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平均每天會誕生900多家經營主體,註冊337家科技型企業。蓬勃的市場機遇和創新活力呼喚着營商環境錦上添花。
在經歷了6個版本壓茬迭代升級後,北京營商環境開啟更廣範圍、更多領域、更深層次、更高要求的改革。市委市政府近日印發的《關於北京市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北京服務”的意見》,清晰勾勒出未來北京營商環境的目標、任務和路徑,標誌着營商環境進入全面整體優化升級的新階段。
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楊秀玲介紹,在新階段,北京將建設高效協同的京津冀一流營商環境等六大環境,實施人才服務品質創優等八大行動,打造首善標準、國際一流“北京服務”,讓企業和老百姓能辦事、快辦事、好辦事、辦成事。
範圍更廣 領域更多
首要任務聚焦京津冀營商協同
從2018年啟動營商1.0改革至今,北京已經壓茬推行6個版本改革,累計推出了1270多項措施,實現營商環境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助力我國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中排名大幅提升,在國家營商環境評價中連續三年保持全國領先。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北京需要在更高層次、以更大力度推進營商環境建設邁向更高水準。楊秀玲説,2023年發佈6.0版改革方案後,本市立即着手全面總結6年來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經驗做法,過程中廣泛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企業家、專家學者等各方意見建議,形成了以打造“北京服務”為核心的營商環境新階段“管總”文件。
這份“管總”文件與以往的營商環境改革方案不同,涉及的範圍更廣、領域更多、層次更深,要求更高,任務更重。
梳理發現,《意見》在內容上推動優化營商環境向更高層次、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拓展,提出了“1368”的框架性內容:塑造1個“北京服務”品牌;夯實國際一流的“北京標準”、人民滿意的“北京效率”、首善之區的“北京誠信”三大基礎,強化“北京服務”引領示範作用;打造京津冀、市場、法治、投資貿易、政務服務、數字社會等六大環境,帶動“北京服務”提質增效;實施人才服務品質創優、科技創新服務提升、産業生態優化升級、數字政務提質增效、政策環境規範提升、助企暖企護航、宜居城市建設、宣傳等八大行動,實現“北京服務”全面領跑。
“範圍更廣”的一大關鍵便是將目光聚焦在京津冀大地上。營商環境是一個區域綜合競爭力的集中體現。“北京把打造高效協同的京津冀一流營商環境作為首要任務,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領域。”楊秀玲説。
近年來,京津冀三地先後推出4批共179項“同事同標”政務服務事項,包含涉企經營、交通運輸、工程建設、民生保障等4個領域,企業群眾在三地自貿試驗區乃至更大地域範圍辦事,實現無差別受理和同標準辦理;共同公佈第一批50類、165項資質資格互認清單,涉及京津冀市場監管、農業農村、交通運輸等14家部門,包括人力資源、建築、測繪、工程等50個類別的從業資質資格,進一步降低跨區域辦事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動跨境貿易協同開放,推動三地空港、陸港、海港互聯互通,520家産業鏈供應鏈重點企業實現“三關”互認,三地通關效率和便利度顯著提升。
三地資源稟賦不盡相同、營商環境各有側重點,如何攜起手來促進區域營商環境和政務服務一體化發展?楊秀玲介紹,三地將深化落實“1+5”框架協議,推動資源共用、同事同標、互認互通、高效協作、協同開放;攜手共建創新創業生態,推動構建多主體協作創新機制,打造政産學研金服用一體化的協同創新體系,建立完善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供需對接清單機制,支援各類技術轉移機構跨區域提供服務,促進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廣泛匯聚、自由流動,不斷提高科技成果區域內轉化效率和比重;優化區域産業發展生態,建立健全産業鏈分工合作和集群跨區域協同培育機制,加快建設一批産業創新聯盟,加強京津冀産業合作重點平臺建設管理,形成結構優化、質效領先、高效協同的産業發展生態,助力打造一批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北京服務”延伸拓展
實現公共服務暖心貼心
從跑4個部門變成只找1個窗口,申報材料由76份減至27份——幾個月前,準備在京舉辦“IDO動漫游戲嘉年華”的北京愛度次元文化傳播公司體驗了北京大型活動“一件事”整合辦的快速審批效率。該公司工作人員潘一欣表示,“原來辦一場活動至少要提前1個月,這次僅用了3個工作日就完成了審批。”
這種辦事模式就是把過去舉辦大型活動的“一堆事”變成了“一件事”——集合了所需的各種審批手續,還將向各級監管部門報備的事項同步納入,做到流程之外無環節、清單之外無事項、窗口之外無跑動,真正幫助辦事人“一次辦成”。
“本市聚焦個人和企業全生命周期,圍繞企業群眾生産生活涉及的重點領域,通過優化業務流程和強化數據共用,打造整合辦事服務,上線出生、入學、就業、婚育、市場准入、投資建設、融資信貸、生産運營、退出市場等50余個‘一件事’整合辦事場景。”市政務服務局二級巡視員王明哲説。
同時,本市建立健全以市級為龍頭、區級為主體、鎮街為基礎、村居為延伸的四級政務服務體系,共建成各級各類政務服務中心481個,村居服務站7000余個,園區、商務樓宇、商圈政務服務站點36個,設置窗口2.5萬個,向企業民眾提供一站式、整合式政務服務。
越來越方便的政務服務已成為“北京服務”這塊金字招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企業在北京經商、員工在北京生活,所感受到的服務不只政務服務這一類。於是,“北京服務”向更廣領域拓展。
“《意見》從以優化政務服務為主,向企業服務、公共服務延伸拓展,實現政務服務便捷高效、企業服務主動精準、公共服務暖心貼心。”楊秀玲説,本市將構建全方位企業服務體系,實現更多企業諮詢和訴求“接訴即辦”“未訴先辦”,主動為企業排憂解難,將構建親清統一的新型政商關係落到實處。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還特別將企業群眾感受最直接的交通出行、文化旅游、便民服務等領域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管理作為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重要任務,着力提升規範性和便利性,通過推進“八站兩場”互聯互通,促進站城融合、完善接駁換乘、增設便民設施,提升博物館、圖書館、劇院等公共文化設施的管理服務效能,打造“家園式”便民服務中心等,讓生活在這座城市和來到這座城市的每個人都感受到舒適、便利、有溫度的服務。
不回避問題差距
拓展改革範圍領域補短板
雖然在6個版本改革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推出了超過千項的舉措,但北京營商環境與企業群眾需求相比依然還有一定差距。這次《意見》制定時,並沒有回避從企業家等各方收集到的有些“尖銳”的問題。
“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有的改革處於試點階段沒有全面推開,有的改革主要針對某個環節,有的改革僅適用於部分經營主體。”楊秀玲説,下一步將着力解決這些問題,不斷拓展改革舉措實施的範圍和領域。
這其中,“一業一證”正是企業最為關注和期待的審批改革之一。所謂“一業一證”,就是把一個行業准入涉及多個審批事項整合於一張綜合許可憑證上。以在北京經開區開設的全國首家“奈雪PRO茶飲店”為例,過去需連辦三證、至少跑4次,現在則實現當天就拿到了營業執照和綜合許可證。企業老闆會算賬:審批流程加速其實是幫企業提前開業盈利,既節約時間成本,又能增加收益。
目前,本市已經建成“一業一證”申辦平臺,完成餐飲店等40個“一業一證”改革行業上線工作,企業可同時辦理多項許可事項,取得綜合許可憑證,實現“一次告知、一表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一證準營、一碼聯動”。
但是40個領域與市場經營的千行百業相比,只是九牛一毛,改革依然任重道遠。看到了企業的需求,這次《意見》明確,將全面推行“一業一證”,在更多行業實行“一證準營”,切實降低經營主體準營門檻和成本。
《意見》在政務服務領域,聚焦企業群眾辦理量大、辦理頻率高的服務事項,持續擴大“一件事”整合服務覆蓋面。特別是針對企業群眾反映突出的政策找不着、看不懂、用不上等問題,實施“政策環境規範提升行動”,進一步完善政策制定、實施、兌現機制,發佈涉及兌現辦事類內容的政策應同步公開政策諮詢電話,方便企業群眾隨時諮詢。同時,將加快推進全市一體化政策服務平臺建設,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統一兌現,變“企業找政策”為“政策找企業”。
同時,本市也將從推動企業“點”上辦事審批服務改革,向優化産業發展全鏈條管理服務拓展,打造産業鏈與資金鏈、創新鏈、服務鏈深度融合的産業生態;重點圍繞政策支援、服務配套等方面協同發力,“一鏈一策”制定産業鏈配套服務政策,吸引更多企業和項目落地。特別是針對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建立市級綜合審批機制,提供“一站式”整合服務,推動跨部門協同改革創新。
改革重點領域擴容
人才保障、科技創新首次納入
目光投向北京兩大國際機場。每天與大飛機騰空而起的,是貿易往來的便利程度。首都國際機場已擁有冰鮮水産品、進口肉類等7類指定監管場地資質,具備整車進口、保稅進口等完善的口岸服務功能;大興國際機場進境食用水生動物、進境植物種苗2類指定監管場地資質已於2023年2月投入使用,進境冰鮮水産品、進境水果2類指定監管場地正在加快推進驗收前的準備工作。
市商務局副局長李燕凌介紹,未來本市還將開展跨境貿易便利化標準化試點,依託北京“單一窗口”試點建立評價資訊平臺和評價指標體系,引入競爭機制,促進口岸服務水準全面提升,推動京津冀建立統一規範的空港、海港服務品質標準。
除了像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産權保護、監管執法、司法保障這種營商改革的傳統領域,《意見》還從重點領域突破向多領域優化提升拓展,首次把人才、科技創新等領域的改革和服務提升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任務。
其中,在人才保障方面,把實施“人才服務品質創優行動”作為八大行動的第一個行動,以打造最具國際吸引力的人才發展環境為目標,聚焦科技人才、青年人才、外籍人才,全面構建人才引進、培養、激勵、服務保障制度體系;吸引集聚科技人才,充分調動企業、高校積極性,建設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於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優化青年人才發展環境,在重大科技任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方面向青年科技人才傾斜,持續豐富青年人才社交、消費等場景供給;完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向具備條件的科技領軍企業、事業單位等下放職稱評審許可權;加大外籍人才引進力度,進一步提升停居留、出入境、資格認可、創業就業等便利性。
在科技創新方面,提出實施“科技創新服務提升行動”,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目標,以健全服務體系、促進成果轉化、加強融資支援等為重點,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環境;構建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支援與服務體系,着力培育旗艦型一流科技企業,支援標桿孵化器建設發展;增強科技成果轉化內生動力,充分賦予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自主權,激發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構建新型共性技術平臺服務支撐體系,加快建設中關村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推動更多優質企業在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融資;聚焦“三城一區”,促進“科學+城”融合發展,持續優化基礎設施、提升公共配套服務能力,為開展科研交流活動、實現高品質生活創造便利條件。
從能辦走向好辦
推動實現“碼上辦”“一碼通辦”
實現市區兩級98%以上政務服務事項全程網上辦理;建設社保、公積金、交通出行等28個大類,760余項市級服務和17個區級旗艦店;上線租房提取公積金、居住證申領、進京證辦理、路側停車繳費、通學公交車等一批便民利企服務……作為網上辦事門戶,“京通”成為牽引“一網通辦”的便民助手。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彭雪海介紹,用戶在“京通”上不僅可以查詢自己的身份證、戶口簿等常用證照資訊,未來在市和區級政務大廳辦事時,還能通過“京通碼”完成所需電子證照的確認使用,提升辦事效率。此外,“京通碼”還以卡包形式匯聚了電子社保卡、醫保電子憑證、公園年票等卡、票、證照,進一步方便了用戶的日常使用。下一步,將加快實施“城市碼”建設工程,促進實體基礎感知數據的融合關聯和共用應用,推動實現“網上辦、一碼通辦”的便捷服務,落地“京通碼”在一碼辦事、交通出行等場景,拓展應用,豐富數字體驗。
這正是本市未來以數字化改革促進制度創新、推進政府治理流程優化的縮影。根據《意見》,本市將以數字技術驅動政府審批、監管、服務流程再造、規則重塑、方式變革,推動“京通”“京辦”“京智”功能升級,推動“一網通辦”更加友好便利、“一網統管”更加高效聯動、“一網慧治”更加科學智慧;全面提升政務服務數字化、智慧化水準,大力發展“人工智慧+政務服務”,推行智慧審批、線上導辦、智慧諮詢等智慧服務,實現政務服務從網上可辦向“全程網辦”、好辦易辦轉變。
優化營商環境是一項系統、複雜、艱巨的龐大工程,涉及各領域、各方面,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各方堅持不懈、共同努力。因此,《意見》特別強調要建立全市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推進工作閉環機制,進一步增強改革的執行力。據獲悉,本市將建立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領導小組,打通政策落地“最後一公里”,構建具有北京特色的營商環境指數體系,開展營商環境監測分析和評價考核。
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楊秀玲説,本市將堅持首善標準、守正創新、久久為功,高品質完成《意見》確定的各項任務,用心、用情、用力擦亮“北京服務”品牌,讓廣大企業群眾更好地享受到優化營商環境的成果,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為首都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曹政 陳雪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