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下商圈,老字號新潮店舖和創意商品遍地開花,吸引着越來越多年輕消費者光顧;線上平臺,京企、國企“一站式”打通各類商品服務,開通4個多月總訪問量已突破百萬次;古老技藝活化利用,傳統文化體驗吸引市民遠赴郊區……新消費時代,老字號正拿出看家手藝華麗“變身”,借國潮風激發京城消費潛力。
老字號精品“一站式”集結
月盛齋的醬肉、瑞蚨祥的絲巾、老字號聯名新潮IP打造的文創禮品……在南新倉文化休閒街,琳瑯滿目的國貨吸引着往來市民的目光。這是“京企直賣”開春以來舉辦的又一場線下活動。通過線下售賣融合線上展銷,京企、國企老字號的特色産品正逐漸進入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
紅都的中山裝和京式雙順旗袍製作技藝,是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大明眼鏡引入“國潮”元素,將傳統銀嵌絲工藝使用在鏡框製作上;星海鋼琴還發佈了“天壇”品牌復原古樂器……打開線上平臺,各類京企、國企老字號370多個品牌、6000余種特色商品悉數集結。
自2023年11月創立之初,“京企直賣”平臺就在試圖打造一站式線上購物聚合平臺。上線4個多月,平臺已實現197家企業上線、88家企業獨立開店運營,累計實現銷售額3290萬元。其中包含古船、月盛齋、大紅門、懋隆、紅都、大明眼鏡等38家老字號品牌2300余種商品。
雖説賣的大都是老字號商品,平臺行銷卻十分新潮。2024年開始,平臺每週都會進行5場直播,並逐漸實現日播,每天直播8個小時左右。“在直播中帶市民走進老字號的車間、工廠和商店,邀請老字號技藝傳承人、工匠技師講述歷史文化,讓老字號在新時代煥發光彩。”平臺相關負責人表示。
借力“國潮”熱促消費升溫
走進王府井大街,沿街商鋪中的“國潮”氣息愈發濃厚。王府井工美大廈二層予尋快閃店裏,國禮級的工藝美術精品、龍年頂流龍墩墩、龍年生肖文化金系列龍年新品正在展出,來自各個領域的藝術家與品牌共創的各式新潮作品呈現出非遺與藝術的結合,引得不少消費者駐足。
傳統的北京市百貨大樓,如今也煥發出全新面貌。墻外裸眼3D大屏上,功夫熊貓正從墻角探出腦袋,游客站在大街中央興味十足地觀看拍照。進入百貨大樓,已經火了幾年的和平菓局仍然人頭攢動,一場“龍年大集”重現老北京衚同的過年氛圍,來“打卡”的,大都是打扮時尚的年輕消費者。
頗具傳統韻味的國潮精品和傳統技藝體驗活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活”起來,消費潛力也進一步釋放。春節期間,工美銷售額同比2023年提高41%,客流和營收均已恢復到2019年疫情前水準。2024年,百貨大樓還將引入“京東方藝雲數字藝術館”北京首店,數字藝術互動消費空間,將成為百年金街的又一張“城市新名片”。
老窯廠重生助非遺傳承
走進位於門頭溝的金隅琉璃文化創意産業園,入口處,一幅上世紀八十年代製作的琉璃龍鳳影壁仍保持着絢麗色彩;脊獸大道上,路旁柱子頂端依次排列着龍、鳳、獅、天馬、海馬等十隻琉璃檐角走獸,古老技藝的千年曆史,在一磚一瓦中娓娓道來。
這座曾經的皇家琉璃官窯裏窯火重燃後,文化創意産業園業態蓬勃興起。穿過古老的隧道窯原址,消費者正饒有興致地在互動體驗區體驗傳統的上釉工藝。上周六,市民邵女士一家專程驅車前來,帶孩子參加“琉光研學營”,在親手體驗琉璃瓦當上釉工藝的過程中,領略非遺文化的溫度與魅力。
據了解,這座文化創意産業園2023年10月正式開業,伴隨窯火重燃,一座兼顧工業生産和新質消費的園區落地迎客。每逢天氣晴好的周末,“一尺花園”咖啡店裏總是座無虛席,“琉光璃舍”民宿也總是客房爆滿。到這兒來的市民游客,總也少不了要帶件琉璃主題的文創商品回家。
傳統手工藝盤活再利用,融合展覽參觀、互動體驗、休閒娛樂等多種業態,也激發了當地消費潛力。據了解,隨着天氣逐漸轉暖,園區周末單日客流量已達近1000人次。“未來還將舉辦時尚走秀、畫展、文創市集等各類活動,深化琉璃文化的傳承推廣。”園區相關負責人説。(楊天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