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舉行防汛救災工作情況新聞發佈會 災後重建思路明確 洪澇災害造成近129萬人受災

日期:2023-08-10 08:1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本市舉行防汛救災工作情況新聞發佈會,災後重建思路明確 洪澇災害造成近129萬人受災

  受颱風“杜蘇芮”影響,7月29日至8月2日,北京市遭遇了特大暴雨災害。8月9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北京市防汛救災工作情況新聞發佈會。

  北京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夏林茂介紹,災情發生後,全市累計轉移群眾8.2萬餘人,市委市政府一刻不停“搶險、搶修、搶通”,全力做好“四通一保”、傷員救治、群眾安置等各項救災工作。

  據統計,截至8月8日24時,全市因災死亡33人,主要由洪水衝淹、衝塌房屋等原因造成;因搶險救援犧牲5人。還有18人失蹤,包括1名搶險救援人員。發佈會現場全體起立,為遇難人員默哀。

  83個小時降雨量達常年全年六成

  本次特大暴雨極端性強、累計雨量大,引發特大洪水。

  夏林茂介紹,從氣象監測數據上看,單站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昌平區王家園水庫降雨745毫米,是北京地區有儀器測量記錄140年以來的最大降雨量。地質災害監測數據記錄到了更高極值,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有3個點位,700毫米以上的達51個點位。全市平均降雨量331毫米,83個小時的降雨量達到常年全年降雨量的60%。其中,門頭溝區平均538毫米,房山區平均599毫米。

  特大暴雨導致全市主要河流洪水來勢快、量級大、峰值高。永定河盧溝橋站洪峰流量僅2小時就從1000立方米/秒上升為峰值4650立方米/秒,是1925年以來的最大洪峰。大石河漫水橋站最大洪峰流量5300立方米/秒,是有實測資料以來的最高記錄;拒馬河張坊站最大洪峰流量6200立方米/秒,是有實測資料以來的第二高記錄;兩河斷面洪量分別相當於2012年“7·21”強降雨的9倍和4倍。

  雨前提前疏散轉移4.2萬餘人

  降雨開始前,全市早研判、早部署、早準備,落實落細各項防汛措施,主動做好防範。

  夏林茂介紹,7月21日,颱風“杜蘇芮”生成後,北京密切跟蹤走勢,6次展開天氣會商。7月28日上午颱風剛在福建登陸,下午北京立即再次召開專題會,並連夜開展部署。7月29日果斷率先升級發佈暴雨紅色預警,並啟動全市防汛一級響應,向社會發佈“非必要不出門、非必要不到崗”等9條硬措施,為應對特大暴雨爭取了寶貴時間窗口期。

  “關、停、封、撤”等應急措施也提前下達。全市關閉景區230家,關閉山洪溝道427條。5100余家鄉村民宿暫停營業,提前疏散轉移4.2萬餘人,3554項在建工地全部停工,近50萬建築工人安全轉移。預置前置消防救援隊伍及各類專業搶險力量和防汛救災物資。

  全市各區下沉12.3萬名幹部,提前進駐山區村落、低窪點位,地毯式巡查城市內澇風險點位,加密水、電、氣、熱、通信等城市生命線巡檢。

  全市因災死亡33人

  這場罕見特大暴雨還是給首都造成了嚴重災害,西部山區損失重大。據初步統計,全市共接報地質災害369起,是多年平均數量的10.5倍。

  特大暴雨對山區基礎設施破壞嚴重。水利工程方面,110余條河流發生超標準洪水,280余公里河道堤防損毀;4座中型水庫、13座小型水庫、16座水閘出現不同程度的水毀。水務設施上,20座城鄉供水廠、264座農村供水站、18座城鎮污水處理廠、363座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停運或受到影響,1980余公里供水管線、2140余公里排水管線受損,全市507個村供水受到影響。電力設施方面,70條10千伏供電線路、1812個臺區、9600余處配電設備受損,造成273個村和16個小區斷電。通信設施方面,3188個基站、1367個鐵塔、3146公里桿路受到損毀,造成342個村通信中斷。交通設施上,縣級以上公路受損93條段,鄉村公路受損840條段,256個村交通中斷。

  洪澇災害共造成近129萬人受災,房屋倒塌5.9萬間,嚴重損壞房屋14.7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22.5萬畝。目前這些災害損失仍是階段性數據,造成的財産損失還在持續統計中。

  “截至8月8日24時,全市因災死亡33人,主要由洪水衝淹、衝塌房屋等原因造成;因搶險救援犧牲5人。還有18人失蹤,包括1名搶險救援人員。”夏林茂説,“在此,我代表北京市委、市政府,向因公犧牲同志和不幸遇難者表示沉痛的哀悼!向他們的家屬表示最誠摯的慰問!”

  256個斷路村全部具備應急通車條件

  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放在第一位。災情發生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國務院工作部署,北京市一刻不停“搶險、搶修、搶通”,全力做好“四通一保”、傷員救治、群眾安置等各項救災工作。

  央地、軍地、區域、社會協同。解放軍、武警、消防救援隊伍3萬餘人參與抗洪搶險,實時處置險情災情,發揮了主力軍和突擊隊作用。

  快速搶通道路、恢復通電、通水、通信。到8月7日,256個斷路村全部具備應急通車條件。截至8月8日18時,除異地安置的9個村外,全部村已恢復供電;通過管網搶修、安裝凈水設備、提供應急水車等方式,除異地安置的5個村外,全部恢復供水;342個村全部恢復通信。

  妥善安置受災群眾。截至8月8日18時,全市累計轉移群眾8.2萬餘人,村委會、學校、體育館、保障性住房等場所集中安置受災群眾。除了充足的基本生活物資,安置點還配備了醫護人員和相關藥品,並提供心理疏導等服務。

  北京還加大物資保障力度。全市調撥送達各類生活必需品和應急物資14類84萬餘件;調配直升機64架次、無人機66架次,累計投送食品、水、藥品等各類物資約26噸,基本解決受災嚴重地區物資短缺問題。

  多項措施確保“大災之後無大疫”

  為了確保“大災之後無大疫”,市委市政府也採取了系列措施。

  夏林茂説,全市組織1.28萬名醫護力量參與災區醫療防疫工作,轉移傷病員3300餘人次,其中最大的98歲,最小的為剛出生幾個小時的雙胞胎新生兒。各醫院組織專家24小時值守,開闢綠色通道救治傷病員,目前病員病情平穩。災區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恢復診療,村衛生室正通過不同方式送醫送藥到府。

  群眾飲食安全放心。全市從多渠道調集150余輛供水車輛24小時運水進村,為斷水村安置大型儲水罐,提供瓶裝水和包裝食品。同步組織專業隊伍對水廠、供水管線和自備井逐個清淤、置換、消毒、檢測,力爭儘快恢復正常供水。此外,提醒居民注意飲水安全和食品安全,不飲用生水,不食用過期或浸泡食品,並加強監督檢查。對設置的集中安置點,確保食品和飲水安全、良好通風、廁所衛生等。

  社區清淤、除四害等專項行動已經啟動。全市組織動員17萬餘名黨員幹部和15萬餘名志願者開展環境清理。同時,加強環境危險因素和疾病監測。

  群眾心理情緒問題也受到關注。本市已組織24名市級心理衛生專家隊伍深入災區,並與12345市民熱線聯合,開通18條心理援助熱線,24小時提供心理疏導服務。

  北京明確災後重建思路

  夏林茂表示,接下來,全市將統籌規劃,全面做好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總的思路是:一年基本恢復,三年全面提升,長遠可持續發展。

  “一年基本恢復”,就是要經過一年左右時間攻堅,基本修復影響防洪的水毀水利設施,完成損毀房屋修繕加固和農村居民自建住房原址重建,科學選定集中安置點位,加強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使保障能力基本恢復到災前水準,讓群眾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三年全面提升”,就是要用三年左右時間,全面完成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災區防災減災能力顯著提升,受災地區發展能力明顯改善,為群眾營造出舒適的居住環境。

  “長遠可持續發展”,就是着眼長遠、整體規劃,優化受災地區功能佈局,全面提升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準,不斷提升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任珊 王天淇)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