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成2024年兩會熱詞 推動AI賦能更多生活場景

日期:2024-01-24 08:46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人工智慧成今年兩會熱詞 推動AI賦能更多生活場景

  大模型、機器人、智慧製造、自動駕駛……過去一年,人工智慧頻上頭條,也成為2024年北京兩會上的熱詞。代表和委員們認為,北京在人工智慧産業優勢明顯,AI賦能百姓生活和産業,讓千年古都變得更聰明。

  建立數據中心讓大模型更聰明

  隨着ChatGPT一鳴驚人,2023年國內各領域的大模型層出不窮,被業內稱為“百模大戰”。誕生在北京的24個大模型産品通過備案正式上線,數量在全國佔比近一半。“北京在人工智慧領域優勢明顯,最大的優勢便是人才,這也是支撐産業發展最重要的。”市人大代表、中文線上董事長童之磊説。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人工智慧模型對標國際先進水準,加快在政府、醫療、工業、生活服務等領域應用。

  “大模型發展最關鍵的三要素是算力、演算法和數據,其中在數據要素方面北京大有可為。”童之磊解釋,大模型可以看成一位智商較高的年輕人,它能不能正確回答問題,取決於訓練數據,尤其是高品質的數據,這也是影響大模型競爭勝負的關鍵。國內眾多高品質數據的擁有者都在北京,北京可以借此優勢建立大模型數據中心,為大模型提供高品質的訓練數據。

  數據的開放共用與交易也格外重要。他建議,加快金融、醫療等領域的數據共用開放,促進數據交易流動,讓大模型更快“成長”起來;進一步完善大模型配套政策,在公共算力建設方面加大投入,規範數據使用,尤其是大模型在使用訓練數據時,使用有版權的數據。

  支援大模型加速落地應用

  人工智慧産業,特別是高端科研儀器設備的研發製造,是市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趙曉光最關注的領域,“報告中多次提到‘人工智慧’,為産業發展提供了最強指引。”

  這兩年,趙曉光針對北京儀器儀錶製造業做了深入調研,“北京儀器儀錶行業規模不大,尤其是佔全國傳統儀器儀錶産業的比例不高,但擁有一批新一代智慧創新企業。”優勢突出,但挑戰也不容忽視,例如儀器儀錶製造業小、散、弱,相關政策需要落地實施細則,創新技術和産品缺少試錯機會等。

  挑戰中蘊藏着機遇。趙曉光建議,支援培育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創新發展,打造智慧儀器製造産業集群,支援大模型落地應用,強化高水準儀器儀錶標準和計量規範制定。同時,優化相關支援政策,形成以北京為産業龍頭,帶動華北地區智慧儀器儀錶産業創新發展、搶佔世界技術與産業高地的新格局。

  市人大代表、北京理工大學電腦學院副院長李冬妮尤其關注人工智慧産業。她説,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我國人工智慧企業目前已超過4400家,從區域分佈看,北京、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人工智慧科研活動和科技企業最為集中,産業集群效應明顯。其中,北京在核心演算法、理論研究、基礎設施等方面優勢明顯,多項指標領跑全國。

  “當前也存在一些制約北京人工智慧産業發展的因素,例如,應用場景有待成熟完善、部分研究與應用存在同質化傾向、人工智慧高端複合型人才緊缺等。”李冬妮認為,要推動人工智慧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高效協同、深度融合,加大力量建設高品質應用場景和高品質行業數據集。同時,依託北京創新潛能和資源優勢,結合政務、金融、醫療、文旅等優勢領域打造示範場景。面向製造業等傳統行業,北京可以將區域優勢與天津、河北的製造底蘊相結合,建立京津冀場景建設與應用聯合體,進一步加快人工智慧研發成果落地應用。

  推動立法保障人工智慧創新

  隨着人工智慧的迅猛發展,新業態和模式不斷涌現,相關法律問題也逐漸浮現。來自社會科學界的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帥和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沈騰建議,儘快制定《北京市人工智慧産業發展促進條例》(簡稱《條例》),為AI的創新和應用提供堅實的法律支撐。

  “應儘早將《條例》納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的立法工作計劃,組成立法專班,高效推進條例的調研、起草和審議工作。”沈騰説,應明確規定AI企業對用戶數據的收集、存儲、使用和處理的法律責任,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權益,對於非法獲取、濫用用戶數據的情形,應設定相應的法律制裁措施,以維護市場秩序和公眾利益。

  沈騰認為,《條例》應要求AI企業公開其演算法的基本原理、決策過程和結果,確保演算法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對於可能存在歧視或偏見的演算法,應設立審查機制,確保演算法決策不會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

  沈騰還建議,要重視技術創新與知識産權保護,重視産業發展與政策支援,明確AI技術創新的專利保護範圍和申請程式,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知識産權保護。(曹政 李瑤 李祺瑤 孫穎)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