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兩位代表做客媒體連線採訪室 建言知識産權強國建設和青年教師培養
如何推動我國從知識産權大國向知識産權強國轉變?如何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高品質的教師隊伍?3月9日晚,馬一德、方復全兩位連任的“老”代表先後做客北京市代表團的媒體連線採訪室,分享履職感受,為所在行業內的熱點問題建言。
馬一德代表
提高知識産權整體質效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知識産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明確了建設知識産權強國的具體目標。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知識産權學院院長馬一德專注知産領域研究,他認為,我國實現知識産權大國向強國轉變,需要提高知識産權整體質效,並通過完善相關立法來保障。
“截至2022年底,我國發明專利有效量達421.2萬件,有效商標註冊量達4267.2萬件,均穩居世界第一。知識産權數量和規模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馬一德認為,也要清醒地看到不足,我國知識産權整體質效還不夠高,高品質、高價值知識産權偏少。
馬一德建議,將資源引導到關鍵領域和關鍵環節,重點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和戰略新興産業的知識産權保護和運用,引導市場主體做好專利、商標、著作權、商業秘密等多種類型知識産權組合的系統性佈局和整體性推進。提高知識産權審查質效,強化知識産權申請註冊品質監管,保護真正有價值的知識産權。
“面對知識産權立法空白、滯後等問題,新形勢下還要做好知識産權的法治保障。”馬一德説,大數據、人工智慧、元宇宙等新業態、新領域的發展,對傳統知識産權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戰,需要儘快明確新業態、新領域的知識産權保護規則,引領産業創新發展。他建議,進一步優化和完善知識産權專門化、一體化格局,加快推動知識産權檢察工作發展,加大力度防範和治理知識産權壟斷問題,以平衡保護推動産業轉型發展。
此外,馬一德認為,我國大量的知識産權在經濟發展中還沒有發揮出應有作用,未來需要進一步完善知識産權運用政策體系和投融資體系,打通由科技創新到經濟發展的“最後一公里”。
方復全代表
為基礎研究教師提供耐心扶持
“青年教師是高校的中堅力量,代表着高校的未來。吸引、培養青年教師,讓他們健康地成長,是高校建設的重點工作。”全國人大代表、首都師範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方復全認為,要激發青年教師的科研活力,首先要為青年教師提供成長空間,讓他們看到成長的預期。其次,要制定並落實相關的科研成果轉化政策,鼓勵青年教師多出成果,並讓他們享受到成果轉化的紅利。此外,對在高精尖領域從事基礎研究的青年教師,高校要有足夠的耐心來扶持,讓他們坐得住、沉得下,能心無旁騖地從事教學科研工作。
如何吸引優秀的人才最終走上教師崗位?方復全認為,全社會要營造尊師重教的生態,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要為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師減負,提高他們的生活待遇,同時為他們提供更多上升的空間和再學習、再深造的空間;要為從事高等教育的教師創造條件,讓他們有從事科學研究的時間空間,為他們搭建平臺、組建團隊,形成老中青“傳幫帶”,讓他們能真切體會到在高校任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牛偉坤 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