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開放兩年多 超600萬人次打卡紅色文化新地標

日期:2023-09-01 08:26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開放兩年多 超600萬人次打卡紅色文化新地標

位於西城區魏染衚同的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

位於西城區魏染衚同的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金瑤 攝

  從中國共産黨人初心之地北大紅樓,到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前哨京報館舊址,再到少數民族黨支部誕生地蒙藏學校舊址……經過發掘和保護的革命舊址,正在展現出新的時代風采。自2021年6月起,以北大紅樓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逐步向社會開放,截至目前已累計接待觀眾超600萬人次,成為北京紅色文化新地標。

  一幢紅樓,百年滄桑。作為中國共産黨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北大紅樓孕育了偉大建黨精神;再往前追溯,早在100多年前,這裡激蕩出的思想火花匯聚成風雷,掀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從門口拾級而上,紅樓內部仍然保持着原來的格局。“一層東南角就是李大釗工作過的圖書館主任室。”在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館長楊家毅的指引下,一幕幕歷史場景展現在眼前:古樸的辦公桌上,《新青年》等資料整齊排列;年輕的李大釗坐在桌前,潛心研讀馬克思主義,寫下《庶民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重要著作,向國人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學説……

  從熙熙攘攘的菜市口十字路口拐進幽靜的衚同裏,步行不到10分鐘,青磚灰瓦間一座中西合璧的兩層小樓靜靜佇立,這裡曾是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前哨——京報館舊址,也是著名報人邵飄萍的故居。門口,“鐵肩辣手”四個大字清晰醒目。1918年,邵飄萍創辦《京報》,宣傳共産主義、傳播馬列主義、介紹十月革命,體現着“鐵肩辣手”的良心和責任。正在展出的“百年紅色報刊”展覽,通過一張張散發墨香的舊報,講述了邵飄萍的辦報歷程和新聞救國史,展現了中國共産黨紅色報業的發展脈絡。“紅色是《京報》最鮮明的底色,京報館也逐漸成為受歡迎的紅色教育基地之一,越來越多的青少年來到這裡,與革命先輩跨越時空對話,接受精神洗禮。”西城區文保中心文物管理科科長李帆介紹,館內還設置了油墨拓印等體驗項目,讓觀眾沉浸式體驗報紙生産過程,感悟愛國新聞人的初心與使命。

  生動精彩的展示不止於此。“在那萬馬奔騰的草原上,豐收的歌聲響徹四方,草原人民永遠歌唱共産黨……”隨着悠揚的歌聲從展廳內傳來,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展演活動在蒙藏學校舊址拉開帷幕。在這座古樸的院落內,李大釗等革命先驅曾傳播馬克思主義,榮耀先、烏蘭夫、李裕智、多松年等少數民族進步青年曾在這裡學習,少數民族的革命火種從此點燃,播撒至全國各地。走進“中華一脈 同心築夢——中國共産黨民族工作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主題展”,420余張照片,280余件實物、文獻和檔案,帶領觀眾重溫少數民族進步青年的“覺醒年代”,領略中國共産黨百年民族工作的光輝歷程和取得的偉大成就。

  2023年3月,經過保護修繕的蒙藏學校舊址開門迎客,吸引了大批觀眾參觀體驗。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副館長張一郎介紹,截至目前累計超16萬人次前來參觀。該館還推出夜間延時開放政策,開放時間從每日9時至21時30分。“紀念館通過每天定時開展文藝演出和少數民族非遺展示,定期開展青少年研學等活動,打造展現各民族文化自信和歷史自信的平臺。”(何蕊)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