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將大樹遮光、病蟲害等投訴納入接訴即辦“每月一題” 治綠“三板斧”
林木綠地是繁華都市中的詩意,但也帶來了大樹遮光、危樹清理難、病蟲害擾民等問題。2023年初,城市綠地建設與養護被列入接訴即辦“每月一題”。半年來,園林綠化系統用“三板斧”精細治綠,對600個試點小區開展全面治理。
頭板斧:
幹部下沉一線,摸真問題
“在城市綠化的投訴件中,關於居住區的綠化佔比超85%。”市園林綠化局城鎮綠化處處長劉明星介紹。投訴件五花八門,着手解決可不能拍腦門兒。3月,市區園林綠化系統數百位幹部下沉一線,赴253個街鄉鎮、6883個居民區踏勘,開展調研摸底。
一個個問題浮了上來。其中既有大樹遮光、病蟲害擾民等細碎問題,也有管護主體多元、條塊切割混雜等體制機制問題。
錨定問題後,本市在600個居住區試點啟動了為期8個月的治理。“我們把這600個小區當作‘麻雀’解剖,積累經驗,全市推廣。”劉明星介紹,同時還建立了定期檢查和問題挂銷賬機制,將結果納入林長制考核。目前,已完成474個小區的治理。
就拿病蟲害擾民來説,市園林綠化資源保護中心優化完善440個市級監測站點佈局,新增蚜蟲、蚧殼蟲類害蟲的監測點。2023年,本市居住區的樹木病蟲害達到了“不成災、不擾民”的目標。
很多時候,綠地問題遲遲無法解決,並不是因為相關部門沒有能力管,而是不知道該由誰管。於是,本市完善了四級林長制責任體系,將綠地臺賬落到圖斑、落到網格、落到系統數據庫。海淀區園林綠化局則開展公共綠地權屬梳理,共厘清了17157處綠地的權屬。
二板斧:
建立長效機制,精準施策
別看只是小小一塊綠地,背後的問題卻錯綜複雜。劉明星介紹,本市不斷補齊政策短板,針對老舊小區綠化改造、居住區綠地養護等問題,均出臺了相關的工作指引和技術指南。
“樹根拱路”是城市治理的老大難,涉及管理主體多,問題複雜,往往解決難度大,辦理周期長。海淀區明確了不同主體的處置路徑,形成《“樹根拱路”接訴即辦案件協調會會議紀要》。此後,該類問題累計解決110余件。針對枯死樹伐移審批周期慢問題,海淀區將此類案件法定20個工作日完成審批,壓縮至3個工作日內辦結,上半年共審批危死樹伐移274件。
解決一個問題,形成一類機制。在西城,區屬國企挑起了居住區綠地養護的擔子,實現各社區綠地的集約化、專業化管護;在東城,小巷管家團一起建設了“共用花園式”社區;在順義和經開區,成立物業集團,推動建立老舊小區綠地管理兜底機制……
三板斧:
號召多方參與,共建共用
“政府搞綠化,有時候錢也花了、勁兒也使了,但就是沒有辦到大家心坎兒裏。”海淀區曙光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夏卓姝説,上河村社區試點“社區治理合夥人”機制,政府、社區、居民、物業等各方擰成一股繩,“現在,大家親手栽樹種花,滿意的人多了,挑刺兒的人少了。”
那是一個水系貫穿、綠地環繞的居民區。在踏訪時,綠化專家姚士才正指導居民為裸露地補栽花草,有麥冬、玉簪、佛甲草等。“春天花草生長期長,要種得疏朗些,一米栽5棵。現在入了秋,一米栽6棵更合適……”大夥兒一邊聽門道,一邊實踐,辛苦歸辛苦,但氛圍相當熱烈。
眼下,本市正在建設“花園城市”。城鄉各地、大街小巷都將變得更美,也更需要千千萬萬雙手的支援。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四級調研員楊振威介紹,2023年,東城西城寸土寸金的衚同也開展了義務植樹,大家為花木修枝、澆水、塗白、挂鳥巢,還能親手為古樹體檢。
截至8月底,全市共舉辦義務植樹進社區活動944場次,惠及社區656個,4萬多名社區居民參加。(朱松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