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讓互敬發自於換位思考

日期:2021-09-03 09:37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禮讓互敬發自於換位思考

京平

  “文明駕車 禮讓行人”,隨着專項整治行動的深入推進,廣大市民對斑馬線上的文明有了更多體悟和踐行。人人響應到人人參與的過程也充分説明,守護文明尤須激發內心認同,讓“禮讓”化為行為自覺。

  北京作為首都,是世界看中國的窗口。工作和生活在這裡的每個人,都是城市安全文明的守護者,也是城市文明形象的代表者。每輛車、每個人的行為習慣,累積起來,最終決定了道路通行效率和路口安全系數。倘若你搶三分、我爭一秒,你不看燈、我不管線,城市交通就會亂成一鍋粥。從這個意義上説,人也好、車也罷,只要處在城市交通網路之中,就不能任性。只有認識到自己肩上的公共責任,不斷強化交通文明的共同體意識,才能明確公共行為邊界,錨定自身行為方式。

  人是多種社會關係的集合,相應地,一個人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也在隨時隨地切換。就拿參與城市交通來説,誰都不可能一天24小時手握方向盤,或者到哪兒去都以車代步。開車時您是司機,下了車就是行人。此刻您坐在駕駛位,親朋也許正在過馬路。司機與行人的身份本就是一體之兩面,更何況,家家都有老人、孩子,誰都難免有行動不便的時候,在這個問題上更應該感同身受。換言之,“文明駕車 禮讓行人”,不是此時此地的“車先還是人先”“你先還是我先”,而是守規則才能有秩序,有秩序才能都順暢。換位思考、禮讓互敬,跳脫出眼前的“三分”“五秒”,着眼整體有序的首都交通環境,更能明白“禮讓”之深意。而這份將心比心,也是一個社會的良性運轉、高效運作的重要依託。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者,亦施於人”。中華文化素來重視同理心,它不僅體現在情感層面的相通與理解,很多時候也是法律和社會規則的有益補充。倘若人人都只顧着自己合適,結果必然是陷入僵局,大家都沒法合適。過馬路的情形就是如此,行人都希望機動車停一停、等一等,同樣,駕駛員和乘客也都希望行人遵守紅綠燈。雙方要把期望變成現實,恰恰需要既自己嚴格遵守規則,又彼此尊重關照,讓一個個“我”凝結為“我們”,激發出城市治理的向心力。

  北京人最講“禮”和“理”,北京的城市文化崇尚包容互敬、守望互助。這些年,廣大市民積極參與城市治理共建共治共用,形成了許多先進經驗,並打造出“西城大媽”“朝陽群眾”等諸多名片,傳導出的正是共同出力、人人盡責的精神氣質。以“文明駕車 禮讓行人”專項整治行動為契機,大家都來爭做文明禮讓的推動者、斑馬線的守護者,既是對這份好傳統的延續,也是在為建設美麗北京作貢獻。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學會換位思考,多些同理之心,當道路上的每一次邂逅都成為一次有溫度的記憶,這座城市的善意將源源流淌,變得更加宜居、更加暖心。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