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與都的發展、北京馬拉松運動員血糖調節、北京動物園朱鹮繁育……這些考生熟悉的“北京故事”出現在6月10日的高考歷史、生物、地理科目試卷中。專家表示,試題旨在引導考生關注生活環境、身邊事例,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懷,樹立為家鄉做貢獻的志向。
“試題出得真貼近生活!端午節考試就考了端午節!”歷史試卷中,讓很多考生津津樂道的是一道端午節相關題目。人大附中通州校區一名考生回憶,試題聚焦古今端午節演變,要求“闡釋端午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特點”。
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説,考生既可結合所學,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的本土性、包容性、傳承性、凝聚性等角度闡釋;也可結合材料中相關資訊,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體現的多樣性、愛國性和連續性等角度闡釋。“試題設問多元、開放,給考生答題提供了廣闊發揮空間。”
歷史試卷中,處處體現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彰顯。第1題“比德於玉”,引入儒家仁智義禮等修身明德的追求;第4題從《永樂大典》入手,通過明王朝盛世修書,探尋時代進步與文化發展之間的關聯;第8題引導考生理解並認識中國共産黨取得革命最終勝利的原因等。
除了身邊事,生物試卷通過呈現生命科技前沿和社會生活的真實情境,激發學生探索未知的興趣,大量選用了我國科技工作者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的原創性成果。比如,第11題以我國科學家在靈長類幹細胞誘導分化體系研究中的突破為情境命制,第18題選用我國科學家研究構建的植物逆境響應調控模型為情境創設問題等。“這些成就有利於激勵學子以科學家為榜樣,樹強國之念,立報國之志。”考試院專家説。
一套生物試題,將教學“加減法”體現得淋漓盡致。“加”的是實驗:試卷共考到13個教材實驗,提示科學教育要對科學實驗和工程實踐做好“加法”。比如,第14、17(3)、19(3)題“加”的是對實驗現象與結果的深入思考,第4、7、12、17(4)題“加”的是對實驗的遷移應用。“減”的是題海戰術:考查內容源於教材,情境與設問不拘泥於教材,關注考生對主幹知識的深入理解與靈活應用,旨在引導提高課堂學習品質,弱化細枝末節,避免以練代講,摒棄題海戰術。(牛偉坤 李祺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