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腳步永不停歇——十大熱詞看市人大常委會五年履職

日期:2023-01-17 09:13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腳步永不停歇——十大熱詞看市人大常委會五年履職

  推動制度優勢不斷轉化為治理效能,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攻堅任務,是新時代賦予人大工作的新命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化對中國民主政治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並大力推進,為新時代加強和改進人大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

  五年來,市人大常委會始終沿着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緊緊圍繞市委貫徹落實黨中央大政方針的決策部署履職行權,對中央有部署、市委有要求的工作不折不扣貫徹,對改革發展有需要、人民群眾有期盼、屬於人大職權範圍內的事項積極主動推進。

  這是毫不動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五年,是書寫民主法治建設新篇章的五年,也是善作善成、勇毅前行的五年。

  時間的長河奔涌向前,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腳步永不停歇。翻看新征程趕考路上的履職答卷,十大熱詞折射責任與擔當。

2021年11月5日,全市各選區選舉新一屆區和鄉鎮兩級人大代表,圖為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學生投下莊嚴一票。

2021年11月5日,全市各選區選舉新一屆區和鄉鎮兩級人大代表,圖為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學生投下莊嚴一票。(方非 攝

朝陽區農光裏112號樓新安裝6部電梯,電梯採用高透玻璃幕墻,減少對住戶採光的影響。

朝陽區農光裏112號樓新安裝6部電梯,電梯採用高透玻璃幕墻,減少對住戶採光的影響。(鄧偉 攝

大興區西紅門鎮禮域府社區,居民體驗社區內設立的“綠色當鋪”,用廚余垃圾兌換積分。

大興區西紅門鎮禮域府社區,居民體驗社區內設立的“綠色當鋪”,用廚余垃圾兌換積分。(武亦彬 攝

燕保·百灣家園通過打造開放式社區,讓建築最大程度地融入城市。

燕保·百灣家園通過打造開放式社區,讓建築最大程度地融入城市。(潘之望 攝

2022年6月24日,京杭大運河北京段、河北段聯合舉行京冀遊船通航儀式,大運河京冀段62公里實現互聯互通。

2022年6月24日,京杭大運河北京段、河北段聯合舉行京冀遊船通航儀式,大運河京冀段62公里實現互聯互通。(白繼開 攝

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腳步永不停歇

大興區接訴即辦調度指揮中心內,工作人員在處理市民來電。(武亦彬 攝

  1、始終沿着正確方向

  ——旗幟鮮明堅持黨對人大工作全面領導

  人大機關首先是政治機關、人大工作首先是政治工作。常委會建立“第一議題”學習制度,將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黨中央決策部署、市委有關工作安排作為常委會會議、黨組會議、主任會議第一項議題。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向市委請示報告制度,就重要會議、重要立法、重大事項、重大問題向市委請示報告410件次;每半年報告一次全面工作,常委會年度立法計劃報經市委常委會會議研究後公佈實施;物業管理條例、醫院安全秩序管理規定等由市委點題的立法項目,市人大常委會主動牽頭或及時“補位”;接訴即辦、城市更新條例等47件次立法項目提請市委常委會研究,無論是立法內容,還是立法程式,黨的領導都能落細、落實、落具體。

  2、“萬名代表走訪基層”

  ——擴大群眾有序政治參與的新實踐

  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直接聽取24萬名市民群眾的立法建議,接訴即辦工作條例一輪審議就徵集到7500余條建議,兩個“關鍵小事”執法檢查覆蓋全市5600余個小區和11300余個公共場所……結合北京城市“大基層”特點,自2019年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修法開始,市人大常委會探索形成市區人大聯動、代表家站依託、四級代表參與的“萬名代表走訪基層”機制,推動擴大群眾有序政治參與,讓法治建設的每個環節都與群眾商量、請群眾參與、由群眾評判。

  從立法修法拓展到執法檢查,從一部法規的初試,拓展到根據不同法規靈活應用,不斷固化經驗、不斷探索創新,越來越多市民“零距離”接觸人大代表、知曉人大工作,“萬名代表走訪基層”機制以更加豐富的民主形式和民主渠道,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北京經驗”。

  3、莊嚴一票

  ——區和鄉鎮人大代表換屆選舉

  2021年11月5日,是本市區和鄉鎮人大代表換屆選舉的投票日。在街道社區、機關單位、高校企業、冬奧賽區……全市近950萬選民在一萬三千余個投票站內,充分行使民主權利,投下神聖莊嚴一票,是全過程人民民主最生動、最直接的體現。

  莊嚴的一票,來自我國根本政治制度,承載人民民主權利。常委會黨組將換屆選舉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適當增加基層人大代表數量、升級改造換屆選舉系統實現選民資格線上審查、充分醞釀討論協商……同年11月23日,市選舉工作辦公室向社會公佈,經各選舉委員會確認,全市4898名區人大代表和11137名鄉鎮人大代表依法足額選舉産生。他們將在五年的任期內,通過參加區、鄉鎮人民代表大會等各種形式依法履職。

  4、家站裏的民主“煙火氣”

  ——代表“月進站、季回家、年述職”

  覆蓋全市各街鄉鎮的347個代表之家和2826個代表聯絡站,把全市四級人大代表和市民群眾緊緊聯繫在一起。

  從垃圾分類、城市更新等法規聽取意見建議,到非機動車管理條例執法檢查組來聽群眾“吐槽”,從宣講中央人大工作會議精神,到徵集市區人大常委會立法監督議題……結合北京城市“大基層”特點,全市各級人大積極探索“月進站、季回家、年述職”的閉會期間履職制度,即代表每月帶着市、區人大立法監督議題“進站”聯繫群眾、聽取意見,每季度帶着問題“回家”學習充電、提升能力,每年帶着履職成績單向原選區或選舉單位述職、接受監督,代表進“站”入“家”,讓各種利益訴求競相表達,進而合理平衡,最終取得最大“民意公約數”,彰顯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真諦。

  5、向美而行

  ——制定城市更新條例

  城市更新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作為全國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如何利用騰退空間織補城市功能、如何改造老舊小區公共空間提升居住品質、如何推動老城保護……這些難點和堵點都亟待以法治力量推動破解。

  回應改革和治理急需,在通過“萬名代表走訪基層”、常委會組成人員聯繫市人大代表、基層立法聯繫點等制度機制,廣泛聽取基層呼聲需求的基礎上,2022年11月,《北京市城市更新條例》表決通過,以立法形式明確了本市城市更新堅持規劃引領、多元參與,政府統籌、市場運作,民生優先、兼顧各方主體利益,實行“留改拆”並舉,以保留利用提升為主,為在減量發展形勢下推動城市高品質發展、在現行法律框架內破解現實難題提供了頂層設計。

  6、為民立法

  ——制定接訴即辦工作條例

  作為新時代群眾工作的典範,接訴即辦改革為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超大城市治理體系提供了“北京方案”。為了以法治力量繼續推動改革攻堅,在市委點題、人大主導、政府依託、各方參與下,2021年9月,《北京市接訴即辦工作條例》正式實施,成為具有北京特點的“首都原創法”、以人民為中心的“為民服務法”、固化實踐成果的“制度保障法”、鼓勵繼續探索的“深化改革法”,將黨領導下的超大城市基層治理改革創新成果上升為法規制度。

  無論是明確“全面接訴”,還是強調“首接負責”、要求“限時必答”、壓實“向下賦權”,立法在固化改革經驗的同時,也呼應了改革背後的深層邏輯——推動全員參與社會治理,從源頭化解矛盾,真正實現超大城市治理全過程中的“以人民為中心”。

  7、深化協同立法

  ——為解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跨區域問題提供法治保障

  協同立法,是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過程中的精彩一筆。自2015年起,三地人大常委會每年召開一次工作會議,相繼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文件,搭建起機制運作的“四梁八柱”。

  首次破題,劍指機動車污染防治。2020年,三省市人代會同步出臺各自的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於當年5月1日同步實施,實現了法規名稱、立法原則、篇章結構和主要制度設計基本一致,成為省級人大協同立法的首個實質性成果。同年,三省市人大常委會再度攜手,對條例實施情況開展協同執法檢查,實現了法規審議、實施、檢查三同步。

  從轟轟烈烈的大氣污染治理,到為冬奧會籌辦提供法治保障,再到細水長流的大運河水生態治理,幾年間,三地已就五十多部法規開展了不同程度的協同立法工作,為解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一些跨區域問題提供了法治保障。

  8、向前一步

  ——探索法規起草“提前介入、專班推進、雙組長制”

  物業管理關係千家萬戶,為了以立法更好規範物業管理,2019年4月,市人大常委會黨組研究後決定,對起草物業管理條例採取專班形式加速推進,探索建立了“提前介入、專班推進、雙組長制”的法規調研起草機制。

  “提前介入”,就是將人大工作力量主動向法規調研起草階段延伸,主動加強同起草部門的溝通協調;“專班推進”,就是對重大立法項目,由人大和政府的工作人員共同組成專班,集中起草、聯合攻關;“雙組長制”,就是市人大常委會和市委市政府分管有關工作的市領導共同擔任專班牽頭人。

  以提高立法品質和效率為原則,機制將人大立法資源和力量向調研起草環節延伸,力爭在進入審議前,就形成具有普遍共識的問題解決方案,把黨的政策主張、政府治理需求、群眾利益維護貫通起來。截至目前,已有17件重要法規以專班形式起草。

  9、腳沾泥土

  ——執法檢查從“身邊、周邊、路邊”逐層擴圈

  2020年,聚焦垃圾分類和物業管理兩個“關鍵小事”,市區人大常委會密切聯動,按照“先查身邊、後查周邊、再查路邊”的安排,分3輪邀請三級人大代表4萬多人次,調研檢查5627個居民小區、3329個村、11302處公共場所和機構,一場覆蓋全市範圍的“貼近性”檢查如火如荼地展開。

  2022年,這項機制在非機動車管理條例執法檢查中進一步深化,兩個多月裏,有明察暗訪,有督辦詢問,執法檢查從“身邊、周邊、路邊”逐層擴圈,以“邊檢查、邊督促、邊改進”閉環推進。

  檢查過程中,109場督辦會、1159場“吐槽會”、3.9萬份檢查單、6.9萬份問卷、3萬多條建議、15413名人大代表、參與率超過98%……“成千上萬”的數字背後,人大代表走近百姓身邊,讓人民的訴求有地方説、説了有人聽、聽了有反饋。

  10、守好百姓“錢袋子”

  ——以“年審+季審”“四問該不該”深化預算審查監督

  為推動政府編制好預算,安排好項目輕重緩急次序,常委會創造性地建立完善了以“年審+季審”為主要形式、“四問該不該”為切入點的預算審查監督制度。

  “年審”是指在市人大各專委會在每年第4季度分別對所對口的部門預算開展初審,再由財經委綜合提出對全部市級預算審查的建議;“季審”是指財經委員會統籌、各專委會參與,依託預算審查監督系統,每季度對市級預算執行情況進行跟蹤監督。

  “四問該不該”即:“錢該不該花”——預算安排要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一致;“該不該政府花”——支出要劃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該不該花這麼多”——以成本控制理念看緊每一筆錢;“該不該當下花”——根據輕重緩急、有保有壓,最大限度提高效益。以2021年為例,共初審40個部門預算,對其中94大類項目提出建議,推動20個項目中止申報、22個項目壓縮預算。(高枝)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