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京津冀産業鏈供應鏈對接活動在河北廊坊舉行。來自京津冀三地的高新技術企業帶來各自新技術新突破,展示出京津冀産業鏈供應鏈協同創新成果。回望過去十年,京津冀地區經濟總量穩步攀升,2024年區域地區生産總值達11.5萬億元,協同效應優勢不斷顯現。
技術新突破展示三地協同成果
梅卡曼德公司業內領先的機器人線束抓取解決方案,在北京完成研發後,來到雄安新區廠房進行協同生産;誕生於廊坊的潤澤科技,依託當地地理位置優勢建立起國內領先的算力基礎設施,投資的智慧科技公司相繼在北京落戶;北京智同科技旗下的智昆精密傳動科技公司,在石家莊年産近30萬台高精密減速機發往全國……2025京津冀産業鏈供應鏈對接活動上,一系列京津冀協同發展成果,展示出三地的緊密連接。
其中,梅卡曼德公司的通用機器人“眼腦手”,正靈巧精準地抓取雜亂無序的黑色光伏線束,引來不少人圍觀。
只見中近距離高精度工業3D相機的“眼睛”發出結構光,打到等待分揀的黑色光伏線束上,背後電子屏就展示出“大腦”的運算處理結果,機械臂每次都精準地夾取到線束側邊緣,精確到毫米級別。“黑色不反射自然光,對於機器來説很難識別,難度比識別彩色物體高出幾個數量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歷時四年多的迭代發展,如今這項技術已經在光伏、電子等行業實現應用。
業內領先技術從生産到研發再到落地投用,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項成果。“對於高新技術産業而言,人才是最關鍵的,北京擁有雄厚的科研優勢,雄安新區也吸引許多年輕人來此追逐夢想。兩地在政策、人才、營商環境等方面的優勢協同,最大化賦能企業研發生産。”梅卡曼德創始人丁有爽説。
參加京津冀産業鏈供應鏈對接活動,各企業也接觸到許多供應鏈上下游的合作夥伴。“我們接觸到生命科學、生物醫藥、養老等行業的應用企業,這是我們未來想要拓展的領域,在交流碰撞中打開了許多思路。”丁有爽説。
上半年三地新能源汽車産量超45萬輛
過去十年間,京津冀協同發展初步實現了從“物理整合”向“化學反應”的躍升,産業協作新動能不斷釋放。數據顯示,2024年京津冀區域地區生産總值11.5萬億元,是2013年的2.1倍,佔全國比重達到8.5%;工業實力不斷增強,2024年規上工業增加值2.66萬億元,是2013年的近1.6倍。
與此同時,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壯大,2025年上半年三地新能源汽車産量45.2萬輛,同比增長51.6%,機器人産業營收增長超過40%;“六鏈五群”建設持續加快,氫能、生物醫藥、網路安全和工業網際網路、高端儀器設備和工業母機、新能源和智慧網聯汽車、機器人6條重點産業鏈韌性和安全水準進一步提升,積體電路、新一代資訊技術應用創新、生物醫藥、電力裝備、安全應急裝備等5個三地共建集群入選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
合力推動國家級集群向世界級邁進
對接活動中,中國感測器與物聯網産業聯盟常務副秘書長倪小龍表示,人形機器人産業正在開啟新周期,核心部件感測器在人形機器人總成本中佔比超過20%。“北京有大量來自高校的技術和研發資源,天津和河北兩地可以利用區位優勢,更好地進行應用轉化,推動智慧化産業協同。”倪小龍説。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復生看來,北京具有長足的科教優勢和政策優勢,有利於進行科研創新,津冀兩地的區位優勢則將幫助企業進行産業整合,最大化發揮三地協同優勢。
“推動京津冀産業鏈供應鏈創新發展,既是深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舉措,也是支撐‘十五五’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工信部總工程師鐘志宏建議,未來三地應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構建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強化鏈群協同,提高産業韌性和安全水準,合力推動國家級集群向世界級邁進。(楊天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