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聯合市委組織部、市教委、市國資委、市財政局印發《關於進一步支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的通知》,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的決策部署,切實為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在京就業創業紓困解難,從完善政策、優化服務、健全機制三大維度出發,細化9個方面舉措,助力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實現高品質充分就業。
兩年“應屆”身份不受社保限制
本市將進一步支援用人單位穩崗擴崗。擴大一次性擴崗補助範圍,對招用畢業年度及離校兩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及16-24歲登記失業青年的社會組織,參照企業享受一次性擴崗補助政策,在簽訂勞動合同、並按規定足額繳納3個月以上失業、工傷、職工養老保險費的基礎上,可以享受招用1人領取1000元一次性擴崗補助的政策。穩定擴大國有企業招聘高校畢業生規模,延續實施國有企業一次性增人增資政策。建立城鄉基層崗位歸集發佈機制,加大崗位蒐集力度,動態發佈本市醫療衛生、養老服務、社區工作者、鄉村振興協理員等城鄉社區就業崗位,便捷高校畢業生集中選崗就業,引導青年投身基層建設。
本市將持續加大青年人才引進支援力度。聚焦人工智慧、積體電路、生物醫藥等新質生産力重點領域,加大科創型中小企業引進畢業生支援力度。發揮大學生創業板創業扶持作用,對成效突出或帶動就業效果顯著的大學生創業板在板企業,發起人或主要創始人符合條件的可申請辦理畢業生引進;核心成員符合條件的可申請辦理工作居住證。同時,針對青年住房難題,支援有條件的區推出住宿保障、安居補貼等政策,減輕在京生活成本,吸引青年在京就業。據了解,目前朝陽、海淀、昌平、順義、經開區等已經陸續出臺住宿保障相關政策。
此外,為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積極性,還放寬了高校畢業生參加招考(聘)條件。本市機關事業單位、地方國有企業招錄(聘)“應屆高校畢業生”的崗位,應向畢業證書落款年度2年內(含畢業當年度)的高校畢業生開放,不對其是否有工作經歷、繳納社保作限制。對招錄(聘)對象有畢業時間要求的,應明確到畢業年度。畢業時間以本人畢(結)業證書落款年度為準(不含跨年結業轉畢業)。國家出臺新規定的,按照國家新規定執行。
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可獲補貼
實施實習見習計劃,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本市將搭建京津冀大學生實習實踐平臺,匯集區域、市場、行業等資源,全年歸集實習崗位不少於1萬個,為在校學生提供更多優質實踐機會,幫助畢業生提前適應職場環境。同時本市還將加大就業見習崗位儲備,全年募集見習崗位不少於1萬個,為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等青年提供更多實踐鍛煉機會,打通從“校園”到“職場”的過渡通道。
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加快實施就業創業能力提升計劃。2025年,落實教育部高校學生就業能力提升“雙千”計劃,開設百餘門培訓課程,幫助提升職業技能,拓寬擇業範圍。本市還將實施技能培訓評價進校園行動,引導廣大高校畢業生等青年根據職業規劃、求職意向自主參加技能培訓,按規定落實職業培訓補貼。同時,本市還將擴大青年求職能力實訓營規模,通過組織體驗活動、開展課程教學等形式,幫助提升求職能力。
延伸就業服務,推進就業指導資源整合提升計劃。2025年以來,本市已經在北京工商大學、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城市學院、北京農學院5所學校建立了就業創業指導站。下一步,將在市屬高校建設一批就業創業指導服務站,將政策諮詢、職業規劃等服務延伸至校園一線,貼近畢業生需求。本市還將建立北京市就業創業指導師專家庫,整合專業指導力量,為青年提供個性化就業指導,幫助明晰職業目標、把握市場需求。另外,各區也將建立青年就業驛站,為外地來京求職青年提供臨時住宿、政策對接等服務,解決求職期間的生活與服務需求。
離校未就業獲至少3次崗位推薦
完善就業困難“一對一”幫扶機制,強化兜底幫扶。本市將開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結對幫扶,針對就業任務重、壓力大的高校,組織本市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機構根據需求,到府舉辦校園招聘。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開展“1131”服務,即普遍提供至少1次政策宣介、1次職業指導、3次崗位推薦及1次培訓或見習機會,持續做好跟蹤服務。強化低保、殘疾等困難家庭畢業生結對幫扶,實施“一人一策”,針對性提供3-5個針對性崗位資訊,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集約就業資源,打造便捷高效線上服務模式。本市將推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一張圖”,發佈大學生就業創業政策服務地圖,整合服務資源,可搜索附近就業崗位、招聘會,查詢就業、人才服務等機構和創業服務等情況,實現“一圖通覽、一鍵可及”。本市還將建設“大學生就業安居一件事”場景,整合就業登記、檔案轉遞、參保登記、補貼申領、租房購房指引等事項,實現統一入口、多事項辦理。
此外,本市還將建立健全青年就業失業監測體系,健全部門間數據共用機制,定期開展高校畢業生等青年調查,研判青年就業變化規律,為持續完善青年就業創業支援政策提供堅實保障。(代麗麗)
