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北京國際非遺周成功舉辦 近500中外非遺項目相聚北京共敘“和合天下”

日期:2023-10-27 08:39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首屆北京國際非遺周成功舉辦 近500中外非遺項目相聚北京共敘“和合天下”

  10月22日至2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政府共同主辦的首屆北京國際非遺周在京舉行。圍繞“大美非遺,和合天下”主題,我國18個省(區、市)和來自亞洲、歐洲、南北美洲、非洲約40個國家(其中20個國家及地區現場展覽)的近千名代表、近500個非遺項目、3000余件展品和作品,通過展覽展示、非遺對話、互動活動等形式相聚北京。截至25日晚活動落幕,共有近3萬中外嘉賓參觀於農展館舉辦的國際非遺展,約180位中外嘉賓參加於北京飯店舉辦的非遺對話活動。

首屆北京國際非遺周成功舉辦 近500中外非遺項目相聚北京共敘“和合天下”

首屆北京國際非遺周成功舉辦 近500中外非遺項目相聚北京共敘“和合天下”

首屆北京國際非遺周成功舉辦 近500中外非遺項目相聚北京共敘“和合天下”

首屆北京國際非遺周成功舉辦首屆北京國際非遺周成功舉辦 近500中外非遺項目相聚北京共敘“和合天下”

  多國非遺相聚北京交流互鑒

  作為北京最新創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品牌活動,同時也是首次在京舉辦的非遺大型國際展示交流活動,非遺周的展覽重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國際展區以“美美與共”為主題,邀請了傳統手工藝、傳統飲食、傳統舞蹈等60多項非遺技藝,共800余件展品。

  開幕式大舞臺上,西班牙弗拉明戈、非洲手鼓、中國廣東普寧英歌舞、陜西安塞腰鼓熱烈演繹鼓舞激情。展廳內,從秘魯遠道而來,身着傳統服飾的兩位傳承人也舞起秘魯的剪刀舞。還有斯洛伐克的提線木偶在藝人手中耍起雜技。來自義大利手工奶酪製作大師還現場演示如何用北京本地生牛奶製作馬蘇里拉奶酪,同時也能讓參與者有機會品嘗新鮮製作的馬蘇里拉奶酪。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那不勒斯披薩製作工藝也現場進行了演示。

  靜態展品方面,辛巴威的石雕、俄羅斯的“最美麗的國家”攝影大賽作品、塞爾維亞的文學名著、斯洛伐克的傳統樂器、秘魯的畫龕、柬埔寨的銀質器具、菲律賓的紡織品、斯里蘭卡的華蓋、泰國的陶瓷製品、土庫曼的刺繡服裝、烏茲別克的木雕、伊朗的描金彩繪和手工鑲嵌藝術、以色列的手工草編、摩洛哥的銅器、古巴的文化遺産圖片,也都精煉展示出各自迥異的文化特質和韻味。

首屆北京國際非遺周成功舉辦 近500中外非遺項目相聚北京共敘“和合天下”

  京津冀71個項目述“人文相牽”

  圍繞“京韻流芳”“津門雅韻”“冀彩風華”主題,匯集京津冀71個非遺代表性項目、330余件作品,集中展示京津冀山水相連、人文相牽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風貌。

  其中,北京展區以“京韻流芳”為主題,通過展品展示、現場互動、場景還原、沉浸式體驗等形式,讓觀眾了解北京非遺的獨特魅力。分為“燕京八絕綻芳華”“衚同人文煙火氣”“中軸非遺老字號”“運河岸邊話傳承”四個部分。其中“燕京八絕”展區的29件展品均選自北京當前工藝美術的高水準精品,代表了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發展,是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典範之作,為觀眾提供了一場傳承文脈、溫潤心靈的精神盛宴。

  天津市以“津門雅韻”為主題,獨流老醋、陳官屯冬菜接地氣,花絲鑲嵌、天津葫蘆、蔡氏貢撣傳自古代宮廷,還有體現天津獨特民俗文化的楊柳青年畫、老美華手工製鞋、泥人張彩塑、田氏船模等帶來市井生活氣息。根據天津圖書館館藏鎮庫之寶《大明重刊三藏聖教》設計的古籍自縫本、書籤等文創産品展現了津門文化底蘊。頗具氣勢的田氏船模等也受到大眾的熱烈歡迎。展覽期間,極具“哏都”趣味的古典戲法和相聲演出也格外吸引人。

  河北展區以“冀彩風華”為主題,觀眾可以體驗印製武強木版年畫、製作勝芳花燈、繪製衡水內畫,可以鑒賞磁州窯、定瓷、邢窯三大北方瓷器,還可以了解緙絲、布糊畫、威縣土布、石影雕、花絲鑲嵌等工藝。

  16省市名品共謀“茶和天下”

  影響世界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展,則是2022年11月29日“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後,北京聯合15省(區、市)舉辦的茶習俗、茶技藝、茶文化展示。展覽突出茶在大眾生活中的重要角色與風土民情。

  整個展區以四大茶路為序布展。運河茶路內,有京城茶館(北京)、儒茶魯味(山東)、豫滿茶香(河南)、徽皖茶韻(安徽)、蘇作風雅(江蘇)、茶裏宋韻(浙江)。其中,京城茶館內,入場便聞老北京叫賣、京韻大鼓。“張一元”“吳裕泰”兩個品牌的茉莉花茶製作技藝均為國家級非遺,前者展示了從傳統手掐包到精美包裝的禮品茶葉,後者則展出了與國家博物館合作的四季茶禮。來自河南的國家級非遺“信陽毛尖茶”傳承人周祖宏、肖興亮、肖珺景一家三代創建的“傳統信陽毛尖茶”品牌展示其代表産品。安徽制茶大師謝四十則帶來他創制的黃山毛峰,“100攝氏度的水、燜上三分鐘,茶湯味道更好。”茶藝師嚮往來客人介紹。浙江綠茶久負盛名,亮相展會的安吉白茶、西湖龍井,通過現場泡茶、點茶表演、品茶敬茶等方式向觀眾展示浙江宋韻茶文化。

  茶馬今路,展示了長安茶色(陜西)、貴黔茶事(貴州)、巴蜀蓋碗(四川)、茶樹之源(雲南)。蓋碗製作技藝多有創新,外觀樸拙、內裏圓潤的茶壺設計頗有意趣。雲南則遴選了普洱茶製作技藝(貢茶製作技藝)、紅茶製作技藝(滇紅茶製作技藝)亮相展覽。

  萬里茶道,展示了贛茶禪味(江西)、楚天茶韻(湖北)、湘茶傳韻(湖南)。海絲茶路,展示了蓮花茶襟(福建)、嶺南茶情(廣東)、壯鄉茶風(廣西)。其中,嶺南茶情(廣東)展臺上,潮州工夫茶代表性傳承人王翠瑩擺上一把紅泥爐,幾杯鴨屎香單叢茶和東方紅單叢茶。甘甜的茶香吸引一隻蜜蜂在這裡盤旋許久不肯離去。“希望這次可以和國外展商多交流,將工夫茶的妙處傳播到國際市場去。”贛南客家擂茶製作技藝,在北方並不多見,不少參觀者看到滾燙的開水沖泡擂好的茶泥,也能形成甘潤芳香、色如琥珀、清爽可口的茶飲時,紛紛覺得神奇。

  “茶和天下”展區內,還有斯里蘭卡紅茶、泰國腌茶、摩洛哥摩方茶等在現場展示。與各省茶文化相配合的百姓生活中的非遺技藝作品也一併展出,如景德鎮陶瓷、西湖綢傘、德州黑陶燒制技藝、曲阜楷木雕刻、魯錦織造技藝等,讓人們立體豐富地感受到中國人生活中的文化韻味。

  “非遺+旅游”推介10省市文旅資源

  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非遺種類豐富,且數量眾多。國務院自2006年至2021年公佈了5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等10個類別,總計1557項、3610子項。

  在國際非遺展舉辦期間,主辦方推出“非遺+旅游”推介會,發佈了北京非遺logo。北京、天津、江蘇、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雲南10個省市的文旅系統代表也集中推介了當地非遺及旅游特色資源;中國旅游集團旅行服務有限公司代表分享了該企業研發設計的非遺系列産品,以及其在非遺傳承方面的相關成果。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對外交流與合作處相關負責人在推介會上進行了“你好,北京——中軸線之旅”主題推介,其他參會省市代表分別進行了“津門故里 匠心不渝——非遺特色之旅”“非遺傳承賡續千年文脈,平江歷史街區煥發新生”“彩纈東梨,鄉創未來”“江西非遺特色旅游線路”等主題推介。

  非遺+創意彰顯傳承活力

  國際非遺展還特設非遺正青春展區。中國盒子、生肖設計大賽等主題創意品,以新穎時尚不失國際化的設計語言,贏得中外嘉賓讚賞。

  由“大道造物”帶來的中國盒子系列,曾先後獲得百花杯金獎、工美杯金獎、當代好設計獎、瑞麗輕奢品牌獎等數十個重要獎項。斯洛維尼亞駐華使節購買了三件作品,並評價“設計非常棒,很中國也很有品質,我非常喜歡!”現場,還有年輕姑娘購買微繪琺瑯首飾,覺得非常時尚。退休老夫婦購買了酒具,認為這才體現出生活品質。大道造物品牌還邀請了凱賓斯基日出東方酒店,共同呈現怡景琺瑯藝術餐廳——“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生活美學應用。

  亮相於此的全球吉慶生肖設計大賽(癸卯兔年)作品邀請展,精選了2023全球吉慶生肖設計大賽(癸卯兔年)的獲獎作品,以及自2014年以來歷屆大賽的優秀獲獎作品代表。同時,特邀藝術家鄔建安的《白蛇遁隱》、白曉剛的《紅牛》以及孫世前的機甲作品《望月甲》共同展出。時尚、豐富並具有國際設計語言的作品,讓中國傳統生肖文化展現出融入當代生活的魅力。“這幾款農曆兔年平面作品可以授權給我們做衍生品開發嗎?”“展出作品可以在網上買到嗎?”兩天來,諮詢者絡繹不絕。北京海外文化交流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球吉慶生肖設計大賽系列活動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與中央美術學院共同主辦。自2014年起,已連續舉辦9屆,累計收到平面設計、産品設計、多媒體及交互設計等各類專業設計作品3萬餘件,獲獎作品共計405件。獲獎作品版權歸屬大賽組委會,其中一部分由北京海外文化交流中心開發為限量衍生品用於國際文化交流贈禮,其餘則“待字閨中”。近兩年,大賽不斷探索設計作品的落地轉化,將更加年輕化、時尚化、國際化的傳統生肖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創産品的設計開發中,實現“生肖文化+”跨界融合,促進文化與旅游新消費。

首屆北京國際非遺周成功舉辦 近500中外非遺項目相聚北京共敘“和合天下”

首屆北京國際非遺周成功舉辦 近500中外非遺項目相聚北京共敘“和合天下”

首屆北京國際非遺周成功舉辦 近500中外非遺項目相聚北京共敘“和合天下”

首屆北京國際非遺周成功舉辦 近500中外非遺項目相聚北京共敘“和合天下”

  中外對話

  非遺保護 當代實踐

  10月22日下午,非遺周的“非遺對話”在北京飯店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為非遺領域經驗分享、理論辨析、交流互鑒提供了優質平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文旅部及市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國內外非遺領域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文旅企業及行業協會代表等與會嘉賓,以“非遺保護 當代實踐”為主題,圍繞“《公約》二十年 非遺保護的中國經驗”“非遺的國際合作”“非遺的可持續發展”“文化多樣性與非遺”等議題,展開對話、交流與研討,深度剖析非遺當下和未來的發展之路。

  首先,立藝必先立魂。我們深入挖掘文化根脈,夯實非遺保護基礎:在政策措施制定上,注重細分領域,建立長效機制;在名錄體系建設上,注重優化結構,改善發展環境;在保護傳承工作上,注重活態傳承,延續文化基因。第二,創新才能融入。我們加大宣介力度,推進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融合發展新業態、塑造展覽展示新品牌、拓展媒體傳播新渠道。第三,交往貴在交心。我們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以非遺為媒服務國家外交戰略:通過傳遞非遺蘊含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讓世界更好地感知中國、讀懂中國。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楊爍

  中國在國際合作平臺上積極發揮作用。中國自2004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以來,已有43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名冊)。其中,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35項,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7項,優秀實踐名冊1項。中國參與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談判及其實施細則的制定過程,三次當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委員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中國建立了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國際培訓中心,支援亞太地區能力建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多部門地區辦事處文化部門主管 楊碧幸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