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網路班組部分組員。(安旭東 攝)
這是一個24小時不休的班組——
119名工作人員,在電腦前值守一個個白天和黑夜,全天候與網民線上交流。
他們中,35歲以下的年輕人佔到了86%以上,雖然來自五湖四海,卻對北京各職能部門的工作瞭如指掌。
他們是北京市市民熱線服務中心12345網路班組。因為一條熱線,這些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聚在了一起。
相比12345電話受理組,網路班組看似少了些急促,多了份安靜,但面對網民訴求,一點兒也不會延遲。在三言兩語的留言中,大家精準鎖定提取有效資訊,快速接洽當事人或辦理單位。
“00後”盧佳豪雖然在網路班組才3年,但因為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熟練的業務能力,已經晉陞為班組長。上夜班的時候,盧佳豪經常會碰到“急茬兒”。
前不久的一個大風天兒,盧佳豪凌晨4點看到一則微網志留言:京港澳高速指示牌被大風吹破了。在網友上傳的圖片中,指示牌部分開裂下垂,指示牌下方有過往的車輛。盧佳豪馬上電話聯繫首發集團。首發集團及時安排人員到現場作業。早上6點多,盧佳豪查看系統發現,網友反映的隱患排除了,大家上班也安全了。
每當這時,盧佳豪夜班的困意也會一掃而光。“把收到的網民留言都當成自己的事兒,問題才能處理好,群眾才能滿意。”這是盧佳豪剛入職時班長強調的,現在他也這麼提醒自己的組員。
12345,在北京家喻戶曉。2020年,盧佳豪剛剛畢業,“當時就是奔着12345來的,我希望能為這個城市做點事兒。”
雖然見不到訴求人,但在網路班組,也要直面訴求人的各種情緒。2023年24歲的李昭晨正式上崗沒多久,就被“罵”了。
一位網友反映自家小區裏垃圾分類、物業管理等各類問題,但關鍵的小區資訊卻沒提供。李昭晨回過去電話確認,卻迎來劈頭蓋臉的責罵:“你到底有沒有能力?”李昭晨知道對方帶着氣兒,自己雖然心裏委屈,但只能抹了眼淚,繼續安撫對方,“您別着急,先消消氣。”
“那時候,作為一名新人,我還不太了解怎麼跟市民更好地溝通。上崗前師父再三叮囑我們,溝通能力在工作中需要不斷提升,但無論面對什麼諮詢訴求,服務態度都必須誠懇。”李昭晨説。
等對方冷靜下來,她才慢慢地解釋,因為涉及派單轉派,所以必須搞清楚小區、街道,“您放心,我們負責轉派,您在家等消息。”最後,對方的態度也緩和了。
接觸的訴求人越多,李昭晨也越理解,為什麼有的人“一上來就罵”,有的人“一上來就哭”——這些激動的情緒背後,是被急事難事所困的人。“對很多人來説,尋求12345幫助,很可能就是他們當時唯一的希望。”
也是在這一條又一條留言中,這群年輕人感受到了工作的價值。
李昭晨聊起一件她印象特別深刻的事。有一次,她給居民回電復核資訊,電話那頭的阿姨卻和她嘮起了小區的各種情況。這通電話打了半個多小時,阿姨最後哭着説:“小姑娘,已經很久沒有人跟我説這麼多話了。”電話這頭的李昭晨也哭了。“我們的工作有委屈,但更多的是感動和溫暖。”李昭晨説。
和李昭晨、盧佳豪相比,季雪萌已經在團隊工作了9個年頭。“2013年,第一條傳遞社情民意的@北京12345微網志消息發佈,2020年又開通了微信公眾號,現在有20個網際網路渠道全面受理網民訴求,市民隨時隨地能找到我們。”季雪萌説,北京12345從耳畔延伸到指尖,變的是平臺,不變的是一顆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的初心。
季雪萌提到前兩天的一件事。“北京12345”公眾號上發佈了一條某小區路面維修前後對比的照片,第二天,一名網友提出了異議,懷疑圖片造假,“這不是同一個地方吧?”
季雪萌趕緊調出了這通留言,以及前前後後的處理過程。經過仔細對比,她發現,由於拍攝角度不同,才會引發網友的質疑。季雪萌又聯繫屬地,重新拍攝了路面周邊照片,反饋給了網友。
“説明市民關注我們、關心城市發展,這也是對我們工作的督促。”如今,季雪萌和同事們日均處理上萬條網路留言,平均每小時每人就要經手20至30條左右。
網上12345的留言高峰,也有一定的規律性。比如早上上班後的幾個小時,晚上下班後的幾個小時,或者遇到社會熱點事件時,留言都會大幅增加。
每當這時,這群年輕人又成了接訴即辦戰線上的“逆行者”。
2023年7月底北京迎來一場特大暴雨,網路組全部堅守崗位。家住門頭溝區清水鎮的常久偉一度聯繫不上家人,班組成員勸她請假回去看看,可她卻還在堅持,“沒關係,這幾天網友反映多,我再等等,過幾天信號應該就恢復了。”彼時的12345成了暴雨專線,關於雨情的大量來電讓大家忙得一刻也不能停歇。
為加強派單及時性、精準性,班組負責人馬天聰帶領同事們開闢了服務專區,更新知識庫,增強網路平臺的互動力。
近日,12345網路班組獲評“2023北京榜樣”年度特別獎,這讓大家備受鼓舞。12345網路班組也得到了市民的肯定,“為你們的行動力點讚”“北京12345真的不一樣”“感謝有你們,城市變得越來越好”……馬天聰説,這一句句肯定和感謝,都成為激勵大家繼續努力、為民服務的動力。(任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