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從藍圖變成現實 八年蝶變 新城崛起

日期:2024-05-27 08:1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2016年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部署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自此,中國歷史版圖上前所未有的一座新城,開始孕育生長,到今天已是整整8年時間。

  這8年來,北京市始終牢記囑託,落實“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要求,堅持一年一個節點,讓城市副中心日新月異、生機勃發,每年都有新變化。

  而今,這座新城已初現崢嶸:城市框架有序拉開,綠色發展特色凸顯,高品質發展步伐加快,承載力、吸引力和輻射帶動力持續增強,不僅是千年古都又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更與河北雄安新區形成了北京新的“兩翼”。

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正酣。圖為該工程的標誌性建築——“京帆”。

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正酣。圖為該工程的標誌性建築——“京帆”。(京投樞紐公司供圖

北京藝術中心在綠樹掩映中蔚為壯觀。

北京藝術中心在綠樹掩映中蔚為壯觀。(孫立新 攝

京唐城際鐵路運潮減河隧道正在施工。圖為“京通號”盾構機。

京唐城際鐵路運潮減河隧道正在施工。圖為“京通號”盾構機。(中鐵十四局供圖

  超級工程引入營城新理念

  一座城市,總少不了幾座地標建築。要問起副中心的地標,“老通州”郭建華一口氣能説出四五個:三大文化建築、環球影城、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

  這幾個大項目,都是在老郭的鏡頭裏一天天“長”出來的。打小在運河邊長大的他酷愛攝影,常常背着十幾斤的器材走街串巷,用小鏡頭記錄家鄉的大變化。相比於運河美景,老郭更愛拍塔吊林立、機械轟鳴的工地。“我喜歡超級工程那種震撼人心的視覺衝擊力。”打開他的電腦,螢幕上出現的巨大鋼結構建築,酷似一面迎風起航的船帆,力量感十足。

  這面帆,有個好聽的名字——“京帆”。它是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的標誌。這個超級工程西靠大運河,東鄰東六環,處於副中心“一帶一軸”空間結構交會處,地下建築面積128萬平方米,相當於在地下挖出十多個北京站。“京帆”的存在,正是為了把自然光引入車站內,讓旅客身處地下30米也能抬頭看藍天。

  在設計理念上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預計於2025年投入使用的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將成為大運河畔的一座“立體城市”。交通功能藏身地下,4條軌道交通、2條城際鐵路和1條市郊鐵路城市副中心線在此交會,讓“軌道上的京津冀”跑出加速度;地上則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園、寫字樓、公寓樓、酒店和商業空間……呈現“地下樞紐地上城、上下高度融合”的總體格局,打造城市副中心活力中心。

  不僅僅是炫酷的地標,這座綜合樞紐還是副中心以嶄新營城理念搭建城市框架、治理“大城市病”的一次示範。與之相似的“大手筆”還有2019年啟動的東六環入地改造工程,把東六環局部路面引入地下隧道,以解決東六環交通擁堵、分割城區等問題,完善城市副中心的路網系統和綠色空間格局。預計2024年年底,“地下東六環”將具備通車條件。屆時,副中心10余條道路將實現東西向貫通,原有的東六環將逐步改建成高線公園供市民休閒。

  一邊拔節生長,一邊砥礪創新。建設者們正為把城市副中心打造成中國式現代化城市發展樣板而不懈努力。

  千年運河實現文化復興

  雖是新城,卻有一條文明的紐帶,貫穿着古今。這就是流淌千年的大運河。

  城市副中心建設8年來,運河這張歷史文化金名片愈發閃亮。最引人矚目的,就是運河畔2023年年底落成的三大文化建築: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

  走進大運河畔的北京藝術中心,葡萄園式的音樂廳、法國浪漫派管風琴以及隨處可見的現代雕塑,滿滿的藝術氛圍帶來美的享受。

  對於通州人陳立來説,北京藝術中心在她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過去,她家離藝術中心所在地塊不遠,後來騰退搬遷住進新居,如今又回到這裡聆聽高雅音樂。“我平時喜歡聽古琴音樂,過去要跑到中山公園音樂廳,聽完回家經常11點多了。現在北京藝術中心建到家門口,我們通州也有了高品質劇院。”陳立説。

  開業運營短短100多天,北京藝術中心已經舉辦了104場演出、106場藝術活動,捷傑耶夫、布赫賓德、呂思清等中外名家先後登臺亮相,16.1萬餘人走進這裡感受藝術的熏染。北京藝術中心與一旁的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一起組成的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現已成為大運河畔熠熠生輝的文化明珠。

  “出道即巔峰”,有網友這樣形容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更讓通州人感到提氣的是,2024年初,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順利通過驗收,獲評5A級景區,這在通州歷史上還是頭一回。

  “擱十年前,誰能想到,運河現在能這樣火?”不少“老通州”感慨。曾幾何時,在通州人眼裏,運河的輝煌還停留在漕運鼎盛的年代。四十歲往上的通州人,早些年對現實中的運河並沒有好印象:水質惡化、氣味刺鼻,魚蝦幾乎不見蹤影,平常路過根本不願意靠近。

  從2013年起,北京市先後實施了三輪“三年污水治理行動”,運河水質得到了大幅度改善,魚蝦、水鳥再度回歸,曾經的臭河變成了景觀河,並實現了旅游通航。近幾年,通州區進一步將散落岸邊的西海子公園葫蘆湖景點片區、燃燈塔及周邊古建築群、運河公園、大運河森林公園等“明珠”串聯起來,通過水路、陸路連為一個整體,成為一個既可以追尋古跡文化又可以休閒運動、親近自然的綜合景區。槳板、賽艇、帆船等各式新潮的休閒運動在運河水道上興起;煙火氣十足的運河消費季、文創市集等也熱鬧開啟……

  進入副中心時代,一度黯淡蕭瑟的北運河正在實現文化復興。以運河為紐帶,從北向南,勾勒出一條文化長廊,沿線是近年來蔚然興起的特色小鎮:臺湖演藝小鎮爵士樂演奏正酣,北京交響樂團即將加盟入駐;張家灣設計小鎮通運古橋透着歷史的滄桑,琉球人墓見證了中琉友好交往;宋莊藝術創意小鎮裏聲音藝術博物館等藝術場館星羅棋佈,人文氣息馥鬱風雅……運河兩岸,“眾星拱月、串珠成鏈、各美其美”的城市空間和功能佈局正在形成。

  綠色發展融入全過程全領域

  運河美,森林更美。規劃之初,副中心就是“長”在森林裏的城市。8年來,“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生態畫卷已從藍圖暢想變為美好現實。

  若干綠化項目中,最具標誌性的當數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公園以東方化工廠騰退地塊為核心建設,佔地11.2平方公里。自2020年9月底開園以來,已接待上千萬游客。對於生活在副中心的人來説,到綠心跑步、遛娃、露營、看演出,已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由京冀共建的潮白河國家森林公園是又一重磅生態項目。公園的三大主題園,即國家級植物園、潮白自然教育園和通燕藝術運動園概念設計初步完成,即將啟動建設,環繞副中心的綠色“項鍊”將補齊東側的最後一環。

  通過大範圍植綠補綠增綠,當前城市副中心“兩帶、一環、一心”綠色空間格局已基本形成,轄區森林覆蓋率達33.70%。2022年,副中心成為北京平原地區首個“國家森林城市”。

  藍綠交織的生態環境,為副中心綠色發展構築了深厚的生態基底。不過,綠色發展並不僅僅體現在生態上。2024年2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實施方案》獲得國務院批復,副中心將其細化為141項重點任務,涉及建築、交通、産業、能源、生態、文化等多個領域。綠色發展理念將融入城市副中心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

  以産業為例,五河交匯處的運河商務區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圍繞“總部+金融”、打造全球綠色金融和可持續金融中心核心承載區的戰略定位,已吸引2萬餘家企業在此註冊發展;在中關村通州園,主攻清潔能源的高科技企業已有41家。

  在新城建設中,副中心綠色建築執行標準全市最高,現已全面實現新建建築100%達到二星級綠色建築標準要求,新建公共建築100%執行三星級綠色建築標準。清潔能源在重大工程中廣泛應用,如三大文化建築就是節能典範——建築屋頂上安裝的光伏發電設備可提供充沛的綠色電能,地表下“藏”着高效運作的綠色能源系統。相較於傳統“市政熱力+分體空調”的形式,三大文化建築綠色能源系統每年可減少1萬噸二氧化碳、60噸二氧化硫、900千克氮氧化物排放,降低能耗折算標準煤3800噸。

  承接疏解匯聚優質民生項目

  8年來,北京聚焦“以副輔主、主副共興”,北京市級行政辦公區一二期先後在城市副中心建成投用,市級機關兩批集中搬遷工作順利收官,61家北京市屬國企及下屬企業實現落戶,北京城市副中心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顯著。

  與市級機關、市屬國企及下屬企業一起搬來副中心的,還有好醫院、好學校。宋莊“畫家村”小堡西側,建築面積34萬平方米安貞醫院通州院區近日通過品質驗收。與朝陽院區“大綜合、小專科”定位不同,安貞醫院通州院區將主要承擔為城市副中心及周邊地區人群提供心血管相關疑難雜症、急危重症救治,以及周邊居民基本醫療服務等醫療功能。

  在此之前,友誼醫院通州院區、北大人民醫院通州院區已分別於2019年、2021年開診。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安貞醫院、首兒所等大醫院的通州院區將先後建設完工並投入使用,屆時通州區三級醫療機構將達8家以上。

  2021年,首師大附中通州校區1400余名學生和140名教師走進了新校園,這是城市副中心引進的首家市級優質資源學校;2023年,北京景山學校通州分校迎來首批900名高一新生……近年來,市教委統籌全市63所優質學校“一對一”支援通州區學校,人大附中、北京五中、北京小學、史家小學、黃城根小學、北京一幼海晟實驗園、北京第五幼兒園等中心城區優質資源,相繼在城市副中心落戶。2024年內,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新校區將投入使用,清華大學通州金融發展與人才培養基地計劃實現主體結構封頂。

  處理好與河北省廊坊市北三縣的關係,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高品質發展的應有之義。為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用,城市副中心近年來持續推動醫療、教育等資源向北三縣延伸:通州區婦幼保健院託管大廠縣婦幼保健中心,潞河醫院與三河市人民醫院、三河市中醫醫院、大廠縣人民醫院、大廠縣中醫醫院簽訂醫聯體合作協議;通州區33所學校與北三縣51所學校建立“手拉手”合作關係,推動教育交流深度融合發展……北三縣居民享受到越來越多協同發展帶來的紅利。

  一盤棋、一體化,協同發展向更深層次邁進。2023年12月,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品質發展示範區執行委員會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兩地一體化高品質發展進入體制機制更加完備、工作體系更加健全、行權管理更加一體化的新階段。(陳強 孫雲柯)

城市副中心8周年大事記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