張網。

  協同發力 百姓生活從“有”到“優”

  西起東直門外小街,向東北流經酒仙橋,在西壩村東入壩河——全長9.3公里的亮馬河,串聯起三里屯、燕莎、藍色港灣等多個潮流商圈。

  入夏后,亮馬河更熱鬧了,無論是品嘗餐廳美食之後在河邊悠然行走,還是乘坐遊船從另一個角度欣賞“夜北京”的魅力,都別有一番韻味。

  在北京眾多河流中,位置極佳的亮馬河曾經並不出彩。雖然河水經過多年整治逐漸清澈,但這條河與兩岸風景並沒有太多互動。三年前,本市謀劃打造80萬平方米的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才有了如今的“北京版塞納河”。

  然而,治河容易興河難。河兩岸的風景綠化、商業街區、公共空間、城市道路等涉及太多管理部門,如何在協同發展中形成合力,這正是多年來城市治理的難題之一。

  “這次建設,將以往‘政府一家治河,單打獨鬥’的舊局面轉變為‘政府主導,社會共建’的新模式,成功與燕莎、崑崙飯店、奧克伍德、藍色港灣等沿線企業開展共建,河道空間開放共用、社會共建。”市“疏整促”專項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如今,建成後的亮馬河濱水空間為市民提供了文化、娛樂、休閒場所,成為居住者、就業者和旅游者等多主體的共用之地,實現了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多維共贏。

  北京豐臺站周邊也曾面臨類似的治理難題。

  全新的北京豐臺站是在原站址旁建設,並配套交通樞紐和多條道路。“火車站建好了,周邊環境也不能差。”豐台區城管委相關負責人發現,隨着長期以來站區負荷不斷增加,站前環境日趨複雜,旅客出行便利性受到影響。為此,周邊交通及環境綜合整治結合豐臺站建設進度,成熟一塊、整治一塊,分批次實施。通過清臟、治亂,初步實現讓豐臺站亮出來、靚起來的目標。

  從地圖上看,豐臺站周邊需要提升的區域面積格外大,北至豐北路、南至南四環路、西至西四環路、東至南三環路、京開高速,整治任務繁重。

  “市區20多個單位協同發力,從項目規劃設計階段就參與進來,安排好施工時序,共同推動該區域整治。”有關負責人舉例,一條道路的建設不僅僅是交通上的事,建設前就得把隱蔽工程建好,建設過程中也要與園林綠化打好配合,實現一體化推進。

  疏解整治的目標是促提升。本市圍繞市民消費、出行、居住等實際生活需要,加大優化提升工作力度,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

  實現基本便民商業服務功能城市社區全覆蓋,中心城區建成334個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20多個傳統商圈商場升級改造全面完成,王府井全國示範步行街揭牌,三里屯太古裏西區等消費新地標亮相,東城區珠市口東大街、平谷區府前街等林蔭路建成投用,完成一千余條代徵代建道路移交……市“疏整促”專項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城市病”治理非一日之功,專項行動將用好當前已經建立形成的統籌調度協調工作機制,持之以恒,循序漸進,久久為功。

曾經的昌平區回龍觀鑫地市場疏解清拆後,變成了回龍觀體育文化公園南區,居民們常來這裡的文體會客廳享受假日生活。

曾經的昌平區回龍觀鑫地市場疏解清拆後,變成了回龍觀體育文化公園南區,居民們常來這裡的文體會客廳享受假日生活。(鄧偉 攝

  專家觀點

  “疏整促”重塑城市發展格局

  當前,功能疏解亟須以改革創新的思維、開放共贏的格局打破已有路徑依賴,統籌謀劃、分類施策。

  每年,列入“疏整促”的專項任務持續豐富,取得不錯的效果。究其原因,正是因其所形成的創新機制,把城市治理中的問題“打包”。各部門在同一目標導向下,通過精準的政策設計、具體的整治行動、科學的機制手段集中發力,從而在短期內取得積極效果。

  “十四五”時期疏解非首都功能進入涉及領域更寬廣、利益層次更深刻、體制機制難題更密集的攻堅階段,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改革任務仍然艱巨。

  因此,北京亟須從首都發展階段、環境、條件的變化出發,科學論證和動態研究疏解非首都功能大方向和新動能,緊抓關鍵領域、加強頂層設計、細化政策措施、探索創新路徑,建立穩定性、持續性、體系化的常態長效機制,以主動改革創新的辦法拓展政策空間、提升制度張力、挖掘內生動力,以不斷解決首都發展每一個特定階段所面臨的重大問題。

  未來如何施策?應以“央地雙責”“市區協同”為突破口,建立高位統籌、多級聯動的對接機制;以“片區統籌更新”為抓手,創新集中連片重點疏解區域空間治理的政策機制;完善“疏整促”與城市更新行動的協同機制。(曹政 刁琳琳)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