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開新局——市政協2023年履職亮點回眸

日期:2024-01-20 08:43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1月20日,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拉開帷幕。站在新的起點回望過去一年,緊扣新時代首都發展主題、滿載履職為民情懷的“政協答卷”上,“創新”是繞不開的關鍵詞。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十四屆市政協的屆首之年。解鎖“沉浸式”學習新模式、探索“各界委員齊參與,每月一題聚共識”民主監督、開展宗教中國化北京故事系列活動……市政協在繼承中發展,每一次創新,都是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主動作為,也寫下人民政協助力首都工作的生動注腳。

2023年1月,市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上,委員們履職盡責,凝聚共識,共謀發展。

2023年1月,市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上,委員們履職盡責,凝聚共識,共謀發展。(甘南 攝)

  解鎖“沉浸式”學習新模式

  在共情共鳴中夯實共同思想政治基礎

  2023年9月,太行精神的發源地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迎來遠道而來的客人。

  市政協專題學習班的40余名委員,一下火車就開啟學習模式,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接受了一場精神洗禮。這座全國唯一全面反映八路軍抗戰歷史的大型專題紀念館,記錄着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浴血奮戰的光輝歷程。

  走進陳列館序廳,雄壯激昂的抗日歌曲《在太行山上》響徹耳畔,映入眼簾的正面墻體上是由滔滔黃河、巍巍太行、萬里長城等構成的石刻浮雕圖案,“太行精神光耀韆鞦”八個大字十分醒目。

  跟隨着講解員的腳步,一張張歷史照片、一件件抗戰實物把委員們的思緒拉回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左權將軍是犧牲在抗戰中的八路軍最高級別將領。在蘇聯學習時,左權在信中對母親説‘恐十年不能回家’‘將全力貢獻革命’。直到犧牲,他都沒能履行與母親的‘十年之約’。”講到左權將軍的13封家書,講解員哽咽了,不少委員也紅了眼眶。

  為期4天的學習,“沉浸”是突出特點。課堂設在了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屯留抗大一分校舊址、黃崖洞保衛戰板山防禦工事遺址、前方魯藝下北漳村舊址等地。一堂堂生動的現場教學中,委員們一次又一次被革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捍衛國家的大愛故事感動,從心底體悟到信仰的力量。“一幕幕場景發生在身邊,震撼直抵心靈深處。”市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胡澎有感而發。

  此次專題學習班是本屆市政協第一次大規模組織委員到外省市開展異地情景式學習。形式創新是為了提高學習質效。市政協學習委主任郭文莉説:“身臨其境,在歷史發生的地方、人物生活的地方學習,就更能使人設身處地融入其中,激發情感、觸及心靈、深化認知。”

  屆首之年,市政協把學習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提升學習質效放在了第一位。市政協黨組研究通過了《北京市政協2023年學習工作計劃》,把政協學習工作與推進人民政協履職能力建設、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相結合,突出學習的政治性、理論性、統戰性和時代性,豐富學習內容的時政性、知識性和知情性。

  過去一年,學習鏈條不斷延展。市政協以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為引領,主席會議集體學習、常委會會議集體學習、委員學習等相配套,將“政協報告廳”、委員學習座談會、委員學習班、委員讀書等活動貫穿全年,形成了全方位、立體式、科學化學習體系,實現委員學習全覆蓋。

  過去一年,學習針對性不斷提高。市政協舉辦三期新任委員培訓班,幫助新任委員係好履職“第一粒扣子”;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座談會制度,舉辦2023年度市民主黨派和工商聯領導班子成員、無黨派人士、政協委員學習班,突出主題主線,跟進學習黨的創新理論,滿足委員理論學習需要;舉辦“人工智慧和大模型發展現狀和趨勢”等報告會,引導委員關注新技術、緊跟新形勢。

  過去一年,學習氛圍日漸濃厚。在國家版本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央新影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密雲水庫等地,都有委員們學習的身影。在“團結在光輝的旗幟下”線上讀書群,學習交流“24小時不落幕”;面向社會大眾,市政協委員在《北京日報》“團結在光輝的旗幟下”專欄刊發委員學習體會、走進北京廣播電視台演播室開展宣講,展示學習成果,廣泛凝聚共識。

  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幹,學習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郭文莉介紹,2023年,市政協共組織各類學習活動122次,參與委員4989人次,各界委員在學習互鑒中入腦入心,在共情共鳴中深化共識,不斷夯實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不斷增強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2023年夏天,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圖為房山區政協委員企業向受災嚴重地區捐助物資。

2023年夏天,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圖為房山區政協委員企業向受災嚴重地區捐助物資。 (市政協供圖)

  開創性圍繞優化營商環境開展常態化協商

  在服務首都工作大局中展現新作為

  2023年,一場百年不遇的極端強降雨來襲,門頭溝區、房山區等地受災嚴重。響應市政協號召,各界委員在抗災救援、災後重建的關鍵時刻,站出來、衝在前,譜寫了勠力同心、和衷共濟的履職答卷。

  市政協常委、中國中建設計院總風景園林師吳宜夏就是其中一員。她作為召集人設立的市政協九三學社界委員工作室,就在門頭溝區清水鎮黃安坨村。

  風雨來臨時,工作室成為委員服務受災群眾的“暖心驛站”、救援物資“轉机站”。吳宜夏等委員發起了抗洪搶險、愛心奉獻活動,全力幫助受災群眾渡過難關、戰勝災害、恢復生産、重建家園。

  不僅輸送“硬核”支援,委員們還通過提案、社情民意資訊等形式提出系統性、綜合性意見建議,圍繞流域綜合治理、提高北京特大城市的安全韌性建設等提交提案,用真知灼見為家園重建“添磚加瓦”。

  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重點工作、中心任務中總有“政協身影”。

  優化營商環境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的“一把手工程”。緊扣全市中心工作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市政協開創性圍繞優化營商環境開展常態化協商,引導委員深入調研、建言獻策。委員關於優化營商環境的建議可直通市委市政府。目前,市政協已向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專班報送90余期優化營商環境建議直通車專刊,一條條“金點子”轉化為一把把推動首都營商環境改善的“金鑰匙”。

  過去一年,市政協始終將協商工作置於全市工作大局中謀劃,通過議政性常委會、議政性主席會、議政會、專題協商會等平臺建言資政,在協商中凝聚首都發展共識。2023年重點協商議題清單上,“兩區”建設、養老事業健康發展、農業中關村建設、打造引領全球數字經濟發展高地、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等議題,無不緊扣關乎“國之大者”的首都中心工作、緊貼市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在東城區景山街道皇城景山街區申請式退租項目現場、朝陽區周家莊村文化體育公園、懷柔區楊宋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政協委員履職的身影活躍在首都街頭巷尾、校園社區、田間地頭。委員們精準“把脈”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力求“對症下藥”破解難題,一次次躬身實踐推進調研更加紮實、建言品質不斷提升;會場裏、發言中,觀點和思想不斷激蕩碰撞,各界委員努力做到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力求議政議在點子上、建言建在關鍵處,以“協商之力”助推決策優化與實施。

  據介紹,市政協2023年完成協商任務47項,組織各類履職活動1300余次,立案提案1248件、反映社情民意資訊1978期,形成協商成果61份。

  履職成績單上,不僅數字亮眼,品質也很給力。2023年提案建議採納率超9成,“政協智慧”不斷為首都發展助力添彩,政協制度優勢不斷轉化為首都治理效能。

2023年12月,市政協工會界委員值守“12351”職工熱線,帶着職工心聲上兩會。

2023年12月,市政協工會界委員值守“12351”職工熱線,帶着職工心聲上兩會。 (市政協供圖)

  探索民主監督新方式與主責部門同題共答

  書寫“人民政協為人民”的新時代答卷

  2023年,市政協委員王秀英多了一個新身份——“公交線路站點優化問題”監督小組召集人。

  這源於市政協創新開展的“各界委員齊參與,每月一題聚共識”民主監督工作。像這樣的監督小組,一共有10個。每個小組都聚焦接訴即辦“每月一題”重點民生問題開展監督,涉及重點群體就業、民辦義務教育規範管理、直播帶貨虛假宣傳等市民反映集中的共性問題,與主責部門同題共答、合力共促,推動解決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

  監督主體是政協委員。市政協在委員自願報名基礎上,打破專委會和界別界限組建小組,實現了100%委員全知曉、所有界別全覆蓋。

  王秀英所在的小組,20多位委員來自10個不同界別,“大家所處崗位不同,能夠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反映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監督的多維性更強、提出的建議也更具有代表性。”她説,2023年,監督小組走進北京公交集團運營調度指揮中心、房山中央城公交區域智慧調度中心,實地踏勘公交線路開行、設站情況,還來到訴求集中社區了解居民需求,調研社區周邊公交線路情況,通過“中國式商量”求解民生訴求“最優解”。

  81路清河小營東路東口站背後,政協民主監督就發揮了重要作用。

  王秀英曾隨市政協領導一起現場體驗社區居民出行路線。“我們從小區門口走到最近的公交站點,要十多分鐘,老年人腿腳不好,如果手裏再提點兒東西,可能時間就更久一些。”

  不僅親身體驗找問題,還搭建協商平臺,邀請中國電科院社區居民代表、主責單位市交通委以及部分委員面對面溝通。電科院社區包括3個小區,常住人口3100餘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佔比達70%。協商之下,各方滿意的優化線路增設站點方案出爐,2023年11月,81路清河小營東路東口站正式投入運營。

  在解決市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同時,委員們也注重分析共性問題産生的根源,通過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為市有關部門創新機制、深化改革、破解疑難複雜問題提供智力支援。各議題監督小組聚焦北京市接訴即辦改革工作中群眾反映強烈的急難愁盼問題,提出意見建議155條,報送社情民意資訊28篇,提交提案4件,許多意見建議已經轉化為工作舉措。

  一年時間,在市委“接訴即辦”改革領導小組的支援下,市政協“每月一題”民主監督融入到市“每月一題”工作機制之中。機制融入、力量融合,有力地提升了政協民主監督工作的實效,為委員履職、參與首都城市治理拓展了更廣闊的平臺,為解決民生難題搭建了一個匯集各方聲音、整合各方資源、匯聚各方力量的協商平臺,成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

  看得見的監督成效讓市民群眾感受到民主協商的力量,也讓委員們履職更有獲得感。市政協教衛體和文化文史委員會主任陳冬説:“市政協始終將‘人民至上’理念貫穿於民主監督的全過程、各階段,努力將‘每月一題’民主監督打造為體恤民情、關心民生、彰顯民意的特色品牌。這項工作得到委員大力支援。2023年共開展各類監督活動102次,10個專委會、32個界別全部參與,近400名委員1200多人次參加。”

  人民政協為人民,既是對初心使命的莊重承諾,也是政協履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過去一年,市政協發揮政協組織優勢和委員專業優勢,為民辦實事、做好事。2023年新建28個委員工作室,打通了委員聯繫界別群眾的“高速公路”,委員們依託委員工作室廣泛收集民意、匯集民智,服務群眾,用心用情用力為增強民生福祉貢獻政協力量;工會界委員連續第18年接力值守“帶着職工心聲上兩會”熱線,傾聽職工群眾意見建議,推進相關問題解決;“三農”領域委員和專家走進通州區於家務回族鄉果村,向農戶捐贈100萬株優質芹菜苗,指導農戶蔬菜種植技術,助力農民致富增收;醫藥衛生領域政協委員在平谷區馬坊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基層義診活動,切實把優質醫療資源送到群眾身邊,書寫“人民政協為人民”的新時代答卷。

  打造新平臺講述宗教中國化北京故事

  廣泛凝聚共識匯聚團結奮鬥正能量

  走進市政協機關,宗教中國化北京故事建築篇圖片展正在展出,五個單元300余張照片,系統展現了北京地區宗教建築中國化的歷史脈絡和當代實踐,將北京宗教建築之美直觀呈現在參觀者眼前。

  這是市政協創新開展“宗教中國化北京故事建築篇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舉辦圖片展外,活動還召開了一場研討會、攝製了一部宣介片。研討會持續一天時間,宗教界代表人士和高校學者專家,深挖北京地區宗教建築中的中國元素,交流北京各宗教在中國化歷史進程中的經驗做法,使龐雜的北京地區宗教建築中國化淵源變得更加明晰、系統、生動。

  市政協民族宗教委主任鐘百利介紹,以建築篇為開端,市政協還將從服裝服飾、音樂禮儀、教義教規等“小切口”入手,一年一個主題,探索宗教中國化的理論和實踐,挖掘、研究和總結各宗教在中國化歷史進程中的經驗做法,潤物細無聲地講好宗教中國化北京故事。

  宗教中國化北京故事系列活動是市政協積極推進政協事業高品質發展的創新之舉,搭建起匯聚各方面力量共同講好宗教中國化北京故事的新平臺,有效推動社會各界從中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凝聚力。

  這也是市政協廣泛匯聚團結奮鬥正能量的一個縮影。人民政協因團結而生、依團結而存、靠團結而興。過去一年,市政協緊扣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中心環節,有效運用制度優勢把更多人團結在中國共産黨周圍,積極促進政黨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階層關係、海內外同胞關係和諧,把更多力量匯聚到共襄復興偉業的歷史進程之中。

  以共識固團結,以團結鑄合力,2023年,市政協堅持定期走訪,密切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黨外知識分子、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聯繫,堅持走訪各民主黨派,組織黨外委員開展專題視察考察,通過聯合調研、大會發言、黨派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資訊等為各民主黨派發揮作用搭建平臺,在合作共事中畫出幹事創業的最大“同心圓”。

  過去一年,市政協不斷織密聯誼交友的情感紐帶,利用重要節慶紀念日舉辦特色團結聯誼活動,舉辦紀念“五一口號”長走、盧溝橋醒獅越野跑、京昆室藝術展演、“蘭亭杯”北京中小學生書法大賽等活動,進一步發揮政協團結聯誼、凝聚共識職能作用;開展“講好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故事”網路主題採訪活動,發出政協好聲音、營造社會正能量。

  過去一年,市政協堅持看望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聯繫服務界別群眾之中,成立宗教界(基督教)委員工作室,開展“踐行二十大精神,推進基督教中國化”宣講,舉辦少數民族界委員工作室活動,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過去一年,市政協不斷鞏固擴大愛國統一戰線,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大聯合,面向海內外講好中國故事首都故事政協故事,組織港澳委員和工作顧問在京學習培訓、視察考察;接待港澳臺青少年、香港公務員等群體走進人民政協,認識協商民主;持續開展“港澳青少年國情教育空中課堂”“同心線上”等活動,不斷增強港澳青少年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使愛國愛港愛澳精神薪火相傳。

  總結過去,是為了更好地展望未來。實踐證明,人民政協這一中國特色政治組織和民主形式生機勃勃,在首都改革發展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奔赴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市政協將在市委堅強領導下,繼續團結奮鬥、勇毅前行,充分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作用和效能,聚焦推動新時代首都發展履職盡責、凝心聚力,在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北京篇章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武紅利)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