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協商議政中展現新時代首都政協新作為——市政協2021年履職回眸
把黨史學習教育作為貫穿全年的思想“大課”,圍繞推動“兩區”建設、加快數字經濟發展、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成功舉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等10項重點議題協商議政,就制定接訴即辦工作條例、種子條例等開展立法協商……
過去一年,市政協深刻把握新時代人民政協新方位新使命,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圍繞事關“國之大者”的首都工作履職盡責,開展各類履職活動820余次,2.7萬餘人次委員參與,做到了學習有深度、履職有溫度、協商議政有力度、凝聚共識有廣度,在團結民主中體現制度優勢,在凝心聚力中匯聚智慧力量,在協商議政中展現新時代首都政協新作為,為實現首都“十四五”良好開局作出了積極貢獻。
1.學習有深度
貫穿全年的思想“大課”
2021年4月23日,在第26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以黨史學習為重點,“團結在光輝的旗幟下”委員學習黨史讀書群在市政協履職平臺“上新”。
群友600多名,涵蓋科學技術界、醫藥衛生界、體育界等各界別市政協委員。
群發佈計劃性強,市政協領導擔任群主領讀,機關黨組成員、各專委會分黨組成員共同領學,定期邀請專家輔導劃重點。
群活躍度高,讀書按照黨史發展的四個歷史時期開展,每個歷史時期安排兩個單元,每單元學習時長為一週。平均每天推送十余條學習材料,群友實時互動交流學習感受。有委員説,學習群是指尖上的黨史學習課堂,學習有重點、討論有深度,甭管多忙都要到群裏讀一讀、學一學。
學習群的組建實現了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與委員讀書活動有機融合,構建起了24小時不落幕的學習交流和履職平臺。
這是市政協按照《中共北京市政協黨組北京市政協機關黨史學習教育實施方案》統一安排,在委員中開展“團結在光輝的旗幟下”主題教育的一大創新。
過去一年,市政協把黨史學習教育作為貫穿全年的思想“大課”,組織委員先學一步、學深一層,自覺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不斷夯實共同思想基礎、以學習提質增效促進思想認識和履職能力不斷提高。
及時學、跟進學——以學習中共黨史、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學習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為重點,按季度分專題召開學習座談會,引導各界委員學習往深裏走、往實裏走,確保入腦入心。
“沉浸式”學——把握政協組織特點,把學習黨史與學習統一戰線歷史、人民政協歷史統一起來,把在黨內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與在委員中開展“團結在光輝的旗幟下”主題教育統一起來,組織委員參加建黨100周年慶祝大會、觀看《偉大征程》文藝演出。創新舉辦“對話《覺醒年代》”“對話《歲月在這兒》”“對話·我們那一天——百年慶典中那些人和事”系列對話活動,邀請影視劇和慶典活動主創團隊與政協委員座談交流。
“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邀請知名專家圍繞黨的百年奮鬥歷程、樹立正確黨史觀等舉辦5場黨史學習教育輔導報告會。組織委員和機關幹部走進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抗日戰爭紀念館、北大紅樓、北京檔案館等紅色教育基地接受革命精神洗禮……讓委員在“回望歷史、重溫歷史中感悟歷史”,深刻領悟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
緊貼首都發展實際需要學——知情才能明政。舉辦“政協報告廳”和科技、文化等各類講堂,邀請專家學者就首都發展、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軸線申遺保護等主題“授課”,幫助委員了解首都發展新動態新要求,不斷為履職能力提升“蓄能”“充電”。
2021年,市政協舉辦各類學習活動100余次,參加委員達到6500餘人次。市政協相關負責人表示,廣大政協委員在學思踐悟中進一步夯實了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增進“四個認同”、做到“兩個維護”的思想根基,切實把建黨百年慶祝活動激發出的巨大熱情轉化為幹事創業的強大力量。
2.履職有溫度
站穩人民立場反映群眾冷暖
“一齣門就低頭找井蓋”成了市政協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石景山信訪辦督查督辦科科長楊朝霞的“職業病”。
“病根”源自一封群眾來信。來信反映,一條50米的路上有7個“騎沿井”,影響了市民出行。
“‘騎沿井’是在人行便道和非機動車道交會處,下凹式的弧形或方形‘洞口’,不僅影響群眾‘腳下安全’,也與城市精細化治理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楊朝霞説,她調研發現“騎沿井”權屬不同部門,不僅小巷有,主要道路上也有,有些是城市建設的歷史遺留問題。
一面通過本職崗位推動已發現“騎沿井”的整改,一面繼續深入調研,楊朝霞把建議帶到政協大平臺。
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城市管理委等部門很快關注到她的建議。如今市民來信反映問題的點位已改造完成,全市範圍內的改造工作也在有序推進。
小井蓋,大民生。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站穩人民立場,堅持履職為民,反映群眾冷暖,始終是人民政協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被稱為“為民服務法”的《北京市接訴即辦工作條例》也凝結着政協智慧——條例中有18個條文的修改完善吸收了政協委員的意見建議。
走進12345市民熱線服務中心,鍵盤聲、詢問聲此起彼伏。與往日不同的是,每位接線員旁還有一位“跟聽員”。不僅全程跟聽熱線,還在電話挂斷後對接線員詳細“採訪”。
原來,這是市區政協委員正在開展接訴即辦工作條例立法協商調研,通過值守熱線,沉浸式了解接訴即辦“接”“派”“辦”“反饋”等流程,以便科學精準研提立法建議。
這也是市政協立法協商工作的一次創新。市政協社法委主任王金山介紹,此次立法協商首次組織16區政協共同參加,開展了180余次調研,參加委員達3500餘人次。委員們提出的1400多條建言,經歸納、梳理、論證形成立法建議67條。
堅持人民政協為人民,市政協將“為民”二字貫穿各項履職工作始終,持續助力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各界政協委員深入群眾,謀利民之策,獻安民之計,通過專題協商會、對口協商、視察考察等政協履職方式,就關於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貫徹落實、深化集團化辦學體制機制改革、城市交通問題等民生熱點、難點,協商議政,全力協助黨委、政府破解民生難題。
提案是反映民心、民意、民聲的資訊樹,是為黨和政府建真言、獻良策的智力庫。2021年的提案辦理工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市政協提案委主任吳大倉介紹,2021年,市政協提案工作突出民生訴求,聚焦停車管理、養老服務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組織承辦部門、政協委員與市民共商解決方案。對辦理難度大、群眾關注度高的提案強化跟蹤督辦,促進提案辦理工作過程成為增進民生福祉、增強人民幸福感的過程。
3.協商有力度
圍繞關乎“國之大者”的首都工作協商議政
2021年8月,市政協與市委統戰部聯合舉辦暑期學習班,中共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在政黨協商專題座談會上,圍繞首都工作關乎“國之大者”與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成員、無黨派人士代表、政協委員深入交流,為各界委員更好“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履職盡責指明瞭方向和目標。
委員們深受鼓舞,自發“加課”分組討論學習感受,在交流中進一步深化了對“首都工作關乎國之大者”的認識,大家達成共識:要進一步發揮政協委員的主體作用,做這一理念的學習者、踐行者、推動者,在本職領域和履職工作中堅持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為首都高品質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把學習熱度轉化為履職力度,過去一年,市政協始終將協商工作置於全市工作大局中謀劃,通過議政性常委會、議政性主席會、議政會、協商懇談會等平臺建言資政,在協商中凝聚首都發展共識,把專門協商機構的“專”字招牌越擦越亮。
——建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組織各類調研活動12次,累計500餘人參與,形成6萬餘字的調研報告,從加速國家實驗室培育落地、加強重大科技項目組織實施、優化科技創新平臺和生態等方面,提出建立國家實驗室項目經理人制度,推動實行“揭榜挂帥”項目遴選機制、項目經理人+技術顧問管理制度、里程碑式考核制度,加快構建“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等14項36條建議。
——建言“兩區”建設。在前期開展政策對比研究的基礎上,聚焦體制機制創新、政策配套、服務保障、要素集聚等領域,通過專題座談、面對面訪談、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全面了解市場主體對“兩區”建設的認知和政策創新訴求。經過3個多月廣泛深入調研,在議政性常委會議進行專題協商,7名委員、黨派成員作大會發言,72人次在小組討論中提出128條意見建議。會後,向市委報告了專題協商情況及相關建議,從頂層設計、制度創新、工作聯動、要素聚集、優化服務5方面提出90余條意見建議。
——建言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赴上海、海南等地學習調研,還聚焦消費新時尚品牌培育、傳統商圈改造和國際化消費場景營造等三個重點領域深入北京各大商圈調研,提出優化本市商圈結構佈局、加快集聚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消費品牌、優化消費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佈局等“解題思路”。
……
聚焦“五子”聯動,市政協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廣泛組織參加政協的各黨派團體和各界委員立足於國家賦予北京的重大職責和使命,深刻理解首都工作要在緊要處落好“五子”的重要意義,提務實之言、建管用之策。
“2021年經濟委圍繞數字經濟、‘兩區’建設和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這三個課題,廣泛開展調研。委員們提出的絕大部分建議被市委市政府吸收,有些已轉化為政府政策。”市政協經濟委主任柯文進説。
北京工作重點在哪,政協履職就指向哪。圍繞扶持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打造“新場景”建設項目、推進城市有機更新等開展調研協商活動;圍繞“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如期成功舉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推進城市運作和管理數字化 打造高水準智慧城市”等議題召開議政會深入協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到會聽取意見,並“現場辦公”將建議實時派單給有關部門,充分體現政協協商議政成效。
完善城鄉要素融合機制、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推進中醫藥海外發展和文化傳播、構建多層次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加速未來科學城建設……一件件協商履職成果為市委、市政府決策提供了有益參考,有的被納入相關規劃計劃、有的推動了問題解決、有的促進了政策出臺、有的轉化為有關部門的具體工作措施,通過高品質履職,人民政協制度優勢不斷轉化為首都治理效能。
據介紹,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以來,共提交提案1457件,經審查立案1415件。在各承辦單位和各界委員的共同努力下,交辦提案已全部辦理答復,所提意見解決採納的提案數佔辦理總數的87.43%。市委市政府對政協委員意見建議的重視和關注,極大地激發了委員建言獻策的積極性、責任感,專門協商機構在首都治理體系中的優勢得到進一步彰顯。
4.凝聚共識有廣度
廣交朋友畫出最大同心圓
“給梨樹疏果時,要盡可能提早”“沒有幹死的蘭花,只有澇死的蘭花”……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的果園和花卉種植地裏一片火熱,來自“三農”領域的市區政協委員,正在對房山區的農戶進行種植培訓。
當天,就在溫室大棚裏,市政協“三農”領域委員工作室成立。首場活動乾貨滿滿——村幹部、涉農企業負責人和種植養殖戶代表提問題,政協委員一一回應,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解讀政策。
熱度一直持續。“一村一策”帶動低收入戶增收和農村勞動力就業、拓寬農産品銷售渠道、有針對性開展農技培訓、加大“三農”政策宣講力度……過去一年,市政協“三農”領域委員工作室不斷把履職服務送到田間地頭,農業和農村界別委員成了“村裏常客”。
廣泛凝聚共識,是人民政協成立的初衷,是新時代人民政協的重要職能和履職的中心環節,也是政協發揚民主、增進團結最主要的成果和價值所在。
市政協不建機構、建機制,立足界別特色,創新設立委員工作室(站),在超大型社區“回天”地區、在平均海拔1045米的門頭溝區清水鎮黃安坨村,在網際網路都架起“快遞”委員履職服務的“高速公路”。
通過委員工作室(站),履職服務送到了少數民族朋友中,少數民族界委員工作室積極宣講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送到群眾心中,委員們與少數民族群眾結對子、交朋友、做好事。市政協民宗委副主任金志雄説,少數民族界委員工作室已成為聯繫服務首都各民族群眾的重要平臺。通過委員與少數民族群眾面對面交流,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傾聽意見、解疑釋惑、廣泛凝聚共識,取得了良好效果;
送到了青年群體中,共青團、青聯界別委員工作室連續開展4場走進青年活動和2場“政協委員與社區青年面對面”活動,助力青年人成長成才,幫助他們真正肩負起“強國一代”的責任擔當;
送到了廣大網民中,網上委員工作室組織醫藥衛生界委員舉辦“委員講堂——政協委員講健康”直播講座,宣傳健康科學知識,觀看點擊量近1700萬次;
……
為企業解決貸款難題、推動青年網路作家權益保護、促進基層治理能力提升……一年來,依託委員工作室(站),政協委員在廣泛凝聚共識、反映社情民意、參與基層協商、服務群眾需求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廣交朋友,畫出最大同心圓。一年來,市政協加強同少數民族界和宗教界代表人士的走訪聯繫,舉辦少數民族界和宗教界委員暑期讀書班,圍繞民族鄉村振興開展調研考察、協商議政,促進了民族團結、宗教和睦。積極打造港澳委員和港澳臺僑工作顧問“網上知情明政直通車”,成立市政協香港委員工作室、澳門委員工作室,推動港澳委員和港澳臺僑工作顧問更好地履職盡責,做好港澳基層群眾服務工作,不斷壯大愛國愛港愛澳力量,並持續開展“走進人民政協,認識協商民主”活動,邀請在京臺青臺生走進政協,開展在京就讀港生中秋聯誼活動,創辦了“港澳青少年國情教育空中課堂”。
市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主任趙宏生説,我們通過網路視頻連線,搭建“愛國主義教育空中課堂”,把北京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用港澳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送到他們身邊,增強了他們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讓愛國愛港愛澳精神薪火相傳。
一年來,市政協還組織委員面向社會廣泛傳播共識,深入基層一線開展社會宣講,宣傳黨的創新理論、中央大政方針和市委工作部署。成立今雨書院,傳播北京優秀歷史文化。邀請“模擬政協”師生代表觀摩政協履職,讓他們在親身實踐中感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增強制度自信。(武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