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平
東風浩蕩
新時代大潮澎湃,新航程東風浩蕩。沿着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北京以奮楫者的姿態踏上茍日新又日新的征途。
十年砥礪奮進,十年春華秋實。今天的北京,城市轉型深入推進,城市發展品質提升,城市文脈賡續延綿,城市治理精益求精,古都蝶變盡展大國首都風範;
今天的京津冀,北京瘦身提質,天津強身聚核,河北健身增效,兄弟同心鑄就新的區域發展增長極,京畿大地涅槃騰越活力無限。
中國之治,北京實踐。這段我們共同親歷的大歷史,蘊藏着太多運籌帷幄的智慧,凝結着太多嘔心瀝血的付出,成為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京華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生動見證。
登高觀勢
北京作為首都,始終立於國家發展的潮頭,在服務黨和國家發展大局中實現自身發展。進入新時代,首都北京與黨和國家的命運更加緊密相連,伴隨國家發展的轉型升級,“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的時代之問擺在眼前。
“城市功能並不是多多益善,過猶不及!”“要堅持和強化首都核心功能,調整和弱化不適宜首都的功能。”“‘四個中心’就是首都功能,首都發展就是‘四個中心’功能的發展。”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整體把脈、系統開方。
聚焦新時代首都發展,強化首都核心功能,自此成為北京幹事創業的綱。丹青妙手,規劃為先。2017年金秋,北京城市新總規正式發佈,這一歷史交匯點上的戰略擘畫,成為新時代首都發展的法定藍圖。以此為統領,各級各項規劃實現底圖疊合、指標統合、政策整合,城市對美好生活的承載,不僅躍然於紙上,更屹立在大地。
繼往開來,大潮奔涌,思想的先導激蕩起前所未有的動能。十年來,政治中心服務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全國文化中心示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全面加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速推進。
在新時代首都發展“致廣大”的盛景中,定格着“盡精微”的一幕幕:
核心區人口、建築、商業、旅游密度逐步下降,形成政務活動運作高效、安全萬無一失、環境優美和諧、配套優質完善、形象莊重典雅的中央政務環境。
走進千年孔廟,用心體悟孔孟之道的儒學傳承;跨入巍巍太學,側耳傾聽臨雍講學的文明迴響,來自全國各地大中小學校的師生代表行走在北京中軸線上,共上一堂別開生面的“大思政課”。
圓滿完成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北京世園會、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等主場外交活動服務保障任務,辦成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奧盛會,向世界展示自信、包容、開放的大國首都形象。
《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經市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標誌着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進入以高品質法治保障高品質建設發展的新階段,“條例的突破性、創制性條款不少於20個”。
風雨兼程,勤耕不輟。這是北京履行“首都責任”的行動,也為北京贏得了新的“首都機遇”。從“首都建設”,到“首都經濟”,再到“首都發展”,北京又一次以自我超越彰顯了勇立潮頭的首善風範。
同心破圍
茫茫九脈流中國,縱橫當有凌雲筆。着眼於各地資源稟賦的差別和發展鴻溝的存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作為新時代國家重大戰略之一。
謀劃新時代首都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京津冀地區,引用大禹治水的道理,提出“把一些功能轉移到河北、天津去”,展現了大黨大國領袖高超的政治智慧、宏闊的戰略眼光和強烈的歷史擔當。
馭勢揚帆,同舟共濟。2015年4月,《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通過;一年後,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部署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兩年後,中共中央、國務院宣佈設立河北雄安新區。逐步完善的頂層設計,厘清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邏輯,激發着北京率先出征、全力以赴的使命感。
這是一張爭分奪秒的時間表——3個月內,6個自然村、1787宗宅基地、9000多人完成棚改;萬人奮戰的工地,辦公大樓四天就長出一層;2個月內,不擾交通、不勞一民,完成35個市級部門、165家單位搬遷……城市副中心的建設發展,始終保持着一種衝刺狀態。
這是一紙分量十足的承諾書——在七大方面與河北省開展戰略合作,雄安新區需要什麼,北京就主動支援什麼。如今,“三校一院”辦學開診起勢良好,“紅墻綠樹白塔邊”“路廊長捲繞蒙園”的同款風景詮釋着兩地校園的血脈相連。
這是一份碩果纍纍的成績單——軌道上的京津冀越來越近,城際鐵路、市域鐵路、高速公路串聯起“一小時交通圈”;藍天下的京津冀越來越美,2022年區域PM2.5年均濃度較2013年降低六成左右;創新中的京津冀越來越強,2013—2020年協同創新指數從100增長到417.27,“勢能之差”變為“動能之和”。
“一加一大於二、一加二大於三”,十年,這場堪稱系統性、整體性、戰略性的重大變革氣勢如虹。
“實踐證明,黨中央關於京津冀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是符合我國新時代高品質發展需要的,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潮頭擊槳
北京,是中國科教智力資源最密集的地方,“資源所在,就是責任所在”。
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把中關村推上歷史舞臺,這個科技創新領域的“小崗村”,從此成為引領科技創新的“中國矽谷”。
今天,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處在實現重大突破的緊要節點,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世界與中國的創新大潮形成歷史性交匯,北京又一次站在了風口。
潮頭登高再擊槳,無邊勝景在前頭。“北京要放棄發展‘大而全’的經濟體系,騰籠換鳥,構建‘高精尖’的經濟結構,使經濟發展更好服務於城市戰略定位。”“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習近平總書記的戰略擘畫,發出了全力推動首都科技事業再上新臺階的動員令。
沿着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北京全面盤點産業家底。電子資訊、航空航太、生物制藥行業,研發設計、科技服務、金融服務行業……一批“白菜心”成為北京“再創業”的發力點。
作為全國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關村再次成為北京打破體制束縛圍墻、釋放創新活力的突破口。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不到一週,海淀工商分局就發出了北京首張新版營業執照,執照主人是清華大學學生。公司註冊程式的人性化,為其剛剛起步的創業征程扯直了風帆。
十年間,北京不斷強化頂層設計,與科技部等十部門組成北京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構建“一處七辦”工作機制,制定分年度滾動實施的工作方案及任務/項目清單。
十年間,北京“白菜心”茁壯成長,馬約拉納任意子、新型基因編輯技術、天機芯、量子直接通信樣機、“悟道”、“長安鏈”等一批世界級重大原創成果相繼問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3》報告和《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3》報告顯示,北京蟬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全球第三、科研城市全球第一。
從“0”到“1”的創新突破,從“1.0”到“2.0”的動能提升,科技這一“關鍵變數”真正變成首都高品質發展的“最大增量”。百舸爭流中,北京換擋不失勢、量增質更優,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夢想加速照進現實。
勵精緻遠
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作為超大型城市,北京的城市治理水準,是履行首都功能的基礎,是衡量城市化品質的標準,也關係着每一位北京人的幸福指數。
“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以北京市民最關心的問題為導向,以解決人口過多、交通擁堵、房價高漲、大氣污染等問題為突破口,提出解決問題的綜合方略。”“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細。”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飽含着濃烈的人民情懷。
沿着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北京拿出“繡花”功夫,下大力氣解決一件件“天大的小事”,城市治理、民生保障水準顯著提升。
猶記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雨兒衚同30號院留下一張廣為流傳的合影:窄窄的過道中,9個人站成三四排,最終還有4位居民的臉沒露全。如今,騰退外遷居民戶均住房面積由不足25平方米增加到110平方米,30號院違建不再、修繕一新,敞亮的空間讓人感嘆,這次20個人合影也能都露臉了。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打理好大國首都,需要全方位、系統化的制度之變。“要探索構建超大城市治理體系,這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北京提出的要求。”
着眼於“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的基層治理問題,2017年,金海湖畔一聲哨響,為本市破解基層治理難題打開了一扇窗。2018年,“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成為全市“1號改革課題”;2019年,北京進一步延展“吹哨”主體,將市民群眾作為“吹哨人”,依託全新的“12345市民服務熱線”,建立起接訴即辦工作機制。
積極回應市民訴求的“小切口”,撬動了城市治理體系的“大變革”——
渠道更加暢通。以12345熱線串起全市16個區、三百餘個街道鄉鎮、市級部門和公共服務企業。“首派負責”制,避免了市民被踢皮球;排名考核法,確保了權責部門接訴即辦。
組織更加有力。建立區、街鄉、社區三級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組織全市9175個法人單位黨組織、78萬名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全部回屬地(居住地)街鄉、社區(村)報到。
權責更加清晰。明確街道黨群工作、平安建設等6大板塊98項職責;賦予街鄉黨(工)委綜合執法指揮調度等6項權力,確保基層“吹哨”管用。
導向更加鮮明。變“一事一議”為“一類一議”,匯總攻堅每年的“每月一題”,“主動治理、未訴先辦”已化為政府部門的自覺行為。
事實説明,當治理資源走出傳統行政架構“條條”的束縛,充分下沉到星羅棋佈的基層“塊塊”中,形成的基層治理合力是超乎想像的。
黨建引領接訴即辦,以群眾訴求驅動超大城市治理,這一北京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新實踐,承載着我們對習近平總書記殷切期待的紮實回答。
永爭上游
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時代潮流不可阻擋,百餘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鬥,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今天,除舊布新的“中國號”穿越歷史的三峽,終於走到了最為接近夢想的水域。
立時代潮頭,與祖國同行,在這條奮鬥之路上,北京忠誠不渝地擔當着自己的“首都使命”,把握着國家賦予的“首都機遇”。
今天,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成為最大的政治,北京的發展目標也指向更加充滿希望的遠方——率先基本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好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首都、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第一個十年,有破有立,大破大立,把許多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航程漫漫,浪遏飛舟,唯有中流擊水,奮楫揚帆。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繼續沿着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夢想的足跡,將刻印在嶄新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