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守護家園一樣守護好長城

日期:2024-05-16 08:39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京平

  在“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活動迎來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自發守護長城、傳承長城文化的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的鄉親們回信,勉勵大家接續努力、久久為功,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財富世世代代傳下去,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總書記的殷殷期盼、諄諄囑託,充分體現了對歷史文化遺産的高度重視、對北京的巨大關懷。

  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餘裏。長城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凝聚着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北京是長城資源的富集地。北京長城為中國有長城分佈的15個省區市中保存最完好、價值最突出、工程最複雜、文化最豐富的段落。1984年,着眼於文保資金匱乏導致的長城保護困境,《北京晚報》《北京日報》聯合八達嶺特區辦事處等首都單位,共同發起“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活動,開啟社會集資修復長城的先例,鄧小平、習仲勳等領導同志為活動題詞,激發了海內外中華兒女保護長城的熱情。四十年間,北京持續更新理念、完善模式、創新方法,匯聚起保護長城和傳承文化的堅實力量。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了首都北京“四個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多次對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作出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作為歷史文化遺産代表的長城,成為新時代擦亮北京歷史文化“金名片”的關鍵抓手之一。

  沿着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北京持續推進長城保護的探索與實踐,將長城作為遺産保護和文化帶建設的重要內容,相繼納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全國文化中心建設。2019年,《北京市長城文化帶保護髮展規劃(2018年至2035年)》公佈,以文化帶方式推進長城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與利用,從“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研究性修繕”並重轉變,為各國開展線性文化遺産保護貢獻了“中國經驗”。同年,《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審議通過,北京錨定“中國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的先行區”和“服務首都及國家對外開放的文化金名片”的目標,率先出征、走在前列,以遺産保護為核心、長城文化帶保護髮展為主題、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重點的北京長城保護新格局逐漸形成。

  “讓文物説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這是文化遺産保護成效的生動體現,也是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方式。統觀北京四十年實踐,長城本體保護成效顯著,“長城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文化記憶得到現代表達,讓愛國情懷實現薪火相傳,為文化自信提供歷史景深,真正做到了見人、見物、見精神。綿延的長城是歷史文化線,更是協同發展線。長城沿線15個省區市在協同探索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新路的過程中,呈現出人熟、事暢、心齊的喜人畫面,帶動長城腳下一個個小康村串珠成鏈。巍巍古長城見證着國泰民安,更鼓舞着一代代人以歷史文化財富為基創造美好的今天和明天。

  抓好長城保護傳承利用任重道遠。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回信精神,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一併貫徹落實,像守護家園一樣守護好長城。要樹立修繕保護新典範,講好傳承利用新故事,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塑造生態環境新景觀,帶動更多人了解長城、保護長城,切實將長城資源稟賦轉化為發展優勢。

  讓歷史遺産綿延千年,讓文化記憶悠久傳承,讓愛國情懷有所寄託,讓民族精神生生不息。讓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再接再厲、久久為功,續寫新時代的長城故事。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